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与白酒有什么区别
黄酒与白酒的区别
区别还是很多的,细写可以写几万字,我尽量简明地描述一下:
一、执行标准不同
黄酒一般执行GB/T13662标准,白酒一般执行GB/T10781.2(清香型白酒)、10781.1(浓香型白酒)、26760(酱香型白酒)、20821(液态法白酒)等。每个标准对产品的感官、理化和卫生要求都有所区别,根据酒的标签或外包装标示的可以明确看到。
二、历史不同
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是我们中国独有的谷物双边发酵酒,随我们华夏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起源已不可考,有仪狄造酒说、杜 康造酒说、猿猴造酒说等,结合发掘的文物古迹,黄酒酿造历史应在3-4000年左右。
白酒的出现历史上有多种观点,有东汉说、唐代说、宋代说,但是一般还是普遍认可李时珍的说法,即元代起有蒸馏水,元末明初起有蒸馏酒,也就是白酒。白酒酿造的历史应在600年左右。
三、生产工艺不同
黄酒不蒸馏。黄酒与白酒在生产前期的原理是基本接近的,主要的区别在于,白酒多一道蒸馏的工艺。蒸馏的作用,就是利用乙醇沸点低于水的特性,将乙醇从酒醅中分离出来,实现酒精度的提高。
四、酒精度不同
由于黄酒不蒸馏,一般成品酒精度在8-20度之间,白酒酒精度则在38-60度之间。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人体代谢酒精的能力一般会下降,大多人的酒量会逐步从白酒“拎壶冲”变成碰杯浅酌,也有人会逐步从喝白酒转为喝黄酒、葡萄酒等低度酒。
但是提醒下,第一次喝黄酒,一定要悠着点,黄酒度数低、有甜味、易入口,很容易不知不觉就喝大了,酒大伤身,一定注意。
当然,也有老酒虫,越喝度数越高,而且偏向喝中低端酒,喝好酒反而觉得没劲。原因么,一个是身体对酒精有了耐受度,再就是感官被麻痹地厉害,柔和的低度酒和醇厚的陈酿酒产生不了足够的刺激,反而喜欢醛类物质多、辛辣刺激的中低端酒。但是,身体分解酒的能力还是在下降的,长期大量饮酒对肝肾的负担很大,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或长者,还是尽量劝他多体检,最好改变饮酒的习惯和频次。
五、原料不同
黄酒一般用细粮酿造(大米、黍米、糯米等),白酒一般用粗粮酿造(高粱、玉米、薯类等)。
粗粮做的主食,一般口感不是很好,用粗粮发酵的酒,一般也较为苦、涩、酸,所以黄酒一般需要使用口感更好的细粮来酿造。白酒有蒸馏这道工序,其实所有含淀粉的粮食都可以用作原料,甚至发酵失败、发酸发臭的黄酒,也可以通过蒸馏来抢救为白酒。
六、分类方法不同
白酒分类一般按香型、生产工艺、质量等级分类。
1、主要香型有清、浓、酱、米,还有诸多品酒师偶尔也会弄错的;
2、生产工艺有固态、固液、液态,一般认为固态优于固液,固液优于液态;
3、质量等级,根据标准不同一般有优级、一级、二级。
黄酒分类一般按生产工艺、原料种类、甜度、质量等级分类。
1、按生产工艺分是传统型、清爽型、特型;清爽型和传统型主要区别是理化指标要求,特型是增加了药食同源的其他原料。
2、按原料种类分两大类:稻米(大米、糯米)、非稻米(黍米等其他谷物);
3、按含糖度分:干型、半干型、半甜型、甜型(糖度次第增高),没喝过的可以自行脑补对应干、甜葡萄酒。
4、质量等级也是根据标准不同一般有优级、一级、二级
七、色香味不同
相比黄酒,白酒色泽清澈、气味重、滋味少。
1、色泽。黄酒中含糖,糖与酒中的氨基酸在室温下会发生美拉德反应,酒体颜色随着贮存时间的增长会逐渐变深。会由透明变为浅黄、金黄、深黄甚至棕黑色。所以黄酒在有些地方也称为老酒。白酒大多情况下会一直保持清澈透明的色泽。
2、气味。酒中的呈味物质主要是易挥发的酯类物质(乙酸乙酯、己酸乙酯等),这些物质在蒸馏时会随乙醇带入到白酒中,随着白酒浓度的提高而更加的馥郁芳香。
3、滋味。
醇类物质和醛类物质的沸点低于水,所以白酒中这两类物质要远大于黄酒,它们主要的特点是辛辣、刺激、容易麻痹味觉神经和降低感官灵敏度。陶罐陈年的白酒中醛类物质(沸点20-30度)会经由陶壁微孔挥发殆尽,所以口感会相对醇和圆润很多。
酒醅中不易挥发的大量风味物质,是进入不到白酒里的。比如呈现甜味的各种糖、呈现酸味的各种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酒石酸等)、呈现苦味的阿魏酸和亮氨酸、呈现涩味的 γ-氨基丁酸、呈现鲜味的谷氨酸等。
酸味是黄酒清新、清爽口感的要素,过高会使人感到酒体粗糙、生硬、刺口、酸涩,过低则使人感到味道柔弱、平淡、乏味。适当的苦味和涩感对黄酒来说也是必不可少,过强影响口感、过弱则缺乏层次和厚重感。
所以,白酒一般追求气味的芳香、陈年酒体的圆润厚重。黄酒在气味浓郁程度上是比不了白酒的,但是,好的黄酒追求的酸甜苦咸鲜五种呈味物质之间的平衡、和谐,实现酸不露头、苦不留喉,甜不腻口,这也是白酒比拟不了的。
雁门金波黄酒以黍米为主料,依古法工艺酿制,历经数载寒暑,酒质醇厚,色黄似金,温和绵香,2011年被山西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北派黄酒之传承典范。
产品定位
正宗非遗传承,地道北方风味
产品优势
1、真实陈酿、色泽天然、不添加焦糖色(市面绝大多数黄酒添加焦糖色);
2、入口甜而不腻、口感醇厚、层次丰富;
3、常温、冰镇、温热饮用时,各有不同风格;
4、原料(黍米)产量小、风格独特(糯米亩产800-1000斤,每年2-3季;黍米亩产300-400斤,每年1季);
5、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州黄酒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酿制;
6、公司为《代县黄酒》(T/SXPP 006)团体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质量指标全面高于黄酒国家标准。
适饮人群
1、追求品质的现有黄酒消费者
2、不喜欢添加剂的酒类消费者(大多葡萄酒有二氧化硫;大多黄酒有焦糖色;大多配制酒有多种色素、香精)
3、喝酒但不喜欢高度酒的消费者(15度左右)
4、喜欢作为基酒泡制青梅、桂花等的女性消费者
雁门金波黄酒
中国的酒主要分黄酒和白酒两大类,白酒是要经过蒸馏设备和技术提高酒精的含量,改善丰富其品味,属于后起的发展,白酒之根在黄酒,故黄酒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据有领先的地位。(黄酒是相对于白酒、葡萄酒等而言的大名,除绍兴黄酒以糯米为原料外,国内各地生产的许多黄酒也有以粳米、黍米、玉米、小米、小麦等作主要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压榨、过滤、贮存、勾兑等工艺生产流程而成,不在本文之列。)
黄酒是我国的民族特产,也称为米酒(ricewine),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其中以浙江绍兴黄酒为代表的麦曲稻米酒是黄酒历史最悠久、最有代表性的产品;山东即墨老酒是北方粟米黄酒的典型代表;福建龙岩沉缸酒、福建老酒是红曲稻米黄酒的典型代表。
二、名称与区分
黄酒属于酿造酒,酒度一般为15度左右。
黄酒,顾名思义是黄颜色的酒。所以有的人将黄酒这一名称翻译成“Yellow Wine”。其实这并不恰当。黄酒的颜色并不总是**的,在古代,酒的过滤技术并不成熟之时,酒是呈混浊状态的,当时称为“白酒”或浊酒。黄酒的颜色就是在现在也有黑色的,红色的,所以不能光从字面上来理解。黄酒的实质应是谷物酿成的,因可以用“米”代表谷物粮食,故称为“米酒”也是较为恰当的。现在通行用“Rice Wine”表示黄酒。
在当代黄酒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造酒(不包括蒸馏的烧酒),都可归于黄酒类。黄酒虽作为谷物酿造酒的统称,但民间有些地区对本地酿造、且局限于本地销售的酒仍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称谓,如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西藏的青稞酒,如硬要说它们是黄酒,当地人也不一定能接受。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统称,在蒸馏酒尚未出现的历史时期,“酒”就是酿造酒。蒸馏的烧酒出现后,就较为复杂了,“酒”这一名称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在一些场合下,也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当时的酒分为三大类:酒、烧酒、葡萄酒。其中的“酒”这一节,都是谷物酿造酒,由于酒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又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毕竟还应有一个只包括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因此,黄酒作为谷物酿造酒的专用名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黄酒”,在明代可能是专门指酿造时间较长、颜色较深的米酒,与“白酒”相区别,明代的“白酒”并不是现在的蒸馏烧酒,如明代有“三白酒”,是用白米、白曲和白水酿造而成的、酿造时间较短的酒,酒色混浊,呈白色。酒的**(或棕**等深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贮藏过程中,酒中的糖份与氨基酸形成美拉德反应,产生色素。也有的是加入焦糖制成的色素(称“糖色”)加深其颜色。
在明代戴羲所编辑的《养余月令》卷十一中则有:“凡黄酒白酒,少入烧酒,则经宿不酸”。从这一提法可明显看出黄酒、白酒和烧酒之间的区别,黄酒是指酿造时间较长的老酒,白酒则是指酿造时间较短的米酒(一般用白曲,即米曲作糖化发酵剂)。在明代,黄酒这一名称的专一性还不是很严格,虽然不能包含所有的谷物酿造酒,但起码南方各地酿酒规模较大的,在酿造过程中经过加色处理的酒都可以包括进去。到了清代,各地的酿造酒的生产虽然保存,但绍兴的老酒、加饭酒风靡全国,这种行销全国的酒,质量高,颜色一般是较深的,可能与“黄酒”这一名称的最终确立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清朝皇帝对绍兴酒有特殊的爱好。清代时已有所谓“禁烧酒而不禁黄酒”的说法。到了民国时期,黄酒作为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已基本确定下来。黄酒归属于土酒类(国产酒称为土酒,以示与舶来品的洋酒相对应)。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