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什么是宅文化

桃子1年前 (2023-12-19)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的人符号

宅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而被研究已经是有历史的了,但这个亚文化根本上是什么,似乎很多的地方并未深入。在我看来,这亚文化完全可被当作一个次生的符号系统来看待,一个亚符号系统。它起初来源于现实这个原生符号系统,然而在自身内部不断的滋生和自我生产中形成了一个封闭自足的符号系统,这时,系统唯一遵循的原则的就是符号原理,符号是本体,而与现实无关,符号只进行内部交换,不再与真实的世界发生互动。在那种氛围中,宅们逐渐生产了一套业内行话,并沉溺在讲这种外人听不懂的行话所制造的浅薄快感中难以自拔。宅们有兴趣的也只是消费文本和符号本身,而非它们背后的真实意义(联系最近的“很黄很暴力”事件),宅们乐趣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也就在于不知疲倦地玩弄着各种能指变换游戏...至此,也就是这个层面上,“宅”才具备了上升为文化的资格。上述的符号运动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宅们一个个在网上生龙活虎,而在现实中却一个个都成了失语症患者。

1、宅可致肥,还会致残,致障

宅,通俗的讲就是乐于乃至安于待在家中,少出门或者不出门。

有宅的想法的人比例不少,所以宅一经网络发明,立马如火如荼。自称宅男宅女的遍地都是。

然而,很多人都是伪宅,宅不过是他们的一种美好念想。之所以把他们划到伪宅一类,因为只要有邀约,就会立马出门,根本不是那些对“宅”成瘾的人。

而宅带来的恶果就有很多,比方说肥,这是人们能想到的第一印象。大部分宅男宅女,宅在家中要么沉迷于虚拟世界之中难以自拔,要么痴迷在二次元或网剧中不分昼夜。于是长时间的不运动,还会经常的点外卖,这个零食那个烧烤,脂肪日积跬步,终于把自己变成了心目中的土肥圆,像是一个立体的“B”。

什么,宅还会致残,致障?当然会了,残是生理上的表现,障是智力上的演变。曾有新闻爆料,有人家中连续三天三夜的上网,差点连自己小命都玩完;国外有小伙子宅在家中把自己养成活生生的肉球,没有腰也几乎看不见脚,在床上翻身都困难,每日的运动便是躺着。致障就更好理解了,宅久的人还能做正常交流吗?或许在别人眼中,连障都谈不上。

2、废宅有多可怕

把自己宅废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外人看来毛骨悚然,兴许只有自己乐在其中。

日本曾有篇报导,在母亲过世后,这位49岁的大叔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内都置之不顾,直到一个月后妹妹带着警察前来。深扒背后的故事,更令人惊讶的在于,这位大叔从9岁起再也没有出过门,以至于40年以来,周围共同生活的邻居压根都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

这位大叔无疑是个标准的废宅,该怎么来形容他呢?

缺少生活技能;

没有生活来源;

没有朋友,没有交流;

疯狂啃老;

坐吃等死;

……

也许还有其他词语更加切合,但仅仅以上的描绘依然让人感觉绝望。如果说人生没有理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那么,废宅就是连翻身都不知为何物的咸鱼,一类真正的“活着,却早已死了”的人群。

3、宅是一个人的狂欢,废宅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什么是宅文化

对于宅男宅女来说,躲进小楼成一统是个何等幸福的事情,不用在乎别人的眼色,不用烦恼上司的责备,不用担心同事的算计,不用想着早上早起等等。

所以,很多人都把宅挂在嘴边,甚至把财务自由跟宅划上等于号,等财务自由后一定宅他个三五个月。

可已经收获财务自由的人都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精彩。

而不论怎么说,废宅确实令整个社会深感不安。

根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日本已经有100万人不同程度地死宅在家里,甚至还有50多岁的中年男人因为痴迷于虚拟世界而辞掉工作专心“废宅”30年。

这类人不产生价值。

这类人浪费着资源。

更可怕的是,作为这类人的父母,不论过程有多纠缠,最终还是默许了这种情况的发生。日本社会在包容着废宅,死宅。

4、珍爱生命,远离废宅

有人会指着日本的新闻和数据大笑道,不愧是宅文化的发源地。幸灾乐祸的同时不妨自省,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宅男宅女有多少呢?这其中又诞生了多少废宅。

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是笔者发现,贴吧中有“废宅吧”,起点上有《当废宅得到系统》、《废宅系仙女》等小说;就连我们的身边,那种大学毕业后宅在家中三五年的人也大有所在。

废宅似乎引起不了人们的戒心,而实际,宅已经开始或多或少扭曲着我们的价值观。

或许有人认为对废宅保持距离纯粹小题大做,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怎么警惕都毫不为过。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