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看与见及差异

乐乐9个月前 (12-19)阅读数 4#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的是看了

先从字义上来区别一下“看”与“见”。

看,是个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手"字的变形,下面是"目",意思是用手遮住 眼睛 远望。本义:1.用手加额遮目而远望。由此而引申出如下意义:2. 观察 , 判断 。3. 访问 ,拜望。4.照应,对待。5.想,以为。6.提防,小心。7.试一试,是"看怎么样"的 省略 。8.安排。

见,也是会意字,是一个简体字, 繁体字 为?: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儿)"。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 隶定 字形从目,从儿。"儿"为"人"的变形,指"人"。"目"与"儿(人)"联合起来表示"引人注目"。本义:(引人)注目。由此引申出如下意义:(1)看法(2) 看到(3) 接触,遇到(4) 看得出,显得出(5)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6) 会晤(7)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8)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

由此可见,“看”的本义强调的是“看”的动作,“见”的本义强调的是“看”的结果。所以我们常说“视而不见”,不说“视而不看”。

为什么同样的看,却有不同的见?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就见到了万有引力。同一棵树,诗人看了,见到的是壮志凌云;画家看了,见到的是色彩、造形;木匠看了,见到的是一根栋梁。同一丛竹,有人看了,见的是“恶竹应须斩万竿”;有人看了,见的却是“竹到凌云尚虚心”。同样的看,不同的见,原因有很多。

有时是因为个人图式的不同。所谓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人往往是经验主义的,过去的经验会对其未来认识事物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比如上面说到的诗人、画家和木匠看同一棵树,所见却不同。

有时是因为认知者的情绪不同。比如看同一片风景,心情好时,风光明媚;心情不好时,可能会觉得单调呆板。

有时是因为关系不同,态度便不同,所见也就不同。小孩子在公园座椅上爬上爬下,他的父母可能会觉得小孩子活泼好动,游客却可能觉得没规矩。

有时是因为认知者的动机和兴趣不同。去同一家书店,爱好文学的,往往在文学作品那一栏停留;爱好书法的,往往在字帖那儿流连;要去给孩子买辅导材料的,可能直奔着教辅去了。

还有一种情况,由于认知者的认知水平提升了,看同一样事物,就会得到不一样的“见”。比如《登鹳雀楼》,以前读,觉得它气魄浩大,很励志奋发。现在再读,只有四个字:“人生苦短”。张潮所说的,“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就是这种情况。再如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当然,这种情况也可以归入到图式里面去。

看与见及差异

如何提高自己“见”的水平?方法有很多。在这里只说一点,关注差异。

我们学语文时,都练习过辨析近义词。如《荷塘月色》里,杨柳的倒影映在荷叶上,“象是画上去的”,为什么不说“印”而说“画”呢?“画”体现出了景色的优美、独特、精致,显得格外用心。而“印”,就随意多了,最起码独特的精致之美体现不出来了。

再拿《登鹳雀楼》来说,“白日依山尽”,为什么用“白日”不用“红日”?为什么用“依”不用“靠”“向”?为什么用“尽”不用“落”“没”?仅仅是为了音韵吗?绝对不是。

太阳什么时候是红的?清晨或傍晚。如日中天时,那轮太阳是白的。“白日”,所体现的是一个过程,由如日中天,渐渐日薄西山的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白日”这个意象,在我们的文化中,承载的是“光辉灿烂的伟大的生命”。它最早出现在《卿云歌》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华夏民族,就像太阳和月亮那样,永远光辉灿烂”。再往后,《诗经·小雅·天保》在祝福君主健康长寿的时候,有“如日之恒,如月之升”之说。所以,“白日”就拥有了一个意象——“伟大灿烂的生命”。

为什么用“依”不用“靠”?“依”,不仅有“靠”的意思,还有恋恋不舍之意。太阳愿意落山吗?不愿意,它依依不舍,但还是落下去了。

为什么用“尽”,不用“落”“没”?“尽”的意思就是结束。这个太阳,它落下山之后,明天还会升起吗?不会了。“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明天再升起的太阳,已经不是今天的这一轮了。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经天高升的也不会是同一轮太阳。

所以“白日依山尽”,现在再看这一句诗,见到的是什么——伟大而灿烂的生命不想结束,但还是结束了,一去不复返,永远回不来了。

所以,《登鹳雀楼》,咏叹的是生命苦短,只有一次。但在盛唐的奋发氛围中,不见消极,反而有一种昂扬在里面。

愿我们努力修行,“看”到差异,努力得“见”。因为“人身难得”,生命确实太宝贵了。

在佛教中“见”“观照”是何含义?

看是准备看,看见则是已经看到的:

《看见》是记者柴静所撰的长篇自传集,初版时间为2012年。

《看见》记录了十年间重大的公共事件,如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药家鑫事件等的记录,更有柴静个人的精神成长历程。柴静首次将十年央视经历、个人成长心路与中国大事件糅合在一起,传达了对人的同情之理解和对众口一词的质疑。

《看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看见》是柴静个人成长的自白书,讲诉了柴静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尝遍失败、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为央视女记者和主持人的经历。

《看见》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真实记录了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等在21世纪头十年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

《看见》的写作动机,很自然也很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两个“离开”。第一个是2008年引柴静入央视的“导师”、《东方时空》创办人之一陈虻去世,第二个是2009年突然调离《新闻调查》。两件事,都是柴静无法预期的,让柴静感觉到生死万物的无常。

谈到写书的过程,柴静说非常困难,从决定动笔至完成,用了4年多时间,中间停断过多次,有时一停就是半年一年。当她觉得不能诚实对待自己的时候,就不动笔。等待心结慢慢解开,等待记忆慢慢清晰,等待时间慢慢消化。

对于大部分只能从媒体中获取新闻的普通人来说,《看见》让他们看见了新闻,另一个版本的故事,《看见》里,可以看见作为记者的作者柴静的个人感情,也让人看见了做新闻的另一种人性方式。

通过《看见》,读者了解到重要的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看法,这个对事实的看法,就是所谓的了解真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多少种观点,就有多少种真相。在哲学层面亦可以说,有多少个认识主体或观察者,就有多少个真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三卷) 香港九龙 档名:12-17-0193

http://www.amtb.tw/12/12-17-0193.xml

观照是照见的初步功夫,什麼叫做观照?观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用这个字来做代表;照是没有用妄想分别执著,用妄想分别执著就不叫照。照像镜子照外面的境界,镜子照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镜子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妄想?全都没有,那叫照。离一切分别执著就叫照,有一切分别执著就叫想,你在打妄想,所以佛教给我们用功夫要这个用法。观照功夫在哪里做?就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来做,我们从早到晚,张开眼睛、竖起耳朵在用功,真功夫!在一切境缘当中用的什麼功夫?不分别、不执著。看得清楚,听得清楚,那是慧,般若智慧;不分别、不执著是定。一切时、一切处都在修定慧,这个人叫做学佛。如果不会,我们把观照再降低一层,我教给大家,照是什麼?照著佛的教诲去做,照做。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依照佛的教诲去做,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可做的,我们决定不犯过,这也是观照。这个观照很浅,这是我说的。古大德讲观照这个方法,如果我们做不来,你就照我这个方法去做,我这个办法很浅,可是这个办法做一段时期,要把你的境界向上提升,提升到古大德的这种教诲,我们才能够定慧等学。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