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原论与本体论的区别?
本体论(ontology):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一词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一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现代西方的一些哲学流派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谈论世界存在及其性质,它们把本体论同认识论和逻辑学相分离,并把它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础或独立分支。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事物的问题。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的关系。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17~18世纪,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沃尔夫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沃尔夫把一般、晋遍看作是脱离个别、单一而独立存在的本质和原因。康德一方面认为建立抽象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不可能,本体论要强研究的只能是事物的普遍性质及物质的存在与精神存在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又用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先验的哲学体系来代替本体论。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
本原论
本为虚,原为实,静止产生虚。运动产生实。运动分直线和圆周两种基本运动轨迹。直线运动表现出能量,圆周运动表现出空间。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可互相转化,同时可互相组合,这就产生空间与能量的相互转化以及运动轨迹的不规则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形与态。闭合圆周运动产生静止,也就是说虚。
空间能量为实,是运动产生的,静止产生虚,虚为0,时间是表示虚和实的一个参考数据,当静止时,时间数值为0,也就是说虚为0。空间和能量数值为正数,同时,时间也为正数值,当静止时,空间能量,它们的数值均为0,时间数值也为0。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空间是相对的,能量也是相对的,它们产生实。实是相对的。静止产生虚,虚是绝对的,相对是存在的,绝对是不存在的。只有0,也就是静止的虚是绝对的,圆周率计算不出一个决对数值的原因,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半径相对于圆周的相对数值。我们所知的一切均为相对的,但有时我们却把一些相对的东西看成是决对的。这就导致我们产生很多错误的认识。
时间在实中是正数值,在虚中数值为0,它永远不能为负数值,相对和绝对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两种形态,还可以用数来表示,相对为正数,而绝对为0,绝对不是负数,如果是负数它们就是相对的了,我们所见的对立可以通过绝对来过渡,象正数可以通过0来过渡为负数,前进可以通过静止也就是绝对来过渡为后退,正转可以通过静止也就是决对来过渡为反转,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旋转的平面会表现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对立的运动轨迹的原因,因为这两个面它们共同拥有一个静止的圆心,它们可以通过这个圆心来过渡,同样一个旋转的球也有两极,它们运动轨迹也相反,是因为它们共同拥有一个静止的球心。
零为虚,1为元,元必有两极。这是因为运动产生的,直线运动有两个点,分别是运动的临界起点,也就是无限小点。运动的无限大点。再加静止点。三点成一线。圆周运动也有两点和静止点。它们分别和直线运动的三个点一样。也是3个点。它们分别是无限大点,无限小点,静止点。所不同的是不在一条直线上。它们的无限大点和无限小点不是两个绝对点,而是相对点。当三点同在一直线时,表现为直线运动。那就表现为能量。当3点不在一直线时,表现为圆周运动,就会表现为空间,当完全重叠时,就会表现为虚。为0。它也是空间的一种形态,是闭和圆周运动产生的。在它那里无限大应该叫极大,无限小叫极小。极大等于极小又都等于0。它那里一切都是绝对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本质和性质区别如下
概念不同
(1)性质:一种事物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2)本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一种内部规定性。
表现形式不同
(1)性质:性质表现在外,是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事物具有的属性。
(2)本质:本质隐藏在内,要通过现象反映, 不能直观认识,是最基本的东西。
两者联系
事物的性质和本质不是等同的,性质表现在外,本质隐藏在内。认识事物的性质,是认识事物的第一个层次,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认识事物的第二个层次。
性质
(1)引证解释
a.禀性;气质。
《荀子·性恶》:"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北齐书·尧雄传》:" 雄 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
元白朴《东墙记》第一折:"﹝ 秀英 ﹞年长一十九岁,生的性质沉重。"
徐特立《国民外交》:"自留学法国者加多,西人深知华人性质,日本运动,遂难生效。"
b.质地。
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端砚:下岩色紫如猪肝,密理坚致,温润而泽。储水发墨,叩之有声。但性质坚矿,断裂,尤多瑕疵。"
c.指事物的特性,本质。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芦菔》:"芦菔:性质宜沙地,栽培属夏畦。"
鲁迅《三闲集·我和的始终》:"看广告的种类,大概是就可以推见这刊物的性质的。"[1]
d.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属性(注不是特征):问题的性质|社论带有指导性质的。性质是人或事物的本质。特性指某人或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特质指特有的性质或品质。属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如运动是物质的属性。特点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特征指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可见特点和特征的含义不同。特征倾向于表象、形式。和性质的本义有差距。
(2)双语例句
他不能理解变革的真实性质。He can't apprehend the real nature of change.
这种声明具有政治性质。The statements were of political character.
他一点也不了解我的工作性质。He knows nothing of the nature of my work.
有的化学家研究气体的性质。Chemists study the nature of gases.
本质
(1)引证解释
a.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晋 刘智《论天》:"言暗虚者,以为当日之冲,地体之荫,日光不至,谓之暗虚。凡光之所照,光体小於蔽,则大於本质。"明 王廷相《慎言·乾运》:"星之陨也,光气之溢也,本质未始穷也,陨而即灭也。"
b.指本来的状貌。隋?薛道衡《昭君辞》:"不蒙女史进,更失画师情。娥眉非本质,蝉鬓改真形。"
c.指人的本性;资质。晋 张华《博物志》卷十:"人因伏地学之,遂不饥……还食谷,啖滋味,百馀日中,复其本质。"宋 沈括 《谢转运启》:"非学不足以成材,则其处心不出於为利,人皆尽其本质,才亦几於易知。"
d.本来的事实。唐?刘知几《史通·言语》:"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犹鉴者见 嫫姆 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
e.谓本来的质朴风貌。明?唐顺之《答皇甫百泉郎中》:"近得其诗读之,则已洗尽铅华,独存本质,幽玄雅淡,一变而得古作者之精。"明?胡应麟《诗薮·宋》:"古体至 陈 ,本质亡矣。 隋 之才不若 陈 之丽,而稍知尚质。"
f.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这些同志看问题的方法不对,他们不去看问题的本质方面。"
(2)作用
a.可使人们脱离具体的形象进行创新活动。
如:人们知道了凳子的本质就是一个可以坐下来休息的东西,那么就可以脱离其木材料、传统结构样式,开创各种新型的凳子,如冰凳、水果凳、气球凳等等。
b.可以知道了这个事物在整个事件中的作用和运作规律。
如:人们知道了动物的本质是细胞构成物,那么也就知道了动物都有细胞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