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同样都是恐龙生活的时代,侏罗纪和白垩纪到底有什么区别?

一语惊醒梦中人11个月前 (12-19)阅读数 4#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恐龙侏罗纪

侏罗纪

首先,我们要先分清楚地球发展的几个阶段。地球在46亿年前诞生,形成之初的几亿年间是没有生命存在的,直到25亿年前出现单细胞生物、紧接着多细胞生物爆发,最终进化出了现在的完整生命体,具体阶段请看下图。

侏罗纪其实是中生代里的一个时期,一共持续了5300万年左右,开始于2亿年前到1亿45千万年前左右。三叠纪与侏罗纪之间的间隔,是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这次灾难中有一半的物种消失了,空出了大量的生态位。在灭绝发生之前,恐龙只是一种很不起眼的生物之一,它们抓住了这次生物大灭绝的机会,挤占了原本被伪鳄类占据的食物链高层。同时,侏罗纪的大陆也因为地壳运动,分裂成了南、北两块大陆。

并且天气也开始变化,整体温度升高了3℃左右,氧气含量较低,只有现在的65%左右。这样的气候条件孕育了茂盛的裸子植物,于是以裸子植物为食的素食性恐龙开始大量繁殖,肉食性恐龙的食物变多了,也同样繁荣了起来。由于当时的食物充足,植物越长越大,素食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也变得越来越大,导致捕猎素食动物的肉食性恐龙也被迫长大。就这样,植物、素食恐龙、肉食恐龙之间形成一个庞大的生物链循环,导致恐龙越来越大。

很快陆地上的生态位被挤占完毕,恐龙开始向海洋和天空进军,出现了苍龙和顾氏小盗龙等两种典型动物(翼龙并不是恐龙,顾氏小盗龙是第一批考证过会飞的恐龙)。而陆地上的恐龙则进化出了超30米长的梁龙等巨型恐龙。恐龙生物在侏罗纪一片欣欣向荣,而我们的哺乳类动物先祖只能以夜栖的方式生存,无法与恐龙争锋。

白垩纪

白垩纪历经7900万年,是侏罗纪的后一个时代,可以说恐龙在白垩纪才是最巅峰的时刻。首先是气候开始变化,由于植物变多了,温室效应开始减弱,地球温度开始下降,两极地区的降雪量逐渐增加,大陆版块也开始移动,形成现在的格局。生物之间的争端也开始愈演愈烈,食草与食肉动物的竞争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巅峰,以暴龙、霸王龙为首的大型肉食恐龙成为了陆地上的王者。而海边也出现了以海洋鱼类为食的捕鱼鸟类黄昏鸟目。在植物方面的争斗,裸子植物也输给了优势更大的被子植物。

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区别

安照繁荣程度来看,侏罗纪时期的恐龙是正在崛起的霸主,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恐龙在经历了三叠纪末期的灭绝事件之后才真正有机会崛起,一步步走上地球霸主的宝座。这个过程中恐龙的体型逐渐巨大化,出现了雷龙、巨极龙这样的巨大体。同时出现了一些长有羽毛的恐龙,比如鸟龙、始祖鸟等。昆虫的种类也也更多,就像我们现在的热带雨林一样,上千种昆虫栖息在沼泽、森林。有一些昆虫的后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比如我们熟知的蜻蜓、蟑螂等昆虫。

白垩纪的就是在恐龙巨大化的基础上进行特异化,简单来说就是巨型恐龙进化出骨片(甲龙类),或者扁嘴形的鸭嘴龙类。肉食恐龙也分化出了更多的种类,就像鲨齿龙类、驰龙类,哺乳动物更是井喷式是出现,为人类的进化奠定了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继承和发展,侏罗纪时代的恐龙是妥妥的第一,在此期间迅速崛起,创造了一个属于恐龙的时代。而白垩纪是恐龙走向巅峰的一个纪元,不过也是哺乳类走向兴盛的一共时期,可以称得上百花齐放。

不过恐龙没熬过大灭绝时期,导致全部种族一个不剩,只留下了哺乳类成为最后的赢家!不过恐龙的结局也给我们留下忠告:就算一个物种在强大,在面对大自然的力量时,人类只不过是渺小的生物。

介绍恐龙的外形特点

中国“龙”与恐龙

在中国,一提到恐龙,人们会立刻联想到传说中的“龙”。关于“龙”的传说,在中国的古籍里有很多记载,“龙”是一种象征吉祥的神物,传说“龙”可以腾云驾雾,兴风作浪;又可翻江倒海,伟大得很。中国人崇拜“龙”,自称“龙的传人”。

1.传说中的中国“龙”

同样都是恐龙生活的时代,侏罗纪和白垩纪到底有什么区别?

“龙”与恐龙常被国人混淆,这多源于“龙”和“龙骨”,也源于章鸿钊先生将“恐怖的蜥蜴”(Dinosaur)译作了恐龙。我国地质学先驱者章鸿钊先生,在他撰写的《三灵解》一书中,将传说中的“龙、凤凰、麒麟”称为三灵。他认为在远古时代,“龙”作为一种图腾,被氏族社会崇尚,这种图腾是以动物的形象作标志的。

许多古代传说,如果用现代严密的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检验,绝大多数都是似是而非的。但是有一些传说却往往事出有因,反映了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性。当人类还处于蒙昧时代,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时,“ 对一些自然现象还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表达人类当时借想象以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的神话就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册,113页,人民出版社,1972)。

传说中的“龙”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古人对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还不认识,以为有什么神灵在主宰。当刮大风和下大雨时,天空乌云翻滚,变化万千,这些变化万千的云很像某些动物的造型。此外,某些动物对气象的变化是比较敏感的,除了温度的变化外,它们往往感受到低频的声波,因此在刮大风、下大雨时表现为骚动,比如蛇类就是这样的动物。民间农谚中有“蚂蚁搬家蛇溜道,老牛大叫雨就到”。平时人们很少见到蛇,但是一下雨蛇就特别活跃,多聚集在水中。在发洪水时它们就爬到树上,有时甚至闹“蛇灾”。蛇的这些生活习性很可能被我们的祖先注意到了。把蛇的形象加上某些自然景象经过综合塑造便产生了“龙”的形象,画龙时总是有云衬托,可能是与“龙”的传说来源有关。

甲骨文中“龙”字的形式

这样的推测也可以从甲骨文上得到证明。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它是用刀子把字刻在龟甲或牛胛骨上,据说是用来占卜的。甲骨文中的龙字虽然有繁、简二体,但基本上是以蛇的形象为蓝本,也有的像现代生存的鳄。随着历史的发展,“龙”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把蛇、鳄、鹿等现代的几种动物的形象都集中在“龙”身上。从考古资料看,历史使用龙的形态演变也是由简到繁,不断艺术加工的结果。

北京北海公园中九龙壁上雕刻的四爪金“龙”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加强神权统治,大肆渲染什么“真龙”,把皇帝比作所谓“真龙天子”,在皇帝的宫殿里画了许多龙,皇帝睡的床称为“龙床”,穿的衣服叫做“龙袍”,甚至皇帝生气称为“龙颜大怒”。“龙”成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象征。自汉代以后,“龙”的形象被不断地加工:除了蛇、鳄、蜥蜴等爬行动物的形态外,又加上了兽类的动物形象。龙的一身打扮也着实奇怪:鹿角银须,蛇身鸡爪,虎眼牛鼻,实在成了一种“四不像”动物。现在我们在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上看到的飞舞的“龙”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艺术加工的结果。这也说明世界上没有这种“龙”存在。

既然没有传说中的“龙”,那么,在世界各地自然博物馆陈列的恐龙又指的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谈谈什么是恐龙。

2.古生物学中的“恐龙”

恐龙是生活在地球上,一大群早已灭绝的古脊椎动物。最早的恐龙生活在地球上大约2.3亿年以前,最后的一批恐龙消失在6500万年以前。它们在地球上大约繁衍了1.5亿年。恐龙生存的年代,在地球生命演化史中称为中生代。

加拿大恐龙学家D.罗素推测:如果恐龙没有灭绝,它们之中一种小型的伤齿龙可能进化成有人类智慧的“恐人”造型。

恐龙是中生代陆生动物优势种群,无论是体型类别还是主宰地球的时间跨度,恐龙都是地球上最成功的一类陆生动物。它们有与鳄类一样的双孔型头骨,较发达的头脑,有直立的四肢,它们行动敏捷,其种类遍布于中生代地球上各个角落:北美洲西北部、亚洲的戈壁大漠(包括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和蒙古国)、南美洲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月亮谷,甚至在今日寒冷的阿拉斯加和南极大陆都有它们生活的总计。中生代时期恐龙主宰着地球,因此中生代也是“恐龙的时代”。

第一件进行科学研究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824年,近200年来科学界识别出至少1000多种恐龙,最近的评估说明,还有三倍数量的恐龙尚未发掘出来。

创造恐龙“Dinosaur”一词的欧文(Owen)爵士,这个名词的原意来自于希腊文“deinos”(巨大、恐怖的)和“Saur”(蜥蜴)

恐龙“Dinosaur”这一名称最早是由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Owen)于1842年创建的,首次见诸于《英国化石爬行动物》一书。欧文在创建这一名称时,主要是想概括当时已被发现的一些个体巨大、样子有点可怕的像蜥蜴一样的古代爬行动物,他把它们叫做“恐怖的蜥蜴”。因这一称谓误导而且影响久远,许多人误以为恐龙都是一些行动笨拙的庞然大物,其实不然,有些恐龙很小,如小的虚骨龙类仅有鸽子那样大;大型的恐龙体长可达40米,重达100吨;有些恐龙行动敏捷,奔跑的速度可超过马;有些恐龙长有利齿、尖爪;有些恐龙身披骨甲和骨刺;有些恐龙身上长有羽毛。目前全球已记述的恐龙有近千种。

兰州盆地产出的巨龙类——刘家峡黄河巨龙,体高可达10米

身上长有骨板的剑龙

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把“Dinosaur”译作“恐龙”,是因为我国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为鳞虫(指蛇、鳄、蜥蜴等)之长,把希腊文的“蜥蜴”(Saur)译为“龙”,是泛指地质时代的恐龙。

传说中的“龙”与科学上的“龙”容易被混淆,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这种误解必然逐渐消除。恐龙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爬行动物中的双孔类,与现存的蛇、鳄、蜥蜴等同属一个大类群。

恐龙生活习性: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恐龙是指三角龙、现代鸟类和梁龙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为方便研究,恐龙可分为鸟类和非鸟恐龙。其中,非鸟恐龙只生活在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已于6500万年前全部灭绝。而本词条主要介绍非鸟恐龙。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部分非鸟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骨骼特征

对于体形庞大的植食性恐龙来说,力量是最重要的要求。它们的腿骨庞大而结实,足以负担巨大的身体。同时,它们进化出了一种巧妙的构造,减轻了其他骨骼的重量,而不会造成力量的衰减。

那些体形更小的、行动迅速的恐龙则进化出了一种在现代动物身上也可以看到的特点:薄壁长骨。这种骨骼如同一根空心的管子,薄薄的外壁由重型骨骼构成,而骨骼中央则是轻得多的骨髓。行动迅速的植食性恐龙,如橡树龙,就有这种薄壁长骨。我们可以假定这种骨骼是为了减轻重量,从而在逃离天敌时获得更快的速度。

体型特征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