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上的“寒”与“凉”有什么区别
中药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寒性食物和凉性食物的区别是什么?
中药的寒热,主要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对应,用于寒症叫热,用于热症叫寒。
但是仅仅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不可以用楼上那种指标性的数据去衡量,试想一下,100克微寒的药难道比不上1克大寒的药“寒”吗?
至于寒热的程度,也就是LZ对“寒”、“凉”的区别,主要看的是参照物。参照物不同,没有绝对的对比意义。
我说两个例子来说明吧:
1)“温”有“温热之温”、也有“温煦之温”,同样标的是一个温字,但解表散寒药、化湿药的温性就比不上温里药的温性。
2)紫苏、生姜同样是解表散寒的药,但紫苏“温”、生姜“微温”,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生姜吃多了会上火,但吃紫苏上火的人我就没听说过,也就是说,生姜温性肯定比紫苏要强,但是为什么生姜却是“微温”?
因为参照物不一样,紫苏温,因为后面还有个苏梗,苏梗温性比苏叶弱,为了突出这一点,苏叶标了温,苏梗标微温。同理,生姜微温,因为前面还有个干姜热、炮姜温。生姜温性比前两者弱。
如果撇开参照物跟适应症,光用寒凉温热四字来衡量所有中药偏性的强度,根本就没有意义,也不可能准确。
首先要区分两者的区别,寒性食物如冷饮冰糕,什么都属于寒性食物,吃多伤胃,凉性食物大家也都知道,把食物放凉就是了,凉了之后就越来越不好了,毕竟会有细菌进入食物中的,还是趁着温热使用好。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