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螳螂有什么特点?

是丫丫呀1年前 (2023-12-19)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螳螂昆虫

螳螂的一对前足,犹如刀斧手高举的大刀,所以在有些地区也称之为“刀螂”,它是肚大腰圆、行动缓慢的昆虫。螳螂比起蝗虫、蟋蟀那样灵活跳跃、展翅飞翔的昆虫来是有逊色的;就是和蝈蝈相比,也显得有些笨拙。实际上,螳螂并不笨,它捕捉其他昆虫的本领是很高的。螳螂能巧妙地捕食蝉、蝗虫、苍蝇、蝴蝶和蚱蜢等害虫。所以,螳螂是有益的昆虫。

螳螂有一个上宽下窄的三角形的头。它的脖子和前胸,生得又细又长,可以和长颈鹿的长颈媲美。脖子两旁还生有锯齿状的硬刺,这是对脖子的保护性“装甲”。它的脖子非常灵活,可以前后左右自由地摇摆转动,这样有利于观察食物的所在,监视小虫的行踪,以防备小虫在不知不觉中偷偷溜走。

为了方便寻找食物,螳螂的眼睛生在三角形头部的两端,并且向外突出,这样它的视野就格外广阔。不过它的视力并不敏锐,它看东西无论远近总是模糊不清。螳螂眼睛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静止不动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它只能看到运动着的东西,因此,不论螳螂要捕捉的小虫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行动是否灵活,只要它是活动的东西,螳螂就能看到它。如果用死苍蝇喂螳螂,它是不会理睬的;但是半死的苍蝇,只要它挣扎一下,螳螂就会把它捉起来吃掉。

在螳螂细长的胸部上,生长着一对非常发达强壮的前足,样子很像两把镰刀。这对前脚十分厉害,它的尖端,比钢针还要锐利。在前足的内侧,还生有很多锐利无比的钢刺,非常适合把捕捉到的小虫挟在前脚弯里牢牢押住。虫子只要被它捉住,那就休想逃掉。

螳螂是肉食性的昆虫,也就是专门吃其他虫类的昆虫。如果小虫在草丛中偶然遇到了螳螂,毫无疑问那是大祸临头。

螳螂捕捉小虫的时候;就像猎人追踪野兽一样,猛追不放。有时候又像渔翁垂钓,静待鱼儿上钩。当它藏在暗处聚精会神地监视要捕捉的虫类的时候,它就把细长的中足和后足缓慢移动,轻手轻脚接近小虫,连它站立的叶子,也毫不颤动,使小虫无从察觉,真是“神出鬼没”。

当螳螂准备捕捉蜂类和蝶类的时候,它采取的“战术”是隐藏在花朵的背后,摆成“伏击阵势”。这时,它会竖起上半身,抬起那对镰刀似的前足,耐心等待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等蜂类和蝴蝶接近了,它才一跃而起。螳螂伏击的姿式,就像虔诚的教徒祈祷的模样。因此,德语把螳螂也叫作“祈祷的信女”。螳螂捕虫的时候,它的三角形小脑袋,不停地摆动,目不转睛地监视对方,绝不让对方乘机逃跑。有时距离要捕捉的虫类稍微远些,螳螂不等小虫接近,也会一跃而上,把小虫捉住。

当螳螂捕捉蝉和蚱蜢等身躯比较大的昆虫时,它就使出浑身的招数,猛然挥动那对镰刀似的前足,竭力向对方狠狠地砍去,这一招实在使对方难于招架,不等挣扎,就一命呜呼了,螳螂马上进行一顿丰富美餐。螳螂对食物的选择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活的。只要是活的小虫,它捉起来就吃掉,决不“挑肥拣瘦”。因此,就是它自己的“家族”和“晚辈”也一定要时刻留心,否则,就会有被吃掉的危险。

螳螂的小嘴,生在三角形头部的下面,从上到下,越缩越小。它那两个“大牙”,有力而且坚硬。

为了便于捕捉小虫和迷惑对方,螳螂还有一套不寻常的本领,就是它的颜色会随着周围草木叶子的颜色变化。夏天草丛和树林都是绿色的,这时候螳螂也是绿色的;秋天叶子枯萎变黄,螳螂也就变成黄褐色的。

秋天是螳螂“结婚”的良辰吉日。结婚,本来说应该是欢乐的喜事,而在螳螂的世界里,“结婚”就意味着螳螂要大祸临头了。当它们婚配以后,雄螳螂就要遭到雌螳螂的毒手而被杀死。所以,在螳螂的世界里,“结婚”就等于是雄螳螂生命的结束。

雌螳螂吃掉雄螳螂,是昆虫生态学中一个非常有名的插曲。如果雌螳螂摄取的食物中含有极为充分的蛋白质的话,雌螳螂本来并不一定要把雄螳螂吃掉,可是,在自然环境里,雌螳螂生理上所需的蛋白质,光靠它能捕捉的小虫是远远不够的。雌螳螂为了产出饱满的卵,培养出健壮的后代,至少要吃掉四五只雄螳螂那样多的蛋白质,才能满足它所需要的养分。尽管雌螳螂那样“身强力壮”,但是,到了产完卵以后,也是精疲力竭地死去。可以说,它们都是为了下一代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雄螳螂的身体,成了雌螳螂怀孕后的营养品,雌螳螂在补足了蛋白质以后,大约在10月底左右,就在树枝上或者在草丛里,产出约四五厘米长,约二三厘米粗的卵袋,叫桑螵蛸。有趣的是:雌螳螂产卵的时候,同其他生物产卵的姿势不相同。螳螂产卵头部朝下,腹部朝上,从尾尖排出质量松柔的流体泡沫,卵就裹在里面。流体泡沫排出以后不久,就凝固成硬块,成为圆筒形的,表面有横的皱纹,里面由薄膜隔成许多小隔,每个小格里大约有30几个卵。卵块里遍布无数的小气泡,凝固以后就像硬质泡沫塑料一样,既防寒又防震。雌螳螂产一次卵,如果能顺利孵化的话,可以孵出数百只小螳螂。

到了来年的梅雨季节,小螳螂就开始孵化出生。刚孵化出来的小螳螂除了没有翅膀以外,它的长相、习性和食物同成虫一模一样,经过五次蜕皮,它就长大了。这些小螳螂为了健壮成长,必须大量吃东西,尽量摄取蛋白质,未来的大螳螂就是从幼小的时候开始养成了生活的习惯。

螳螂的幼虫时期,用蚜虫充饥。随着身体的发育生长,它所捕捉的食物逐渐升级,从捕捉苍蝇和蜂类,发展到捕捉蝴蝶和蝉等身躯较大的虫类充饥,食量之大,在昆虫中是数一数二的。

螳螂属于热带生活的昆虫,以北纬53度为极限。在热带地区的南非生长的螳螂,身躯巨大,凶猛异常,有时会攀缘到树上捕杀小鸟的幼雏。生在螳螂国家的小朋友,都喜欢捕捉螳螂来玩耍。南非的小朋友用细绳拴住螳螂的脖子,以虱子喂螳螂来饲养,所以南非把它称为“食虱虫”。螳螂在准备捕捉小虫的时候,高高举起它那一对“镰刀”,就如面向麦加虔诚礼拜的模样,所以在阿拉伯地区人们对螳螂是很尊敬并加以保护。

螳螂和蟑螂虽然外貌不大一样,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还是可看出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总的来说,螳螂是属于蟑螂分支的一种肉食性类群。因此,科学家认为,螳螂的祖先早在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就已出现在地球上。这一学说,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赞同。

螳螂虽然强悍,但是它也有畏惧的强敌,某些凶猛肉食性鸟类,就是它的大敌;受了伤的螳螂,甚至连蚂蚁也无法应付。还有一种小蜂的幼虫,能寄生在螳螂的卵块里,是螳螂卵的大敌,可使卵块里的卵全部覆灭。

螳螂是属于无选择性的肉食性昆虫。在它捕捉的虫类中,有时也吃掉一些对人类有益的虫类,但是根据科学家们的观察,它所捕捉的虫类仍然以害虫占多数,所以把它列到益虫的行列中。因此,我们对螳螂应加以保护。

蛐蛐,蝈蝈,蚂蚱,蚱蜢,螳螂,蝗虫,蟋蟀......有什么区别

特点: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

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色,单眼,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触角细长;颈部可180度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

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但有时前足也会用来保持平衡,发育呈变态发育。

扩展资料: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早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室外大笼罩饲养:5月下旬将待孵的螳螂卵移放到笼罩内,孵化后按每平方米50头投放。笼罩内栽各种矮小的树木和棉花等隔离物,建立与自然界相仿的环境,减少残杀,晴雨天遮盖芦席。

将在室外笼罩内喂养到2龄的若虫,于释放前停食1~2天,以增加若虫在田间的稳定性。释放前一天晚上,放置白纱布,将若虫诱集在纱布上。次日清晨,每亩按10一15个点投放100头左右,并根据害虫发展情况,随时往意补充投放。

在释放前田边要挖深沟,防止蝗螂扩散外逃。要实行分期催孵,分批释放。在6月上中旬分三次释放,每次间隔10天,使田间虫态龄期相差3一4龄,错开脱皮时间,始终保持蝗螂对害虫的控制能力。

百度百科——螳螂

一、所属科系不同

蛐蛐学名蟋蟀,别称夜鸣虫、将军虫、地喇叭等,为直翅目蟋蟀科昆虫的总称;

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

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蚂蚱,植食性昆虫,具咀嚼式口器;

蚱蜢,为蝗科飞蝗属动物飞蝗,稻蝗属动物中华稻蝗、剑角蝗属动物稻叶大剑角蝗等多种昆虫的成虫。

二、外形特征不同

蛐蛐一般外表灰黑色,虽然有大有小,有方头、圆头、平头。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m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口式为下口式或前口式。

蝈蝈个子较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触角细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喜欢吃瓜果、豆类等,人们用小竹笼饲养观赏。作为欣赏娱乐昆虫在中国已有悠久历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就有几百年编笼捕蝈蝈的历史。

蚂蚱,尖头的昆虫,有绿的,有灰的,会蹦会飞,雌性成体大约5公分长,雄性只有雌性一半大。蚂蚱口大、下巴发达,以植物叶片为食,蝗虫喜食芦苇、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类植物,虾须草和海蓬子。

蚱蜢,跟蚂蚱很像,就是缩水了,个头小,有的甚至大米粒那么大。或者,你也可以认为蚂蚱和蚱蜢是同一种东西。雌虫较比雄虫大,体绿色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声。

螳螂有什么特点?

蝗虫,平头的昆虫,头以下像蚂蚱,蝗虫出现的时间貌似比蚂蚱出现的时间要晚一点,蚂蚱在春天就有了,蝗虫却常常在秋天特别多。体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常因环境因素影响有所变异。

颜面垂直,触角淡**。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从侧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两侧常有暗色纵条纹。

三、生活习性不同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一只雄性蟋蟀可与多只雌蟋蟀同居。

蝈蝈杂食,但以捕食其它昆虫为主。在饥饿时能自相残杀,一般雌虫吃雄虫较多。由于它能捕食一些害虫,所以应合理捕捉利用。柞蚕区视为害虫。植物方面除取食各种绿色植物外,也取食窝头、.米饭,豆腐、馒头、炸饼等。

该虫天敌有白僵菌、红色寄生瞒、蝗螂,有时在捕食蚂蜂时有被鳌死的情况。它除做为欣赏昆虫饲养外,还可做为害虫天敌,加以保护利用。另外其卵营养成分很高,蛋白质含量达49.49%,可食炒其卵或油炸蝈蝈也是一道美味佳肴。

蚂蚱的适宜发育温度为25℃-32℃,相对湿度为85 % -92 %,土壤含水量15%一18%。低于14℃或高于40℃时,蚂蚌会逐渐停食死亡。

在气温达到28℃-30℃时,蚂蚌卵开始孵化,先准备无毒土壤和锯末粉按1: 2搅拌,含水量为20%-30%,铺3厘米一5厘米的土在器皿中拍实,然后将蚂蚌卵布于土上,盖上约1厘米厚的混合土。

最后,器皿上再罩上一层薄膜,每半天检查1次,发现小蚂蚌后,用软毛刷将其刷到棚内的食物上,一般10天一15天孵化出小蚂蚌。

蚱蜢蝗栖息,活动于稻田、堤岸附近。稻叶大剑角蝗,生活于草地、农田。

百度百科-蟋蟀

百度百科-蚱蜢

百度百科-蚂蚱

百度百科-螳螂

百度百科-蝗虫

百度百科-蝈蝈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