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中国道教神仙的排位是怎么排列的

小肉包1年前 (2023-12-20)阅读数 13#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佛教道教

1 三清?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 道德天尊

2 神母元君

3 无上元君

4 三宝君

5 九天真王

6 玉皇大帝

7 四御

8 五方五老?

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 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 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 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 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9 西王母10

东王公11 太元圣母12 太乙救苦天尊13 三官大帝14 雷祖15 四极大帝16 九天玄女17 真武大帝18 文昌帝君19 斗姆元君20 太阳帝君21

太阴元君22 五炁真君23 五斗星君24 南斗六君25 北斗七君26 三台星君27 四灵28 二十八宿? 东方七宿? 北方七宿? 西方七宿? 南方七宿29

三十二帝30 雷部诸神? 雷祖座下侍者? 五方雷王? 五方雷帝? 五雷? 五方雷? 雷部二十四位催云助雨护法天君? 雷部五元帅? 雷部三十六神将? 雷公?

电母31 王灵官32 五百灵官33 四大天师34 四大元帅35 六丁六甲? 六丁? 六甲36 四值功曹37 三十六将38 七十二地煞39 60甲子神40

三洞法师41 神霄九宸42 九司三省43 四圣真君44 九天生神45 九天监生46 山川河海? 五岳五帝? 四渎源王? 碧霞元君? 华岳三娘? 三山正神炳灵公?

五帝龙王? 四海龙王? 井海王? 五龙神? 五水神? 九江水帝? 五湖大神47 八仙48 冥司神灵? 酆都大帝? 酆都诸圣? 五方鬼帝? 罗酆六天宫真灵?

判官? 孟婆? 牛头、马面? 白无常、黑无常49 其他神灵? 火部帝君? 十方无极飞天神王? 十神真君? 三素元君? 游奕灵官? 龟蛇二将? 天医司诸灵官?

五神? 五方君? 五方神女? 五方灵童? 九垒三十六土皇君? 道家六界、三十六重天50 民间仙人

三者的区别:

中国道教神仙的排位是怎么排列的

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

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家讲的是净,道家讲的是静,儒家讲的是敬。佛家讲的是养心,道家讲的是练气,儒家讲的是修身,真正求道者三者缺一不可。

第三、佛道儒三教各自特征

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弟子特别重视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弟子。 

佛家与道家的隐逸和比较“清高”的作风相反,特别喜欢普渡众生,讲究“三根普被”。也就好像我们现代的义务教育,佛教也喜欢普及他们义务教育。佛教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张“普渡众生”。佛教的这种群众化大众化作风,使得佛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发展传布比较快。 

儒家主要是在读书人中进行教育。他们不像道家的隐逸,也不像佛家那么普渡众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传布教义和思想,所以儒家弟子往往是“书生”。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三教”的“教”字具有不同的含义:佛教是宗教没有疑义,佛家即指佛教文化;道教与道家存在异同点,因为道家指老庄之学,而道教却并非老子本人创立的;至于儒教作为人文宗教,由于缺乏宗教形式,一些人只承认说儒家文化带有宗教性质。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