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喉咙读二声还是四声?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19)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悬雍垂咽喉

喉咙有两个读音:[ hóu lóng ] [ hóu long ],即轻声和一声均可。

喉咙读二声还是四声?

释义

咽喉。

唐.元稹 《酬周从事望海亭见寄》诗:“衣袖长堪舞,喉咙转解歌。”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四折:“你便有玉液金波且莫题,其实下俺这喉咙不得。”《儒林外史》第五回:“ 严监生 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叶圣陶 《隔膜·恐怖的夜》:“胡琴响了一会,干燥而粗野的喉咙里跟着发出歌声来。”

指嗓音。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 庄子 ﹞又拱两手向天,提高了喉咙,大叫起来。”

简介

人体解剖部位名称。

系指今之气管。《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重楼玉钥》卷上:“盖喉咙为息道……”。

咽喉之俗称。泛指今之口咽部和喉咽部。参见咽喉条。

指喉管的最大处。《喉科金钥》卷上:“人言喉咙何也?曰:喉管似龙,故称喉咙。”咽,古作嚥,与嗌、咽嗌、喉嗌同义。后世又有咽门、咽路之名。喉,古作。咽喉一词,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咽与喉。相连而有别。咽在后,下连食道,直贯胃腑,为胃之系;喉在前,下通气道,连于肺脏.属肺之系。《灵枢·忧恚无言》说:“咽喉者,水谷之道路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喉风论·咽喉总论》指出:“函呼吸者曰喉,内饮食者曰咽。经曰喉通天气,呼.吸之道也.俗名气喉;咽通地气,饮食之道也,俗称食喉。”可见咽之与喉,各司其职,其区别所在,古人早有认识。

《灵枢·忧恚无言》在论及人体发音机理时指出:“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雍垂者,声音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颃颡,即鼻咽部。横骨,相当于舌骨。会厌,《难经·四十四难》称其为“吸门”,意为呼吸之门户。《灵枢集注》说:“在咽喉之前,会厌也;在咽喉之上,乃咽、喉交会之处。凡人饮食,则会厌掩其喉咙后而可入于咽。此喉咙之管,故为‘声音之户’,谓声音之从此而外出也。”《医林改错》更明确指出:“会厌,即舌后之白片,乃遮盖喉门之物也。”会厌位于舌骨体后方,上宽下窄,状如花瓣,呼吸时会厌上启,吞咽或呕吐时会厌下盖,以使水谷与气体,各循其道,不致有误。咽喉部另有喉核,即扁桃体,位于咽前柱(舌腭弓)和咽后柱(咽腭弓)之间,左右各一。悬雍垂,又称帝丁、帝钟,俗称“小舌头”,即张口时软腭后向下后方倾斜的正中一突起部。由扁桃体、悬雍垂和舌根组成喉关,喉关以内为“关内”,喉关以外为“关外”。

结构

哺乳动物喉的构造完善。喉为气管前端的膨大部分,既是呼吸的通道,也是发音器官。喉由软骨、韧带、肌肉及 粘膜构成。喉的入口称喉口,喉壁腹前缘的会厣软骨在吞咽时可遮盖喉口,食物和水经会厣上面进入食道,可防止食物和水误入气管。平时喉口开启,是空气进出气管的门户。由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构成的喉腔,在中部的侧壁上有粘膜褶所形成的声带为发声器官,开始出现于无尾两栖类,但以哺乳类最发达(仅单孔类及有袋类缺如)。

咽喉是进饮食、行呼吸、发声音的器官。咽喉上连口鼻,下通肺胃,是连接口腔和肺胃的通路,又为经脉循行的要冲。

作用

可以促使声音的生成。

吞咽时防止食物和液体倒流入鼻腔在食道和气管顶部有个“小门”,呼吸的时候就关闭食道,下咽的时候就关闭气管悬雍垂的实际功能并不是完全清楚,在**些耳鼻咽喉科专业杂志上被称为"神秘的悬雍垂".某些语言需要它是为了发出某种特别的声音,(英语、汉语都不是这种语言)悬雍垂还可以帮助在我们吞咽及讲话时关闭上腭。另外,一些人可以感觉到它在清除从口腔来的唾液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6%89%E5%92%99/10828059?fr=aladdin#1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