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仁个人资料》寒食节和寒衣节有什么关系?寒衣节和寒食节的区别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冬装节。在北方地区,冬装节通常用于祭祖和扫墓,以悼念已故的亲人。那么,这个给祖先提供御寒衣物的节日和寒食节有什么区别呢?让老黄历介绍一下寒食节和寒食节的区别。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是冬至节后的第105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在清明节前一天庆祝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两天,榆社县和其他一些地方庆祝了寒食节。曲县还特别强调,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前两天是小寒食。
至于寒食节的由来,据说是为了纪念晋国大夫介子推。当时,晋国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他父亲妃子的迫害而流亡国外。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力推大臣介子推“减股奉君”。
十九年后,重耳回到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当然,晋文公非常关注与他一起流亡的英雄,但他只是忘记介绍他们。介子推认为自己符合帮你恢复国家的命运,不愿意和邀功的人来往。他的母亲隐居在介休绵山。
晋文公听了很惭愧,就去绵山找介子推母子,但是一无所获。文只好听信别人的诡计,放了走了。他试图把介子推出去,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还是没有把介子推出来。
直到火熄了,人们才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烧死。临死前,他们紧紧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上谕将绵山改为介山。介子推死的那天,不准生火,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中国的节日是十月的第一天。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示孝不忘根的习俗。古人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小米。服装节又叫十月节、祭祖节、鬼节。在这一天,人们特别注意向烈士致敬。
因为寒衣节恰逢隆冬时节的第一天,为了保护祖先在冥界御寒御寒,人们不仅要为死者烧纸钱,还要为祖先烧彩纸做成的衣服送温暖,称为“送寒衣”。后来有的地方不再烧御寒衣物,而是“烧行李”,即把大量的鬼纸封在纸袋里,写下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姓名及其对应的头衔。
早在周朝,重要的祭祀活动就在十月一日举行。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况:皇帝祭祀掠夺,在社稷坛上祭祀月亮、星星和星辰之神,在城门口祭祀五代祖先,安慰农民,颁布新的作息制度。曾经提到“七月有火,九月送衣”,意思是从九月开始逐渐变冷,人们要买衣服御寒,所以十月初一也就是俗称的送衣节。
唐天宝二年,唐玄宗颁布圣旨:“即日起,每年九月一日,在墓中荐服,以示千年孝。”这一圣旨直接影响了民间的扫墓赠衣习俗。因为十月入冬,九月稍早,所以这个习俗延续到十月。宋代的十月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赐衣、祭、灶。
明代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将纸剪成五色,做男女衣服。直着脚,
寒衣节来历 寒衣节和寒食节的区别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它和十月初一的寒衣节是有区别的,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这两个节日的联系与区别: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得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而寒衣节,又称“十月朝”、“冥阴节”,“鬼头日”等,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我国北方百姓祭扫祖先送寒衣的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实际形成不早于宋代。寒衣节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我国北方地区民众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关于寒衣节的由来,有人根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于是便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北方地区民众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以收录北俗为主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寒衣节来历 寒衣节和寒食节的区别
时间不同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寒衣节是十月初一。
意义不同
什么是寒衣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们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寒衣节来历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给死人送衣服这一习俗,据说是由孟姜女首开先河。
据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累死在工地上,并被埋在城墙之内。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长城40里。她最终用咬破手指“点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尸体,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寒衣节”。
什么是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
寒食节来源于介子推的传说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寒食节习俗
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