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区别
《菜根谭》里说:“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奋迅,常患畚迅而成卤莽,故当抑其躁心。”
也就是说,年轻人血气方刚,不用担心他们不振奋,反倒要随时提防他们过于冲动而造成行事鲁莽。
当年轻人做事欠缺沉稳的时候,长辈往往会嘱咐说:“老要张狂少要稳”。
这句话前半句是说上了年纪的人要随心所欲,哪怕狂些;而年轻人则要做事稳重,不可轻浮。
“少要稳”是要求年轻人遇事要镇定,尤其在紧急关头。
年少的司马光,不一定比同龄人有更多的经验,只是他在大家都慌了神的情况下,保持了年轻人少有的冷静与理智,镇定自若地想出砸缸救友的好主意。
如果他像其他伙伴一样,很可能由于慌不择法,耽误了救人的时机,而害了朋友。
另一方面,年轻人往往有着很多的理想和欲望,俗称“心太急”。
因此,遇事冷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
如果少年人拥有这样的品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生活经验不足的影响。
“少要稳”是希望年轻人要耐住性子,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是个资质很平庸的人,他连考7次,23岁才中了秀才,与他同时代的左宗棠,20岁时已经高中举人。
而且,他早年的仕途和财运也并不十分顺畅,直到33岁还在京城租房子住,可以说是“大器晚成”了。
换做一些急躁的年轻人,可能连秀才都没考上就放弃了,转寻其他看似“快捷”的生存之道去了。
但是,曾国藩的心态却安之若素,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晚成”而自暴自弃,他一直持之以恒,坚定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进发。
无论路上遇到多少荆棘,都勇敢应对,最终成为了一代千古名臣,以及传统文人的至高典范。
性情稳重的年轻人,人生之路往往也走得更稳,更从容。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当一个人走过了青春盛年,必然要迎来灿烂的夕阳。
同样是《菜根谭》中所言:“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缩,故当振其惰气。”
大多数老年人,早已被风浪磨平了棱角,显得暮气沉重,缺乏进取的勇气。
“老要张狂”是警惕老年人,虽然人生已走过了一大半,但前路仍然很长,应当保持探索的好奇心与勇气。
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意思是人到了70岁以后,哪怕任性而为,也不必担心会出大格了。
所以,古人鼓励老人要试着“狂”一些,其实是劝他们要保持身上的那一点天真与可爱,留住生命的活力与真性情。
正如苏轼《江城子》诗所言:“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想想那场景,银须白发的老先生,身边鹰犬相伴,游戏人间,好不快意!
青葱少年与耄耋老者,就像河上的桥与桥下的倒影,互相映衬着,显现出生命的本来面目——都曾真实存在过,也都终将化成泡影。
只要我们在适当的年龄,享受过属于当时的美好,便是生命的大满足了。
中年人和老年人感觉不是一个群体啊,如果非要放在一起,他们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
1 惜命。好听了叫珍惜健康。他们大多数人都有点慢性疾病处于亚健康或者不健康状态,人有时候是不怕突然死亡的,怕的是被病折磨得生不如死的状态。他们有些也是出于想多陪陪子女,孙子女,想多活几年。有些是感觉自己年轻时没好好玩,现在有时间也有钱了,想去世界各地见识见识。所以他们都很注重养生。
2 传统观念重,认为现在社会上的负面现象都是因为破坏传统导致的。有一次,我妈在家族群里分享了一个女德教育家丁璇的视频。这个人一张嘴就是封建社会余毒,三从四德信手拈来。随便几个观点都让人大跌眼镜,瞠目结舌。这个视频大意是,“老公”一词是古时妓女对前去寻欢的太监的称呼。现在离婚率高就是妻子叫丈夫“老公”导致的。what the fuck?我以为我妈只有初中学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没好好上学,才是这样。没想到我老婆(某211高校教师)她们学院有个女教职工微信群,也有中年女教师转发这个视频。
3 对子女控制欲强,自以为是,不懂得尊重子女想法。这一点在某些小圈子内事业略有小成的中年男人身上尤为明显。这些中年男人,有些实质上是整个家族重大决策制定者。我认识一个西北小县城的某国家单位领导,他们家亲戚几乎都在他们县城和下属的农村,不少亲戚的子女工作都是他安排的,家族里谁家孩子结婚,谁家有人去世都是由他主持,他自信心非常膨胀,然后就和他儿子撕逼了。他儿子在北京上学,也不是啥名校,思想上和他爸大相径庭,父子俩一见面几乎就能吵起来,互不相让。
4 喜欢按自己的方式,评论国家大事。过年时,一屋子中年男人坐一起,你就觉得你好像走进中南海了,各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