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开悟是啥意思?

小肉包1年前 (2023-12-20)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开悟自性

开悟,是指开智悟理也。法华经序品曰:‘照明佛法,开悟众生。’八十华严经四曰:‘开悟一切愚暗众生。’出曜经二曰:‘欲化彼人令得开悟。’付法藏传五曰:‘尔时马鸣,着白氎衣,入众伎中,自击钟鼓,调和琴瑟,音节哀雅,曲调成就,演宣诸法苦空无我。时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时开悟,厌恶五欲,出家为道。’

词语解释

让我们从字源上(etymologically)来看‘开悟’(enlightenment)这个英文字:接头词en-,to put in(表注入);接尾词-en,表示动词,to light up(令发光)。故依enlighten此字的字源(造字原理)来说,其义即言:将‘佛的智慧之光注入众生黑暗的心房之中。

开悟,虽然听上去很玄乎,但在祖师们看来,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历代祖师几乎都有小悟多少,大悟多少的说法,密教的密勒日巴尊者说得更通俗,他直言发现错误就是开悟,改正错误即修行;发现所有错误即彻悟,改正所有错误,那就是圆满了。

也就是说,尽管显密教均认可开悟是一刹那的事情,所谓“顿见佛性”,就像黑夜中划过一道闪电,“三际坐断,豁然开朗”。但是,它有一个从浅入深,次第修证的过程,真正开悟的瞬间就像捅破一层窗户纸。然而,开悟了并不是一悟百了,最多通过窗纸上那个“窟窿眼儿”一窥佛法全貌,所以才有“悟了还同未悟人之说”。所谓的登堂入室,成佛作祖,只有释迦牟尼佛那样福慧两足的大修行人才能做到。

我们非常熟悉的憨山大师,他开悟的经历就颇为耐人寻味。经籍中载,憨山时年三十岁,前往五台龙门精修。期间专修念佛,勇猛精进,甚至到了不识一字的境界,身心安乐,如同在极乐净土一般。但是次年夏天,山中风雨不定,雷雨声响若惊雷,风吹山林似万马狂奔,憨山大师因此不能入定,于是请教同参妙峰师兄。

妙峰对他说:“境自心生,非从外来,听古人道:‘三十年闻水声,不转意根,当证圆通。’”憨山大师听后心有所感,就到小溪旁静坐念佛,开始的时候水声潺潺不断;后来动念时能听到水声,不动念则不闻水声;一日忽然忘却身心, 一切声响突然消失不见。又一日憨山大师漫步途中,摄心归一,忽然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然,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尽现其中。及出定,则智慧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

什么是开悟,怎么开悟

概念不同,阶段不同。

概念不同:“见性”一般常说“明心见性”,意思是“见”到了自己的自性、佛性。“开悟”是指开启了自性本具的智慧,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阶段不同:“见性”是需要完全断除妄想才能证得的境界。“开悟”是禅宗修行的最终阶段。

所谓开悟,即开佛知见,悟无生,在禅宗里面叫做破初参,破初关。修行人通过长期甚深的禅定,或观修,彻底照破五蕴身心的假相,彻见一切所追求的,留住的,拥有的,所修所证的,所见之诸境界都是因缘假合的梦幻泡影,从来没有真正生过,也没有真正灭过,那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具足一切,清净无余,能生万法。这时行人会彻底明心,局部见性,会见到自性的冰山一角,但还不是真正的自性,会明白,心妄起去修行,只不过是虚妄的造作,从此便成无事人。开悟前是除贪嗔的虚妄造作,开悟后是随缘观照去习性,同时圆满智慧的过程,习性去除一分,法身圆满一分。

行人开悟破初参,断见惑,证我空,转七识末那识(恒常我执)为平等性智; 进一步去除习性断思惑,破重关证法空,转六识意识(分别思虑)为妙观察智; 通过服务众生,圆满智慧,去除根本无明,断尘沙惑破牢关,转八识阿赖耶识和前五识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证入非空非有的一真法界。

所谓证入亦是方便说,实无一法可证,一法可得,一果可成。

一、 为什么要开悟?

所谓小悟千千万,彻悟只有一次。用六祖的话说就是:不论方便解脱,只论见性。不管修行什么法,中观也好,止观也好,念咒也好,密宗也好,禅宗也好,动中禅也好,今生要成就,就要回到明心见性的路上来,如果没有见性,再究竟的法行人也会修成方便法,如果见性,再方便的法对行人来说反而修成了究竟法。所以,历代祖师对未见性之前称谓盲修瞎练,都在感觉和境界里打转,因为方向不明确,一直在门外,无论再怎么用功,再怎么精进都无法解脱,而且很容易退失道心,自损慧命。见性后,才算真正入门,道心才真正坚固,对法,对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再有疑惑,会得到相对的大自在,这个时候修行才算正式开始。

二、 彻悟时的特征

开悟是啥意思?

1、 贪、嗔之心彻底熄灭,不再复燃。这个现象比较明显和强烈,当这个点到来时每个人都很清楚,明白,不需要任何人认证,自证自知。就像行驶的汽车,突然没油发动机熄火,没有了驱动力,贪嗔没有了造作的源泉,妄心从此彻底熄灭,遍计烦恼消失,但因习性而产生的根本烦恼还在,所以车子还会习惯性的往前走一段距离才会停下。

2、 初得法眼净,对自己所修之法会有清晰的认知,对其它所有修行法门一闻便知其要义,对诸佛法理会初步融会贯通,并能给予他人具体指导。特别是对执空、执有、执中道、执感受、执境界等修行过程有更深入的体证。

3、 断除我见,开悟时见惑断,见惑如石,坚固,但易碎,所以我能,我是,我见,我慢熄灭时会直接断尽粉碎掉,如虚云祖师所云: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如隆波田尊者所云:如紧绷的绳子断开,再也接不上。如六祖所云: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前四句是站在本体来说的,如果只悟到前四句还不算彻悟,最后一句能生万法,是关键,是站在妙用的角度来说,这是彻悟的的标志。见惑虽断但思惑还在,根本烦恼还在,思惑是因情而生,如丝缠绵不绝,所以一时还断不了,随着习性渐除,思惑进而渐除。

自性妙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因缘所生,依缘所显。一切法离开助缘都无法独立存在,比如人离不开空气和食物,植物离不开阳光和水,就连地球也离不开地水火风空。

二是:相对而立,相生相现。万物都是相对而成立的,但又在不断的相互转化中,比如黑白,因黑显白,因白而说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互成相因。

三是:矛盾中发展,失衡中平衡。没有矛盾的事物就像一潭死水,不会发展和代谢,一切事物都在矛盾中才能发展,在不平衡中找到短暂的平衡。比如我们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但四大从来没有真正平静过,不是你咬我,就是我咬你,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直到因缘散尽。

四是:非人为,非自然。世间万物的成住坏空不是人为的操作,因为人无我,法无我,但又不是自然的发展,因为缘起中又有人为的作用存在,包括成佛,虽然不是人为能成的,但也离不开人为的因,所以要善用其心,自利利他。

4、 看山还是山,进入无修无证的真正无为法,开悟前,所有的修行都离不开目标,方法,境界,位次等有为法,开悟后因明白本无所证,本无所得,本来具足,没有修者,也没有证者,更没有开悟者。至此,之前的所有境界会全部消失,由看山不是山进入到看山还是山的状态,这时行人没有任何境界,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没有过多的一个字来形容。如果有人说我见法了,见明色了,见光了,见生灭了,见缘起了,见佛了,见空性了,见到全圆的觉知等,这都还没开悟,还在我见、我能、我是里面,还在有修有证的阶段。

三、 容易产生的误区

误区一:很多行人认为见到空性了,就是开悟。很多人认为自己见性了,见到了不生不灭的本体,其实是见到了空性,佛教对空性有详细的定义,空有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这个时候行人见的空往往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哪个空,所以穷其一生枉费功。包括动中禅,越到后面越容易掉到空里面,这是一个必然经过的阶段,即使开悟了,也容易掉到偏空的无我涅槃里,这也是个过程,我就是在这种偏空的境界里长期不自知,认为长此以往必能究竟解脱,其实还在二元对立里面,只要有空就离不开不空,只要有涅槃可证就离不开生死,殊不知,涅槃生死等空花。

误区二:还有不少人掉入禅境里,认为这就是开悟或证果。我曾在此境界迷恋5年,从第一次参加禅修的第4天开始,就进入一种离相,看一切东西都有一种距离感,没有以前那种黏着的感觉了,内心妄念突然少了很多,特别是禅修期间几乎没有,一直有一个自动的觉察者笼罩着自己,吃饭,行走,说话等身心活动都有一个自动的觉察者在知道,这个时候看经书也容易懂,心想: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说的不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吗?其实完全不是。这种能知,能觉,能照,能离相,能智慧增长的状态一直持续了5年,期间一直认为自己有所证,有所悟,直到5年后贪嗔之心熄灭时,我才发现之前的境界,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禅境,一种障碍,一种梦幻泡影的假相,原来这个世界法尔如是,还是和没有修行前一样。也没有了离不离相,空不空,觉不觉,定不定,慧不慧的分别。这时才真正明白心经所说的: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