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烧饼和老北京火烧有什么区别?
火烧为什么不叫烧饼呢?原来它们是以饼面上是否有芝麻为区分标准。〈墨娥小录〉把火烧解释为饼,但表面是不用芝麻仁的,这个习惯叫法也很久了(但也有个别品种表面粘芝麻而叫火烧的,如叉子火烧)。火烧的品名也很多,如褡裢火烧、片丝火烧、糖火烧、肉火烧都属于这一类。
据史书考证,烧饼是汉代班超同西域时传来的。〈续汉书〉有记载说:“灵帝好胡饼。”胡饼就是最早的烧饼,唐代就盛行了。〈资治通鉴.玄宗〉记载:安史之乱,唐玄宗与杨贵妃出逃至咸阳集贤宫,无所裹腹,任宰相的杨忠国去市场买来了胡饼呈献。当时长安做胡麻饼出名的首推一家叫辅兴坊的店铺。为此诗人白居易赋诗一首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谗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说在咸阳买到饼象不象长安辅兴坊的胡麻饼。胡麻饼的做法是取清粉、芝麻五香盐面清油、碱面、糖等为原辅料,和面发酵,加酥入味,揪剂成型,刷糖色,粘芝麻,入炉烤制,因而白居易说“面脆油香”了。此做法与现代烧饼差不多。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一书记载:“僖宗幸蜀之食,有宫人出方巾包面粉升许,会村人献酒一提,偏用酒浸面,敷饼以进,嫔嫱泣奏曰:‘此消灾饼。’乞强进半枚。”说的是880年8月,黄巢农民起义,兵逼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没有吃的,宫女用宫中带出的一点面粉,用村里人送的酒,一起和面,先在锅内烙,后在炉内烘熟,拿给他吃,说这是消灾的饼。僖宗勉强吃了半块。这种先烙后烤的方法和现在相同。“消灾饼”不用芝麻,大概就是现在的火烧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有“烧饼做法”,与唐代的烧饼做法相差无几。
北京的烧饼与火烧应该说是继承了前代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当然品种与前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了。首先外地特色风味烧饼传入北京的日益增多,这些“外来户”,如历史上的山东锅饼、天津煎饼,为北京人所接受,成为“入籍”的北京小吃。这表明北京小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将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充实。其次炊具、厨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炊具如电烤炉、电饼铛、微波炉的出现,也必然出现对旧有工艺的改革。但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质量应该是第一位的。例如传统的北京烧饼,有人说已没有烧饼味了,这是偷工减料、工艺不到家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必须提倡精工细作的商业道德,才能够使北京真正成为“八方风味聚京华”的美食之都。
一眼就可以区分开来?北京人和非北京人到底有什么不同?
陕西关中民俗有:唐三彩陶、面花、眉户、户县农民画、陕北剪纸、凤翔彩绘泥塑、仿秦兵马俑、仿秦铜车马、秦腔(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等。
老北京民俗有:皮影、童谣、叫卖、评书等。
从上就可以看出,两个地方的文化都是不一样的方向的,关中的更偏向于实际,而老北京更偏向于生活。
都说帝都北京、魔都上海、妖都广州、雌都深圳,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是很多年轻人的向往之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可能的城市,却生活着这样一群人,对于他们来说,北京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从小长到大的地方,他们就是北京人。
在今天多元包容的北京城中,鱼龙混杂,那么如何才能从人群中一眼就辨别出北京人和非北京人呢?那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北京人那些事儿。
韵味十足的京片子
方言是一种很有趣的社会现象,而它也是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独特性的方式。说到北京,我们就不得不提起北京人的京片子了。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虽说普通话就是原来北京的官话,但是北京话的那种感情是普通话所没有的。
有人说北京话不就是吞音加儿化音嘛?其实并不然。对于现在网上流传的"北京话八级十级"之类的测试,我要说,北京话并不是你会读就行了,北京话的精髓在于他们说话内味儿,在于他们的叙述方式,只有从这方面你才能领略真正的京片子风采。
北京话是门艺术。北京人说话你会发现他们骨子里就带着一份骄傲,喜欢夸张,喜欢显摆,什么东西都是他们最好,什么东西都是他们最正确。但这并不是说北京人有多么的自大,恰恰相反,这正是他们对身为北京人骄傲的体现。
而北京人的骄傲也直接体现在他们说话干什么都带"大"字,有句俗语是"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在这方面,北京人确实也有他们的底气。
不仅如此,北京人爱聊、爱侃,喜欢"顺口拾音"。别人说一句话,咱们答应一句,一来二去就聊起来了。北京人虽爱"顺口拾音"可他们却从不喧宾夺主,顺着大家的话,拾到了话茬就完了。这是一种问候,更是一种人情练达的礼貌。
当然,从这也可以看出北京人的"老炮儿"味儿十足。他们很热情,像润滑剂一样,只要有北京人在,就会出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
北京人的"爷"文化
在言行举止上,北京人尤其是老北京人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见面儿拱手愿意称爷。在北京的传统,见人称"爷"。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板爷、侃爷、膀爷等等。岁数小点儿的称"小爷们儿";岁数大点儿的称"大爷们儿";男性同辈称"爷"。这就是北京独特的"爷"文化。
从这就可以看出,北京人十分讲究礼节,互相之间谦和有礼。体现北京人讲理儿的,不仅是北京人爱称别人"爷",他们说话都用尊称,爱用"您"。
之前在网上,北京人因为一个"您"字火了起来。因为,爷爷哄孙子说:您这样真没必要。是得,在北京爷爷哄孙子用"您"这是很常见的。相反,如果两个北京人互称"你",那说明这两个人很可能马上就要剑拔弩张了。
北京人除了用"您"这第二人称的尊称,还专门有一个字用于第三人称——"怹"。有人问为什么北京人会这么讲礼儿呢?其实这与八旗有关,因为旗人之间都特别客气,都觉得咱是上等人。于是北京人讲礼儿就传了下去。
北京人的"玩"和"懒"。
北京人爱玩儿,喜欢玩儿,会钻研,能将玩儿的东西玩到极致。
北京人大多是旗人的后裔,旗人生活不愁,饮食无忧,便有了更多去玩的机会。京剧、熬鹰、养鱼、逗鸟儿、逮蜻蜓、斗知了等等,这些都是北京人玩儿出来的。下面我们来说说北京人的"懒"。
北京人不喜欢努力,做事就是使三分劲儿,然后就一定要就一只手揣兜儿里。葛优躺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就是因为生活条件的相对优越吗?其实不然,北京作为五朝古都,看遍了世间的沧桑,骨子里就有了一种看透世事的态度,也就造就了北京人的"懒"。
北京人的习俗
这里有三个北京人比较独特的习俗。
第一个是春节吃饺子一顿只吃20个,而且每四个吃法也不同。
第二个是"洗三",指的是新生婴儿出生满三天才能洗澡,要洗澡的过程中会有各种仪式,以此来表达长辈对新生婴儿的祝福。
第三个就是"兔儿爷",相传有一次北京城突然爆发了瘟疫,天上的嫦娥见到了,就派身边的玉兔下凡为百姓治病。于是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挨家挨户的为北京城中地百姓治病,于是"兔儿爷"这个称号便就流传下来了。
知道了北京人这么多的特点后,你能在人群中一眼就区分出北京人和非北京人吗?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