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打通任督二脉之督脉

桃子1年前 (2023-12-19)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督脉神庭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曲骨穴,向下过会阴部,向后行于尾骶部的长强穴,沿人体后背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

督脉在人体后背的正中线上,也就是从颈椎到尾骨这段距离,贯穿着总管一身阳气的督脉。古人称之为“阳脉之海”。脉如其名,就如同汪洋大海,汇聚了全身经脉的阳气,并把这些阳气输送、布散到全身体表的肌肤腠理之处,发挥平衡阴阳、抵御病邪、温补督脉、强化真元、温通气血、调整虚实、温阳化湿的功能,督脉有总督阳气的作用,可以激发出人体自身的阳气,通过复杂有序的经络系统层层传递到全身,恢复人体的自愈力。

我们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和药库,是我们每一个人最重要的资源,很多时候我们都往外求,以为资源只是指一些财富地位,人际关系,其实我们真正的资源是在我们的内在,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经络。去唤醒人体自身的潜力和能力,只要把这种能力唤醒了,就有非常强大的力量。而且只有你的身体是最了解自己的,你的头脑可以欺骗你,但你的身体从来不会欺骗你,背叛你,他比任何外在的好的医生、权威的专家,都最值得你信赖和托付。

督脉,就是激发你自愈力最有力的资源。你就像一棵大树,你的后背、督脉就像坚韧稳定的树干,你的手臂像优美的这条,伸向天空与天际,大地与月亮,太阳与星辰,在那个地方浩瀚无垠,资源荟萃,那就是你的无意识之地,你的身体你的督脉所在的地方。那么多不同的资源,那么浩瀚深邃安全的光与爱之地,充满了信任与支持。这是浩瀚广阔的光与爱的场域,敞开你的身体,来到这里,那空旷寂静美好的觉知,触摸你的心,你的丹田,你的督脉。

督脉又像山,它是神圣之地,人们总是从中寻找精神指引,实现再生。山象征世界之轴,山是众神的居住之所。山,充满神圣,令人敬畏,充满威严,令人膜拜。它屹立于我们星球一切事物之上,只默默一站,便征服了我们,吸引了我们。它们本性粗犷,坚如磐石。山是梦幻之地,在这里我们可以纵观大自然的全貌,感受生命的脆弱和坚强。史前克后,山都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固守传统的人来说,山,过去是、现在仍是母亲、父亲、守护神以及同盟。

也许你心中的山,山有有雪,低坡有树,请凝神呼吸,观察它,体会它的品质,尝试将这座美丽和坚稳的山,代入自己的身体,这样端坐的你就和你心中的山融合为一体了。你的头成了高耸的山巅,你的肩和臂,成了山的侧翼,你的臀和腿成了坚固的山基,深深地根植于你的坐垫或椅子中。在你自己的身体中体验向上提升的感觉,在自己的脊柱中体验如山般挺拔向上的感觉。将自己幻化为一座呼吸的山,岿然不动,沉静无声,进入坐化境界,超越一切语言和思想,内敛、稳定、不动。

在冥想中将自己幻化为高山,这样我们就能与山的力量和稳固相通,并对之加以吸收接纳,从而壮大自我,我们可以利用山的能量支撑自己,使自己能够以觉悟、宁静及澄澈之心对待每一时刻。这种做法能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思想、感觉和对自己的执念,看清自己的 情感 风暴和危机,看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就像看清山中的天气一样,种种情绪化的“天气”,都是主观的、个人化的,我们不能忽视或拒绝我们个人生活中的这种“天气”,我们必须面对它、尊重它、感受它、认识它、清醒地感知它,因为它有能力催毁我们。我们用这种方式感知它,我们才能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更深刻地了悟沉默、宁静和智慧。对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情绪,只要我们肯凝神细听,它能告诉我们很多。

去感受你的督脉,你的经络,你的身体。#清风计划# #第七感爱身心经络静观#

经脉知识督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脉名·督脉 4.1 督脉循行分布 4.1.1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 4.1.2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4.1.3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4.1.4 《难经·二十八难》 4.1.5 《中医大辞典》 4.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4.1.7 《中医药学名词(2004)》 4.1.8 《奇经八脉考》 4.2 督脉腧穴 4.2.1 本经腧穴 4.2.2 特定穴 4.2.2.1 络穴 4.2.2.2 交会穴 4.3 督脉经脉病 4.4 督脉腧穴主治病证 5 经穴别名·督脉 5.1 神庭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神庭穴的定位 5.7 神庭穴的取法 5.8 神庭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神庭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神庭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神庭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神庭穴研究进展 5.14.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 6 经外奇穴名·督脉 6.1 督脉穴的定位 6.2 督脉穴主治病证 6.3 刺灸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督脉 1 拼音

dū mài

2 英文参考

Governor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overnor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overnor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governor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Du channel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DU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overnor vesse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V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督脉:1.经脉名;2.经穴别名;3.经外奇穴名。

4 经脉名·督脉

督脉(governor channel[1][2]、governor vessel[1][2])为经脉名[3]。奇经八脉之一[3]。代号DU[4]。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沦》。

督脉分布在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5]。督脉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督脉在背后中脊,总制诸阳,故谓之曰督,督者都纲也。其循背脊上行,犹如裘之背缝也。

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并主一身之阳经,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1][2]。(本经起于小腹内,出于会 *** ,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3]。)

督脉共有28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6]。本经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4.1 督脉循行分布

督脉循行路径

4.1.1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

足厥阴……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语译:

足厥阴肝经……上行沿着喉咙进入喉头鼻咽部,到达鼻后孔;另一支上向额部(神庭),沿头顶正中(百会),下向后顶中(风府),沿着脊柱(大椎)进入骶部(长强),这就是督脉。

4.1.2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语译:

颈中央的脉是督脉。其穴名风府。

4.1.3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语译:

督脉起源于小腹部,下向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 *** 的“廷孔"——当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络脉,分布于 *** ,会合于 *** 之间(会阴),绕向 *** 之后,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长强),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会阳)。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长强),而连属肾脏。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睛明),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风门),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肾俞)。在男子,则沿 *** 下至 *** ,与女子相仿。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同任脉),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承泣)。

4.1.4 《难经·二十八难》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语译:

督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并行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到鼻柱)。

4.1.5 《中医大辞典》

(按:《难经·二十八难》原文无后三句)督脉自小腹内起始,下出于会 *** ,向后沿脊柱里边直上,至风府穴处进入脑部,上行巅顶,沿着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4]

4.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督脉起于小腹内,出于会 *** ,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3]

4.1.7 《中医药学名词(2004)》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7]

4.1.8 《奇经八脉考》

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据以上有关记载,督脉的路线,以行于脑脊正中者为主干,旁行者为分支。脉气起于小腹内(肾下、胞中),与冲脉、任脉同源,出于会 *** 。督脉从尾骶沿脊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联络脑,其外从头顶正中经前额到鼻柱下端,至龈交穴止。这一主干,在营气运行时从上而下,即由足厥阴肝经分支上头顶接通督脉,沿脑脊下行,后接任脉。

督脉旁支,上部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行,从目内眦上行,交巅顶,络脑,下项,挟脊,于腰中络肾;下部与足少阴肾经同行,以 *** 后尾骶部贯脊属肾。

督脉在 *** 散络阴器或 *** ,下合于 *** ,在 *** 后尾骶部与足太阳、足少阴会合。

前行者与任脉相同,从少腹直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

其络脉,从长强挟脊上项,散布头上,背部分支走向足太阳。--可知督脉与足太阳关系最为密切,即一在正中,一在两旁,同联系肾与脑。其次为与足少阴和任脉相联系,一主后,一主前,同在 *** 、胞宫、肾、心相关联。

从督脉的循行分布部位认识其功能,首先是“总督诸阳”,或称为“阳脉之海”和“阳脉之都纲”。诸阳经通过阳维会合于督脉,在督脉上有受各阳经所会的穴,又入会于足太阳经的穴,均说明这种关系。其次是沟通阴阳、总摄诸经,或称“督领经脉之海”。督脉旁通足太阳、足少阴,与冲、任同起于胞中,并前通任脉,即说明这种关系。对此,滑伯仁曾说:“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督脉作为“阳脉之海”和“督领经脉之海”以见其功能之大,从“四海”的划分又归属于“脑为髓海”。

督脉 循行路线:

起于肾中

下至胞中

下行络阴器行二阴之间

至尻

贯脊上脑后

交颠

至囟会

入鼻柱

终于人中与任脉交

奇经督脉经别循行路径图

4.2 督脉腧穴 4.2.1 本经腧穴

督脉腧穴总图

督脉共有28穴(有将印堂归入者计29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印堂[8][9](《中国针灸学辞典》、《中国针灸全书》列入督脉)、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6]。

督脉二十八穴始于尾闾骨端之长强穴,腰俞(功穴)、阳关入命门(功穴),上行悬枢、脊中、至中枢,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功穴)、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功穴)、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功穴),上星、神庭、素髎(功穴)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 *** 间。

奇经督脉经筋图

长强(络,足少阴会),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手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或说足三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一说任脉会)。

4.2.2 特定穴 4.2.2.1 络穴

长强

4.2.2.2 交会穴

会阴(会任脉、冲脉),会阳(会足太阳),风门(会足太阳)。此外, 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后溪通于督脉。

督脉交会穴表(●本经穴 √交会穴)

经名

穴名

督脉

任脉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冲脉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阳维脉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承浆

阴交

会阴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神庭

水沟

百会

脑户

风府

哑门

大椎

陶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长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风门

会阳

√(《中国针灸学辞典》)

后溪

4.3 督脉经脉病

督脉主要病候为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10]。

督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孕等。

患督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腰痛、遗精、白带、气喘、癫痫、聋哑、头痛、脊柱强直、角弓反张。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络脉病)。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头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难经·二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脉经》: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疾,小人风痫疾。

《中医大辞典》: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育等。

据以上记载,督脉的病候,主要是关于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见症,如头风、头痛、项强、头重、脑转、耳鸣、眩晕、眼花、嗜睡、癫狂、痫疾、腰脊强痛、俯仰不利、肢体酸软,后人所载还有手足拘挛、震颤、抽搐、麻木及中风不语等。

4.4 督脉腧穴主治病证

督脉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10]。

督脉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督脉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长强*

尾端

便血、痔疾、癫狂痫

腰俞

骶骨

月经不调、腰脊强痛

腰阳关*

腰椎

月经不调、遗精、腰骶痛、下肢痿痹

命门*

腰椎

阳痿、遗精、带下、腰痛、泄泻、月经不调

尾端~14椎:神志病、妇科病、前阴病、肠癌

悬枢

腰椎

泄泻、腰脊强痛

脊中

胸椎

泄泻、黄疸、癫痫

中枢

胸椎

黄疸、呕吐、腰脊强痛

筋缩

胸椎

胃痛、脊强、癫痫

13~9椎:神志病、肠胃病

至阳*

胸椎

黄疸、咳喘、脊强、背痛

灵台

胸椎

咳嗽、气喘、疔疮

神道

胸椎

眩嗽、心悸、健忘

身柱

胸椎

咳嗽、气喘、癫痫、脊强、背痛

陶道

胸椎

头痛,疟疾,热病

大椎*

颈胸椎

咳嗽、气喘、头痛、项强、热病、疟疾、癫痫

7~1椎:神志病、心肺疾患、热病

哑门*

颈椎

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痫

风府*

后头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癫狂

项部:神志病、头项病

脑户

后头

头晕、项强、癫痫

强间

后头

头痛、目眩、癫病

后顶

后头

头痛、眩晕、癫狂痫

百会*

头顶

头痛、眩晕、中风、癫狂、脱肛、阴挺

前顶

前头

头痛、鼻渊、癫痫

囟会

前头

打通任督二脉之督脉

头痛、眩晕、鼻渊、癫痫

穴名

部位

主治

上星*

前头

头痛、鼻渊、鼻衄、癫狂

神庭

前头

头痛、眩晕、癫痫

头部:神志病,头面五官病

素髎*

鼻尖

鼻疾患、惊厥、昏迷

水沟*

人中

口眼?斜、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腰脊强痛

兑端

上唇

日?、齿龈肿痛、癫狂

龈交

齿龈

齿龈肿痛、癫狂

口鼻部:神志病、鼻、口、齿病

5 经穴别名·督脉

督脉为经穴别名[3]。见《备急千金要方》。即神庭[3]。

穴位 神庭 汉语拼音 Shenting 罗马拼音 Shenting 美国英译名 God's Courtyard 各

号 中国 GV24 日本 24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3 富耶氏 德国 LG23 英国 Gv24 美国 Go24

神庭为经穴名(Shéntíng GV24,DU24)[1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属督脉[11]。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11][12]。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1]。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5.1 神庭穴的别名

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足阳明之会。

5.3 穴名解

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1]。

神,指脑之元神。庭,宫庭,庭堂。本穴居头颅之上,脑在其中,而脑为元神之府,为人的精神智能生发之处,故名之。意为此乃脑神所居之高贵处也。道经中有三丹田之说。《中黄经》以脑宫为上丹田,心宫为中丹田,腹胃为下丹田,也称上中下三庭。《黄庭中景经》注:“面有神庭。”《黄庭内景经》注:“神处其中则灵,灵则应,应则保身。”故神庭者脑神之宅,保身之堂也。此穴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分处,正当脑海前庭,为神居之所,神识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续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淮南子》云:“神者,智之渊也。”主治烦闷恍惚,癫疾风痫诸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治癫疾风痫……悸惊不安寐。”因名神庭。[13]

5.4 特异性

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11][12]。

5.5 所属部位

前头[14]

5.6 神庭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庭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7]。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1]。

神庭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外台秘要》)[12]。一说:“在发际,直鼻”(《针灸甲乙经》)。

神庭穴在督脉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5.7 神庭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1]。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直上0.5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5寸取穴[15]。

5.8 神庭穴穴位解剖

神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11]。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16]。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16]。

布有额神经分支和额动、静脉分支[12]。

5.9 神庭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庭穴具有宁神醒脑、降逆平喘的功效。

神庭穴有清头明目、宁心安神作用[11]。

神庭穴系督脉、胃经和膀胱经之会穴,有清头宁神之功,主治癫狂风痫,惊悸不安[13]。

5.10 神庭穴主治病证

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及高血压、疟疾等[11]。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失眠,鼻渊,癫痫等[12]。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耳聋,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失眠;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15]。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17]。

头晕目眩,鼻渊,鼻鼽,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症,惊悸,失眠,泪囊炎,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1]。

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15]。

沿皮刺0.5~0.8寸[12]。

平刺0.5~0.8寸[18]

5.11.2 灸法

可灸[11][15][18]。

艾条灸5~10分钟[12]。

5.12 神庭穴的配伍

神庭穴配列缺治头痛[11]。

神庭穴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目赤肿痛[11]。

神庭穴配三阴交、神门治失眠[11]。

神庭配上星、肝俞、肾俞、百会,有补益肝肾,滋阴明目的作用,主治雀目,目翳。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通谷,有宣肺利窍,疏风清热的作用,主治鼻鼽清涕出。

神庭配兑端、承浆、有醒脑开窍,调阴和阳的作用,主治癫疾呕沫。

神庭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头痛目疾[15]。

神庭配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治失眠[15]。

神庭配本神、百会、后顶、玉枕、天冲、大杼、曲骨、尺泽,治癫疾[15]。

神庭配风池、合谷、太冲,治小儿惊风[15]。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足通谷,治鼻鼽、清涕出[15]。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脑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痎疟,神庭、百会主之。寒热头痛,喘喝,目不能视,神庭主之。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癫疾呕沫,神庭及兑端、承浆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

《针灸大成》:主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角弓反张,吐舌,癫疾,风痫,目上视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呕吐烦满,寒热头痛,喘渴。

《普济》:歧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缘风性轻,多则伤,宜灸七壮至二十壮;禁针,针即发狂。

《类经图翼》:灸三壮,禁刺,刺之令人癫狂目失明。

5.14 神庭穴研究进展 5.14.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

针刺、艾灸神庭观察,发现针灸后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痛阈也有不同程度提高。针、灸两组相比,血流速度、痛阈均无显著差异,证明针、灸均能使中风患者的微循环改善,并在病理条件下调节患侧肢体的感觉系统。

6 经外奇穴名·督脉

督脉为经外奇穴名[3]。出《备急千金要方》。

6.1 督脉穴的定位

经外奇穴督脉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0.2寸处[3]。

6.2 督脉穴主治病证

经外奇穴督脉主治卒癫、小儿暴痫、小儿身强、角弓反张等[3]。

6.3 刺灸法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于曲骨穴,向下走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督脉穴位从下到上分别是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督脉28穴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1、长强穴

位置: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

2、腰俞穴

位置: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主治:癫狂,癫痫,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

3、腰阳关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4、命门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带下。③泄泻。④腰脊强痛。

5、悬枢穴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脊强痛,泄泻,腹痛。

6、脊中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泄泻,黄疸,痔疾,癫痫。

7、中枢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黄疸,呕吐,腹胀满,腰脊强痛。

8、筋缩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癫痫,脊强,胃痛。

9、至阳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急性胃疼,黄疸,胸胁胀痛,咳嗽,背痛。

10、灵台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急性胃疼,疔疮,咳嗽,脊背强痛。

11、神道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心悸,心痛,失眠,健忘,咳嗽,噎膈,脊背强痛。

12、身柱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

13、陶道穴

位置: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头痛,脊强。

14、大椎穴

位置: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骨蒸盗汗,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癫痫,咳喘。

15、哑门穴

位置: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

主治:情志变化引起的精神障碍、乏力,聋哑,中风,舌强不语,暴瘖,癫狂痫,后头痛,项强,鼻衄。

16、风府穴

位置: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颈痛项强,眩晕,咽痛。

17、脑户穴

位置: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头晕,项强,癫痫。

18、强间穴

位置: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主治:头晕,眩晕,癫狂痫,中风偏瘫。

19、后顶穴

位置: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症,中风偏瘫。

20、百会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眩晕,头痛,昏厥,中风偏瘫,不语,脱肛,阴挺,癫狂不寐。

21、前顶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中风偏瘫,癫痫。

22、囟会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痫,小儿惊痫。

23、上星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中风偏瘫。

24、神庭穴

位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失眠,惊悸,痫症,头痛,眩晕,鼻渊。

25、素髎穴

位置: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昏迷,昏厥,新生儿窒息,鼻塞、鼻衄、鼻渊、酒(查皮)鼻,目胀痛,视物不清,足跟痛。

26、水沟穴

位置: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晕厥,中暑,中风昏迷,精神障碍,牙关紧闭。为急救要穴,癫狂、痫症,急性腰痛,胃疼不止,口喎面肿。

27、兑端穴

位置: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主治:癫狂,牙龈肿痛,口喎。

28、龈交穴

位置: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主治:急性腰痛,痔疮出血、痔疾疼痛,齿龈肿痛,鼻渊,癫狂。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