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库银和市银有啥区别

小肉包11个月前 (12-19)阅读数 4#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翰林院花翎

库银是上缴国库的官银,要求大小一致,有特殊标记,市银有大有小,有散碎的银子,也有大锭的银子。

这项技术的发明者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是曾在库房当差的库兵。明清时期对于进入银库的兵丁有严格的要求,进入就要把衣服全部脱掉,出门时还要跨过一道门槛,同时伸出双手、张开嘴巴,以示没有夹带库银。整日面对如山的金银,这些库兵必然会动歪脑筋,因私盗库银丧命的人不在少数,这也催生了谷道藏银技术。

据记载,谷道藏银的练习是用禽蛋塞入,最初适应阶段还会抹油,禽蛋也由鸡蛋慢慢变为鸭蛋、鹅蛋,再后来达到不抹油也可自由塞入,此时练习就要增加鹅蛋的数量,直到可以完全自由容纳10只鹅蛋为技术成熟,此时便有人负责安排他们去银库工作。

这个行业有严格的保密分成规则,从业者也基本是家传,每名库兵每天可以带出百两银子,库银带出来之后是要分给分管库银的各级官员,有些管库大臣甚至都参与,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库兵每天可以获得三四十两,由于此项工作对身体的极度摧残,库兵几乎每三年换一批,也就是这短短的三年时间,他们可以一辈子锦衣玉食,自己退休之后就在自家孩子中选择接班人,技术成熟后会再被送进银库。

清代虽有严格、严厉的惩罚制度,但由于国库进出银两数字相当庞大,进入库房工作的人数由严格限制在50人以内,库银数目根本无法做到精确化管理,统治者们虽也听闻库银管理的混乱,但只要损失在可接受的范围,他们也就任由之。

库平两本身是清朝的金衡单位。库平银是清朝国库收支使用的标准货币单位,起于康熙年间。马关条约规定一库平两相当于575.82英厘、或37.26542108克的十足纹银(成色93.5374%,一说998)。

首先,清朝官制同以往各朝代一样,分为文官和武官,又分为京内官、京外官(地方官)。

一、品级(级别

1、正一品

1)文京内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

文京外官:无

2)武京内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库银和市银有啥区别

武京外官:无

2、从一品

1)文京内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部长)、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检查院长)、协办大学士(政治局W员)。

文京外官:加衔总督

2)武京内官:九门提督(卫戍司令)、内大臣。

武京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以下以a表示文京内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内官,d表示武京外官

3、正二品

a: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c: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d: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

a:内阁学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c:无

d:副将。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

c: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d: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从三品

a: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b: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c: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d: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7、正四品

a: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

b: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8、从四品

a: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c: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d: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a: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

b: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监掣同知。

c:步军副尉、步军校。

d: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10、从五品

a:鸿胪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詹事府洗马。

b:各州知州、都转盐运使司副使、土知州。

c: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骁骑参领、下五旗包衣参领。

d:副千户、宣抚使司副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司长官使、河营协办守备、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

a:太医院左右院判、内阁侍读、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b:京府通判、土通判、京县知县、通判。

c:蓝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鸟枪步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d: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使、长官司副长官、百户、土千总、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

a: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

b:土州同、州同、运判、理同。

c:内务府兰翎长、六品典仪。

d:盛京游牧副尉。

13、正七品

a:内阁典籍、主簿、评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医。

b:知县、京县县丞、顺天府满州教授、训导、土知县、县视学。

c:城门吏、太仆寺马厂协领。

d:把总、土把总、安抚使司副使。

14、从七品

a:五官灵台郎、光禄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博士。

b:土州判、州判。

c:七品典仪。

d:卫千总、安抚使司佥事。

15、正八品:

a: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b: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c:无

d:外委千总

16、从八品:

a: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b: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c: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d:无

17、正九品:

a: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b: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c:各营兰翎长

d:外委把总

18、从九品:

a: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b;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c: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d:额外外委

19、 未入流:

a: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b: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c:无

d:百长、土舍、土目

二、清朝补服图案

1、封爵位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子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麒麟

男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狮

2、文官

一品 绣鹤

二品 绣锦鸡

三品 绣孔雀

四品 绣雁

五品 绣鹇

六品 绣鹭鸶

七品 绣鸡敕

八品 绣鹌鹑

九品 绣练雀

3、武官

一品、镇国将军:绣麒麟

二品、辅国将军:绣狮

三品、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绣豹

四品、奉恩将军、二等侍卫:绣虎

五品、三等侍卫:绣熊

六品、蓝翎侍卫:绣彪

七品 绣犀

八品 绣犀

九品 绣海马

三、顶戴(顶珠和花翎)

文武官员的朝冠式样大致相同,品级的区别,

一是在于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质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区别是在冠顶镂花金座上的顶珠,以及顶珠下的翎枝不同。这就是清代官员显示身份地位的"顶戴花翎"。顶珠的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

一品用红宝石,

二品用珊瑚,

三品用蓝宝石,

四品用青金石,

五品用水晶石,

六品用砗磲〔chēqú车渠,一种南海产的大贝,古称七宝之一〕,

七品用素金,

八品镂花阴纹,金顶无饰,

九品镂花阳纹,金顶。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

称一品为亮红顶,

二品为涅红顶,

三品为亮蓝顶,

四品为涅蓝顶,

五品为亮白顶,

六品为涅白顶。

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

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

至于所说的巡抚是一品那是在清末,太平天国的起义也使清朝政府风雨飘摇,清统治者为巩固政权镇压起义,大量封赏各地督抚,很多巡抚都成为了一品大员,而原来的一品大员也被封以各种头衔和爵位,成为超品大员,镇压起义而产生的大量立功将士的出现,使对他们的赏赐成为问题,清政府为节省财政开支,大量封以顶戴,但这些顶戴只是身份的象征,没有任何实权,这和清初的一品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也是在清初所不可能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