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石器时代和冰河时代那个比较新

是丫丫呀1年前 (2023-12-19)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冰河小冰期

首先这两个是不同学科的专业术语,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历史学中的,冰河时代是地质学,大气科学中的。

其次冰河时代严格来说也就是冰期,冰期比较常用,离我们时间最近及我们所处的是第四纪冰期,大约始于距今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期间分为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及我们现在所处的冰后期。

第三,石器时代的时间也就是大约距今300万年到距今四五千年前,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到距今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至距今四五千年前,从时间上来看,整个石器时代和第四纪冰期基本上对应,其实考古学的这个分期最初也是有参照地质学的第四纪冰期的时间的,考古学的史前考古从地质学中借鉴的很多东西,想详细了解的可以再问我,

下一次小冰河时期是什么时候?以现在的科技发展挺得过去吗?

首先干脆利落地给结论——这是假的。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地球都不会进入小冰河时期其实,就算进入了小冰河时期,大家也不用慌。小冰河时期和大家所知道的冰河时期冰封地球,有着本质的不同。小冰河时期的气温虽然低,但不至于出现冰封万里,人类无法生存的境况。

1.0? 地球要进入小冰河时期说法的来源

为了搞清楚地球要进入小冰河时期这个说法的来龙去脉,我专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结果发现,地球要进入小冰河时期这个说法,并没有官方的权威的大家都认可的说法,大多都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在众多的说法里面,最大牌的说法来自英国《每日邮报》网站。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英国的科研人员在英国国家天文会议上,介绍他们研发的“太阳活动周期新模型”。在介绍这个模型的时候,他们指出根据他们的模型,可以预测到2030年时,太阳活动将减少60%,到时候地球很有可能进入小冰河时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三个词:预测、有可能进入、太阳活动。预测和有可能进入,都是假设性用词,不是明确性用词,无法说明地球必然要进入小冰河时期。另外太阳活动减少60%的说法,也无法支撑地球要进入小冰河时期这个论点。道理很简单,因为太阳活动不等同于太阳发光发热。

关于太阳活动,太专业的东西就不扯啦,大家可以简单理解太阳风暴、太阳黑子,太阳耀斑什么的。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太阳活动的增加或者减少,对于太阳的发光发热,基本上没有影响。因此单单用太阳活动减少,来推论地球要进入小冰河时期,根本站不住脚。

2.0? 小冰河时期,历史上出现过多次,但就算再次来临也不怕,完全可以淡定以对

上面,我用了将近600字来说明地球要进入小冰河时期是假的。但我知道,就算我花6000字,甚至60000字,摆再多的事实,讲再多的道理,依然会一些非常犟,喜欢走死胡同的读者会跟我辩:万一真的进入了小冰河时期呢?

我想说的是,就算地球真的会进入了小冰河时期,也不用慌,完全可以淡定应对。这是10年以后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担心,现在还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十年的时间,足够你去囤棉袄、羽绒服、暖气扇等保暖物件。淡定,淡定。

人类社会,又不是没有经历过小冰河时期。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古代一共有3次进入了小冰河时期。其中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是明末清初。在科学技术严重落后的当时,平民百姓过得确实非常苦逼,天寒地冻,缺衣少食、衣不遮体,但中华民族依然熬过来了。

到了今天,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进步,让我们不会重复古人苦逼的生活。一个暖手宝,可以让你光滑娇嫩的小手,温暖一个冬天;一件羽绒服,可以给你抵御一个冬天的风雪;一台空调,可以让你的生活永远四季如春。我们需要做的是,好好享受当下,没有必要杞人忧天。小冰河时期来不来临,不重要。

有科学家推测,小冰河时期就要到临,地球大概会从2030年开始变得寒冷,2050年开始大面积冰冻。依据是观测太阳活动的规律,其活跃程度正在降低,对地球输送的能量相对下降,地球所接受到的热量大幅减少,于是最终将行成小冰河时期。

至于科学家们的推测是否准确?先不去讨论!重要的是,假如小冰河时期真的来临,以现有的 科技 发展人类能挺过去吗?

首先我们要清楚,小冰河时期对人类生存影响最为直观的因素便是低温与食物! 伴随而来的可能还会有战争、暴乱、干旱、瘟疫等等,这些多少都会影响人类生存!

面对这种程度的灾害,人类数量一定会有一部分损失,灭绝还不至于!其实离我们最近的小冰河时期就发生在200多年以前,当时的自然情况最为严重时,可以说没有夏天,我国最温暖的广州都在下暴雪,长江都被冰冻了。而此次小冰河从明朝开始到清未结束,这其间明朝因此而灭亡,人类因饥荒、瘟疫等陆续造成大约有三千多万人死亡!使当时的人口从3亿锐减到1亿多。

以上还只是我国 历史 史料所记载发生的事情,事实上小冰河期影响的地域很广范,欧洲也经历了同样的灾难,甚至连非洲也异常寒冷,冻死的人只多不少!同期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暴乱、战争也不计其数,说到底还是大多数人的生存受到了影响,因灾难造成的食物紧缺。

原本地球变暖,温室效应已经得到了全人类的认可,谁曾想还会存在极端相反的可能,地球会变成冰球。这一种说法听起来很不可思异,像是地球在做自我防御,自我保护,把损害地球的人类清理掉,然而地球真的不背这个锅。不是说地球不可能变成冰球,而是地球变成冰球不是因为自身的问题,而是来自银河系的心脏太阳。

科学家观察太阳,发现太阳耀斑越来越少,甚至有时会消失。太阳耀斑变少这一现象不是没有,反而是有一定周期性的,而对应的正是地球有史以来的几次冰河时期。太阳耀斑简单的比喻就像是燃气灶小孔喷出的火苗,十个小孔喷火苗和一个小孔喷火苗,可相而之温度变化有多大,这也代表了太阳的活跃度降低,而地球接受的能量变少了,自然就会变冷。最可怕的是,科学家观测太阳耀斑消失,这是不曾发生过的事情,所以据此推断如果今后真的进入小冰河时期,要比明清时自然情况严重数十倍,地球可能会被全面冰封。同样,科学家们根据太阳运转周期,推断数十年后地球会逐渐进入冰河时代,周期长达百年以上!

人类 科技 在抵御低温与食物获取方面可以说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指的只是短时期,一天,一月,甚至一年可能大部分人能够生存下来。然而,如果是百年以上缺少食物,讲真的还得是二八定律,只有少数人可能会幸存下来,所有资源与食物必定会被他们所掌控,以便坚持更久的时间。60亿人类能剩下千万数量就算不错的结果。

目前很多国家在研究人造太阳,不知是否令我们品味一番细思极恐?人造太阳核心温度可以达到上亿度,而我国也在不久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可以稳定维持几秒钟,不要小看这几秒,它所需的功率相当于几十个发电站的总量。如果最终这项技术能够研制成功,也许我们就不用担心科学家们的推断是否是真的,冰河时代来不来,我们都有了生存的保障,人类将再一次渡过难关!

下一次小冰河时期是什么时候?以现在的科技发展挺得过去吗?

小冰期是中世纪温暖期后全球气温下降出现的一段寒冷期,时间跨度长达500年,在这寒冷期中,又有四个特别寒冷的阶段,中间还因火山喷发导致北半球大规模寒流,造成了高纬度地区饥荒和大量民众冻毙!

大冰期和小冰期

在地球 历史 上,大冰期和温暖期是交替出现的,自地球诞生以来,总共发生了5次大冰期,分别是:

关于大冰期的成因则非常复杂,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定论,但科学家们归纳出很多个与之相关的因素,比如大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地球轨道变化的米兰科维奇循环,还有太阳输出能量的变化与地月系轨道动力的变化等!

另外地球本身的板块运动与陨石撞击,或者火山喷发等造成的尘埃遮挡阳光、造山运动的岩石风化吸收二氧化碳等等,这些和温度下降的所有相关参数都罗列出来了,也许是其中某一项,也许是多项因素的综合,当然到现在仍然无法确定每次大冰期到底有哪几项参与了作用!

第四纪冰川期的间冰期

其实指的就是现在这个时期,因为当前还处在第四纪冰川期的间冰期,从258万年前开始,南极与格陵兰到形成了永久性冰盖,欧亚大陆北部与北美大面积出现了大陆冰盖,世界各地形成了山岳冰川,这些冰川在大陆上留下了永久的痕迹。

第四纪冰川期的气温波动大致以4.1万年为周期,在后来10万年为周期,在过去的74万年间总共经历了8次冰期循环,在冰期循环之间的间隔,成为间冰期!最后一次冰川期大约于1.1万年前结束,简单的说,这次温暖期我们已经过了1.1万年。

冰期与间冰期的旋回,使用CO2在大气层中提及比例,数据来源于过去80万年的冰核样本的分析

间冰期中的小冰期

整个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都在这个间冰期内,而且可能只占了1/2左右,所以我们无法通过文字来了解冰川期的场景,但在中世纪后的小冰期却是在人类早已有高度发达的中世纪后,对应的中国就是明清小冰期!

两千年来温度变化

现在的中国南方比如广州地区冬季并没有大雪,但明清期间广州大雪并不是稀罕事,而且还会发生暴雪,这表示明清期间冬季雪线甚至在北回归线以南!

1600年2月19,南美于埃纳普蒂纳火山喷发,30立方千米的物质被排入大气层,大量悬浮颗粒随着大气环流覆盖了整个地球,其中高纬度地区首当其冲,直接造成了1601年~1603年沙俄大饥荒,大约有1/3人口死亡。

1815年4月5日~12日,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100立方千米的物质被喷入大气层,此次火山喷发比1600年的于埃纳普蒂纳火山喷发更严重,直接造成了1816年的无夏之年,在夏天甚至对会突发暴雪,之后乌云散去又暴晒,欧洲与美洲农业受损非常严重,中国云南出现饥荒!这是1400年之后,北半球最寒冷的一年!

未来是否可能会出现小冰期?

上一次小冰期的成因有太阳活动的极小期和间隔的火山喷发,因为几次特别寒冷期都能和太阳活动对应上,而米兰科维奇循环在如此短之内并不会有严重影响,因此未来可能导致小冰期发生的有如下因素:

此前有朋友提出,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可能有关,但笔者查过,11年黑子的高峰和低谷期,太阳输出功率下降不足千分之一,也就是多个半天阴天的事情,不足以形成小冰期,但人类有正式天文资料记录以来,并没有真正经历太阳活动极小期!

蒙德极小期

蒙德极小期太阳的低谷持续了将近40年,这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太阳辐射能的减少,会引起地球获得的热量减少,当然这和小冰期肯定有关系!

另一个因素则是火山,影响则是火山灰形成的气溶胶长时间停留在空中,最终会沉降,但这期间会形成大面积的寒流!而黄石火山就是其中最大最大的隐患,这个从上世纪开始就不断开始活跃起来的火山,是全世界人民心中的一块心病,尽管它位于美国黄石公园,但它一旦喷发后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最后一个大家可能有些不解,为什么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期!有一个理论这样认为,全球变暖会让海洋蒸发量大大增加,更多的水汽进入大气层,那么下一次冰川期可能就会突如其来,因为这些水汽会在两极或者高纬度地区形成大面积降雪,这会反射更多的阳光到太空,形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所以这种模式下的冰川期,可能是突如其来的,而要的只是一个引子而已!

以人类现在的 科技 ,能挺过小冰期吗?

如果真的出现小冰期,根据中世纪以来的记载,冬季会很漫长,夏季则偏短的,有点类似当前高纬度俄罗斯的气候,这种气候下,高纬度国家会很难熬,比如俄罗斯和北欧以及加拿大等国,冬季可能会持续半年,夏季不足两个月!比如莫斯科当前的气候,冬季是11月至次年4月,高达5个月,而在小冰期,夏季可能只有1个多月!

莫斯科一年中温度变化曲线

这样的气候中,低温不是最可怕的,尽管最初几年多种设施都会因为抗低温设计不足出现问题,比如输电线路与各种露天的水管设施等等,但这个是可以改进的,最可怕的是粮食减产造成全球性的饥荒!

输电线覆冰

全球粮食出口大国,印度和越南,以及巴西这些农业国家都在低纬度,相对影响较小,但可以预计的是受到影响出口减少甚至不出口,而中高纬度由于夏季减少,只能种植小麦甚至产量较低的青稞类作物,中低纬度比如中国也需要更改农作物结构以应对夏季时间缩短的问题。

2020粮食危机

最简单的对策是开发中低纬度肥沃的土地即可,而非洲则有着大量的无人耕种的土地,由于非洲人民并不习惯种植,所以开发非洲完全可以应对小冰期的农业种植面积,从容应对小冰期!

非洲可耕种面积分布

石器时代和冰河时代那个比较新

人类经历过小冰期,安然度过了!但最大的灾难还发生在火山喷发后造成的,为此沙俄还死伤惨重,所以正常的小冰期并不可怕,但我们必须要当心黄石火山,它如果喷发,规模将是坦博拉火山的10倍以上,也就是说它将喷发出1000亿立方千米的物质。

这样的状态下造成的小冰期,人类就不好应对了!

我是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现在人们经常谈论起冰河时期,认为经过一个 历史 周期后,地球就会进入温度大幅下降的阶段。其实从大量的科学监测和考古研究表明,地球所经历的冰河时期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大冰河时期,这个周期比较长 ,通过估算应该是在1.5-2.5亿年。大冰河时期的形成是由于太阳绕着银河系中心周期性的运动形成的,当太阳系处在银河系的远心点时,太阳系整体温度就会降低。

二是小冰河时期。 这个在科学界还有比较大的争论,到底有没有小冰河时期。有的科学家认为,小冰河期只是世界上两段较温暖时期中间的气候波动。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小冰河期是存在周期性的,对当前全球气候产生较大影响。有的科学家推测,目前地球气候正在向“迷你冰河时代”发展,2020-2030年太阳进入活动“极小期”,类似于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早期的那段低温期。

目前有的科学家从观测到的在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得出,下一次的小冰河时期可能在2030年出现,持续时间为60-100年,届时太阳活动将会减少百分之六十左右。但我认为,太阳活动即使下降60%,也不等于太阳的温度下降60%,当然更不等同于地球温度下降60%,太阳活动的频繁于否,是由太阳黑子和太阳磁场现象决定的,当前我们就是用太阳在同一时刻的黑子总数来说明太阳活动的强弱程度,而大家都知道太阳黑子存在着11年的周期性变化,在这11年中太阳黑子减到最低时,我们地球的温度也没有太大的波动。而且,太阳活动的变化不能造成太阳辐射量较大的变化,太阳提供给地球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它们的强弱和太阳黑子的磁场的变化没有关系。

因此,我认为2030年地球不会进入小冰河时期 。即使过一段时间地球的局部地区可能会发生气温偏低的情况,我更倾向于这种局地的寒冬,并非是全球持续变冷,而是由北极地区上空大气压的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化有一个名词叫“北极震荡”,当北极上空呈现较高的气压时,冷空气就会被挤压到很远的地方, 欧洲、 北美洲和亚洲地区普遍出现严寒天气。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