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水文
壤中流,interflow,又称表层流(subsurface flow)。包气带土壤中的一种饱和水流,是径流的组成部分。其汇流速度比地面径流低,但比地下径流高。因土壤在沉积过程中粉细沙夹层和透镜体的存在及粘土颗粒的定向排列等,往往使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大于垂直方向的渗透系数。故大雨过后,在水流垂直入渗的同时,土壤表层有更大强度的水平向壤中流发生。入渗水流遇不连续的相对隔水层后,在其界面上受阻蓄积,形成临时饱和带,也会产生壤中流。影响壤中流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物理特性、分层状况和水流补给条件,土壤中的非毛管孔隙、动植物洞穴可促成壤中流的发展。由于壤中流的发生条件比较复杂,目前的研究尚不深入。
地下径流,大气降水形成的,并通过流域内不同路径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流。习惯上也表示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即径流量。按降水形态分为降雨径流和融雪径流。按形成及流经路径分为生成于地面、沿地面流动的地面径流;在土壤中形成并沿土壤表层相对不透水层界面流动的表层流,也称壤中流;形成地下水后从水头高处向水头低处流动的地下水流。广义上,径流还包括固体径流和化学径流。径流是引起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水情变化的直接因素。其形成过程是一个从降水到水流汇集于流域出口断面的整个过程。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包括降雨、截留、下渗、填洼、流域蒸散发、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等。融雪径流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热量,使雪转化为液体。在融雪期间发生降雨,就会形成雨雪混合径流。影响径流的因素有降水、气温、地形、地质、土壤、植被和人类活动等。
径流指大气降水扣除损耗外,从地表和地下向流域出口断面汇集的水流。
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壤中流。地表径流指沿地表向河流、湖泊、沼泽、海洋等汇集的水流;地下径流指沿潜水层或隔水层间的含水层,向河流、湖泊、沼泽、海洋等汇集的地下水水流。
地下水径流方向总的趋势是从补给区向排泄区,由地下水头高处向地下水头低处运动。通过绘制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或等水压线图可以确定地下水径流方向。
地下水具体的径流方向通常是复杂的。在地形低平的干旱、半干旱平原地区或山间盆地,地下水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也有河流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是蒸发排泄,地下水的径流主要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在这种条件下常形成矿化度较高的地下水。如果含水层地下水主要以泉和泄流的形式排泄,则地下水多发生侧向径流,这种条件下主要形成矿化度较低的地下水。在侧向径流中,在某些局部区域径流大体上朝着一个方向,流线基本平行,水力梯度沿流向变化不大,这种径流称为均匀径流(图3.23a)。如果流线向着某一点汇集,水力梯度沿流向由小变大,这种径流称为汇流型径流(图3.23b),全排型泉附近的地下水径流属于这种情形。如果地下水流线呈放射状散开,水力梯度通常由大逐渐变小,这种径流称为散流型径流(图3.23c),山前冲洪积扇地下水径流可以看成是散流型径流(沈照理等,1985)。实际的地下水径流方向更可能是多变的,大多数地下水径流是三维流动,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图3.23 三种侧向径流(平面图)
地下水的循环深度差别很大。风化裂隙水、表层岩溶水和一些浅层地下水,其循环深度不大。如果在含水层以下存在明确的隔水层或不透水体,则地下水的循环深度不会超过隔水层或不透水体的顶界。对于厚度巨大的含水层,地下水的循环深度不易确定,取决于含水层的透水性、补给区与排泄区的高差和距离等。在有些深大断裂形成的断裂带内,地下水的循环深度可达数千米,出露在这种断裂带附近的泉水多为温泉。
地下水的径流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含水层断面的流量(即渗流速度)来表征。根据达西定律v=KI可知,地下水的径流强度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补给区与排泄区之间的水头差成正比,与补给区到排泄区的距离成反比。
在山区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强烈,致使补给区与排泄区高差大,地下水径流强度较大。在平原地区及山间盆地,由于地形低平,地下水面水力梯度很小,故地下水径流强度小。对于一些基岩山区的承压含水层来说,构造开启程度对径流强度有较大影响,构造开启程度好的储水构造,地下水径流条件好;构造开启程度差者,地下水径流条件差;构造封闭者,地下水不发生径流。例如,单斜储水构造和向斜储水构造,当存在导水断层构成排泄通道时,可以导致补给区与排泄区高差大且径流距离短,其径流条件好于不存在导水断层或断层不导水时的径流(图3.24)。
含水层的透水性影响地下水的径流强度。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由粗大颗粒组成的孔隙含水层的径流条件优于由细小颗粒组成的含水层,裂隙发育强和岩溶化程度高的含水层的径流条件优于裂隙发育弱和岩溶化程度低的含水层。由于介质的渗透性不均匀,存在沿某一条带的径流强度明显大于其附近的径流强度的情形。径流强度明显增大的条带称为强径流带。在洪冲积平原区,古河道有可能构成强径流带。在基岩山区,沿断层破碎带和岩溶管道发育带常构成强径流带(图3.25)。强径流带有时对地下水的区域径流方向和径流强度起到决定作用。
图3.24 断层导水(a和c)和不导水(b和d)时的单斜储水构造和向斜储水构造剖面图
图3.25 岩溶地区的强径流带
(据卢金凯,1985)
D3s,D3x1,D3x2—上泥盆统碳酸盐岩;C1y—下石炭统碎屑岩
在潮湿多雨地区,地下水经常获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其径流条件总体上好于干旱地区。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