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井田地层和构造

泡在奶味里1年前 (2023-12-19)阅读数 1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断层井田

(一)地层

井田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寒武系上统崮山组、长山组;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石千峰组;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古近系及第四系。总厚度约2110m。其中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上统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由老到新分别叙述如下:

1.上寒武统

出露于井田南部及东部,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沉积。

1)崮山组:厚度为86~109m,平均91m。上部以灰—深灰色、厚—巨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为主;下部浅灰色中厚—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夹鲕状白云岩。局部具溶蚀现象。与张夏组整合接触。

2)长山组:厚度为109~213m,平均128m。由浅灰、灰色,薄—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组成,局部夹泥质条带,含燧石结核,表面具溶蚀现象。与下伏崮山组整合接触。区内凤山组保存厚度薄,岩性与长山组无明显差异,未予单独分出。

2.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

仅在113勘探线以东有零星出露。井田内揭露厚度为0~38.22m,平均19m。以浅灰、深灰色厚层状角砾状石灰岩为主,隐晶质,局部夹泥质灰岩,底部为泥岩,与下伏寒武系假整合接触。

3.上石炭统

出露于井田南缘。

井田地层和构造

1)本溪组:厚度为2.93~25.89m,平均10m。由浅灰、灰、深灰色铝质岩、铝质泥岩组成,具鲕状、豆状结构,含黄铁矿结核及团块,局部含植物化石。具水平层理、缓波状及小型交错层理。本组属潟湖—海湾相沉积,层位稳定,对比可靠,为井田标志之一。与下伏寒武系(或奥陶系)呈不整合接触。

2)太原组:厚度为37.72~88.14m,平均57m。由深灰色石灰岩、泥岩、细—中粒砂岩及煤组成。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

4.二叠系

出露于井田中部及南部。

(1)下二叠统

1)山西组: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厚度为59.79~103.94m,平均76m。由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中粒砂岩及煤组成,其中下部的二1为主要可采煤层。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

2)下石盒子组:下起于砂锅窑砂岩底界面,上止于田家沟砂岩底界面,厚度为293~356.22m,平均308m。由浅灰色中、粗粒砂岩、粉砂岩、含紫斑泥岩、深灰色泥岩及煤组成。划分为三—六4个煤段,其中五煤段中部的五3煤层局部可采。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

(2)上二叠统

1)上石盒子组:上止于平顶山砂岩底界面。厚度为212.30~242.78m,平均224m。由灰白、浅灰色中、粗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组成。划分为七、八、九3个煤段。与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

2)石千峰组:厚度为285.64~343.40m,平均309m。按岩性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4段。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5.下三叠统

出露于井田北部。

1)刘家沟组:按岩石类别分为两段。一段为金斗山砂岩:10404孔揭露厚度为129.62m。红—紫红色中厚层状细—中粒岩屑质石英砂岩,夹红色薄层状砂质泥岩。具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和铁质斑点。二段厚度为169.27~176.20m,平均173m。以紫红色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细粒砂岩及透镜状粒屑灰岩。产植物茎干碎片化石。

2)和尚沟组:一段厚度为149.83~230.17m,平均190m。灰绿—紫红色厚层状中粒砂岩,夹紫红、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透镜状粒屑灰岩薄层。产新芦木化石。二段厚度为119.85~127.54m,平均124m。以紫红,暗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紫红色细粒砂岩、粉砂岩薄层,局部夹钙质泥岩及砾状泥灰岩。

6.古近统

在井田北东隅有零星出露。11504孔穿见厚度为265.20m。岩性为红色粉砂岩和泥岩,泥岩中含少量绿斑。

7.第四系

井田内分布于冲沟两侧、小河、平地、山麓及平缓的山坡等地带。厚度为0~28.20m,平均7m。由粘土、砂质粘土、含砾砂质粘土及砾石组成。

(二)地质构造

井田的基本构造形态:井田整体为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构造形迹以正断层为主,西部为单斜,地层倾角较陡,为25°~30°,断层稀少;东部地层走向逐渐向北东偏转,倾向北西,倾角10°~15°,正断层较多,并发育宽缓褶曲;中部发育有白坪滑动构造;二1煤层附近普遍发育层间滑动构造。井田内未见岩浆岩。

褶曲跨度大、波幅小、轴向60°左右,被北东向断层错开。断层按其展布方向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3组,其中前两组较多,主要分布在东部。近东西向断层平行排列,少数规模较大,延伸较长,走向变化大(50°~90°),西段多呈近东西向,东段向向北偏转,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倾角变化较大(50°~70°),具多期活动性;北东向断层雁行或平行排列,带有左行平移性质,规模大小不等,旁侧常伴有羽状小断层,线性特征明显,走向变化不大,断层面平直,倾角较大;北西向断层仅在井田西部揭露出一条切割二1煤层,但未出露地表,为正断层。

(三)边界条件

1.外边界

井田主要发育近东西向和北东向正断层,以及重力滑动构造。断裂构造带的发育特征是断层导水性和富水条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育程度见表2-1。

表2-1 断裂构造带发育程度统计表

断层带铅垂厚度变化大,影响带比内带厚,上盘影响带一般,较厚;断层内带以胶结疏松状角砾岩为主,局部见糜棱岩、碎裂岩,多数断层内带不明显;影响带中砂岩和石灰岩地层一般裂隙发育,岩心较破碎,常见方解石脉和黄铁矿晶体充填,泥岩类地层有擦痕、滑面,局部见揉皱现象;北东向正断层带具左型走滑压扭性质。

(1)北东向正断层

分布于井田中部和东北部,箕F31是初期采区的主要断层,箕F32为井田北部边界断层。经岩溶地下水动态观测和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多孔抽水试验等,查明箕F31断层具有阻水性质,其依据如下:

1)沿含水层同一走向,断层两侧各含水层天然水位标高有较大的差值,见表2-2。

2)以箕F31断层为界,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地下水天然流场东西部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水位标高西部比东部高60m左右。地下水人工流场的特征,东部以副10211主孔为中心呈椭圆形的降落漏斗,而西部基本保持了地下水天然流场的特征。

表2-2 岩溶含水层天然水位标高差统计表

(2)东西向正断层

分布于102勘探线以东,二1煤层±0水平以浅范围。箕F7为初期采区主要断层,箕F4为井田南部边界断层。箕F7断层位于新峰背斜轴附近,具有一定的导水性,如副10309孔恢复曲线后期斜率变小。断层南盘上寒武统岩溶发育,在断层对口部位与太原组上段灰岩含水层接触,构成第一水平浅部的补给边界。箕F4断层内带导水性差(9号孔揭露均不漏水),南盘二叠系泥、砂岩与井田太原组上段灰岩接触,形成南部的阻水边界。箕F7与箕F4断层之间的影响带(箕F59断层也分布于该地段)岩溶裂隙较发育(如副10309孔长山组孔深214.22~248.49m,见岩溶发育带,单位涌水量达1.863L/s·m),并与西部的岩溶发育地段(据电法资料东白坪至南地之间垂深100~250m,推断为上寒武统岩溶发育带)构成近东西向较强的地下水径流带,其上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有脱水现象。

(3)重力滑动构造

位于98~109勘探线之间,箕F27为主滑面,滑体中发育新F13、新F11、新F10等多条滑面,箕F27有40孔控制,断层内带不发育,均不漏水,10106孔抽水被抽干,说明断层导水性差。在断层影响带有3孔漏水,占揭露钻孔的7.7%,漏失量1.20~2.40m3/h。新F13和新F11断层交会处有2孔涌(漏)水,漏失量1.63~3m3/h(其中:副9902孔由于平顶山砂岩出露,地形高,地下水补给新F13,断层带导致涌水,水量0.45L/s)。重力滑动构造影响带较发育,局部具有导水性。箕F27主滑面下距二1煤层顶界铅垂距离20(10210)~60m范围的面积约1km2,在第一水平近0.50km2。受其影响二1煤顶板砂岩一般裂隙较发育,富水性相对较好,工程地质条件变差。

井田主要发育的构造及分布见图2-1。

图2-1 郑煤集团白坪矿井田构造控制图

2.内边界

断层内带不发育,穿越断层的钻孔均不漏水。断层带是复杂的,断层带的导水性受多种地质因素所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存在局部导水的地段。如主孔抽水时副10205观测孔水位基本上同一时刻开始下降(副10205孔降低值27.23m),10205孔则滞后15min水位开始下降,最大降低4.65m。说明断层在副10205孔地段导水性好,天然水位标高与断层东部含水层基本一致;当主孔降深达25.97m时,在断层对口部位与上寒武统岩溶水发生了水力联系。所以,在自然条件下断层带的阻水性具有不均一的特点,阻水是相对的。当矿井疏干时直接含水层与间接含水层之间产生高水头差值(上寒武统岩溶水在第一水平静水头压力约3.0MPa左右),由于静水压力和矿压的作用,断层带导水性不断加强,使含水层之间发生水力联系,阻水断层可变为导水的通道。

箕F31断层带具有一定的补给条件,构成岩溶地下水径流带,而上盘影响带岩溶发育,富水性较强。

其余断层在影响带有少数钻孔漏水,漏失量1.20~1.63m3/h,为影响带局部有导水性的断层。分析认为,箕F32、箕F19与箕F31断层之间(断层影响带)是岩溶地下水径流地段,并和箕F31断层带构成南西-北东向的地下水径流带。但是,该地段岩溶裂隙发育较差,富水性弱。

晋城矿区的地质特征

答案:岩层与地层的区别如下:

形成不同

1.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

2.地层: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一套岩层,包含时间概念。

特征不同

1.岩层:由一个层或若干个层组成。是沉积圈的基本地层单位和岩性单位。其上下界面称为层面,上为顶面或上层面,下为底面或下层面。顶面和底面间的垂直距离称为真厚度。与水平面相垂直的厚度称为铅直厚度。真厚度=铅直厚度×cosα(α为岩层倾角)。

2.地层:地层是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是一层或一组具有某种统一的特征和属性的并和上下层有着明显区别的岩层。

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沉积物,地层之间可以由明显层面或沉积间断面分开,也可以由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或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不十分明显的特征界限分开。

除较大断层作为井田自然边界外,井田内断裂构造较少。区内地层走向总体为NNE向,倾向NW,各井田构造多以宽缓的连续褶曲为主,并伴有短轴背、向斜,地层较为平缓,倾角一般小于10°。

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厚141米,共含煤7—11层(山西组1—3层,太原组6—8层),煤层总厚13.5米,其中全区或局部可采煤层有6层,主要可采煤层为3号、9号15号。

除北部赵庄详查区有部分贫煤外,其余皆为无烟煤,其中3号煤为低灰、低硫、高发热量优质无烟煤,9号、15号为中灰、中—富硫、高发热量无烟煤。

区内煤层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煤层倾角一般小于10°;井田内断层较少,岩层裂隙不发育;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井瓦斯含量有东部低、西部高、上部煤层低、下部煤层高之规律,其中沁河两岸为高瓦斯区;矿区内煤尘无爆炸性;煤层不易自燃。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