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意识 什么是意志?
意志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经常被定义成不同的形式。
[编辑] 意志作为内在动力
尼采将意志近似地定义为任意内在动机性的行动(any internally motivated action),但更狭义一些。它更象一种“具有创造力的火花”(creative spark),一种绝对的独立性和顽强性。所以如果一个人选择不去偷盗是因为摩西十诫中是这么说的,那么他就不是在运用他自己的意志;同样如果一个人买某张音乐CD是因为他的朋友推荐那也是如此。只有那些独立自主地建立起自己道德体系或者只为取悦自己而作曲的人,他们才是在运用他们自己的意志。
[编辑] 意志作为一切
对于唯心主义者们来说,物质世界或者不存在,或者就是另一“真实”世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康德的物自体)的派生物。在其中一些唯心主义者们看来,这一真实世界只是意志的作用。甚至某人被警察拘捕,那也是他受到意志的作用,他的思考只是受到其意志的摆布,而人本身不能超越意志。这种思想见于例如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以及如同阿莱斯特·克劳利(Aleister Crowley)这样的神秘主义宇宙观拥护者们的作品中。
[编辑] 自由意志
主条目:自由意志
这一术语的标准用法是指一种连接原因事件和表象事件的内在动力。跳下悬崖是由于自由意志的作用,而不慎摔落或者被人推下悬崖则不是自由意志的作用。有些人相信我们所具有的“自由意志”并不是真正自由的,对于自由意志的感觉只是某种幻觉。这一观点通常是因为对于内在动力而言,它总是受到某一先前的内在事件的影响,从而真正的内在动力并不存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一个预先决定的未来,我们或者就只是量子物理中随机性的某种侥幸,那么自由意志也是不可能的。
[编辑] 相关学科中的意志
心理学家也处理关于意志的问题。一些人具有一种高度的内在目的性(尼采会认同他们),他们会做出对他们而言最有利的选择。而另一些人则是意志薄弱的,他们容易受到社会意见(外在目的性)或者外界的引导。他们同样研究“意志力薄弱”(Akrasia)的现象,即人们为什么有时候明知道自己有最好的选择却不去这么做(例如,明智地选择戒烟后又重新开始抽烟)。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拥护者们强调无意识心理(unconscious mind)的重要性要大于表面上有意识的意志作用。
研究集体心理学的社会学家特尼斯(Ferdinand T?nnies)划清了指向集体目的意志(Wesenwille or essential will,必要的意志)和指向个人目的的意志(Kürwille or arbitrary will,独断的意志)之间的差别
意识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一般认为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研究者们还不能给予它一个确切的定义。约翰·希尔勒通俗地将其解释成:“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1],现在,意识概念中最容易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在觉察方面。例如,某人觉察到了什么、某人觉察到了自我。有时候,“觉察”已经成为了“意识”的同义词,它们甚至可以相互替换。目前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还存有诸多疑问与不解,例如在自我意识方面。现在对意识这一概念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意识问题涉及到的学科有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哲学等。这些领域在不同的角度对意识进行的研究对于澄清意识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研究意识问题的历史
由于最初的心理学仅仅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那时意识问题完全是哲学讨论的问题,直到被公认为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使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后,心理学也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其实最初的心理学只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最初冯特使用的是内省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但后来很多心理学家纷纷提出了对这种方法的质疑甚至是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他们认为这种方法不能准确的反映出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与行为,也不能让人接触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状态。而且这种方法过于依赖复杂的语言,而导致客观性的丧失,于是人们很快就放弃了这种研究方法。但由于也找不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因此导致了在很多年里,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完全放弃了对意识问题的研究。直至20世纪的五十年代,由于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为研究这个问题又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终于使这个问题又回到了科学的正轨上来,尤其是在DNA模型创立者,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下,使这个问题在神经科学研究的范围内,也占据了相当大的位置。虽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现在,研究相关领域的大多数科学家对研究这个问题的前景均持乐观的观点。
意识的遍历态理论
著名的裂脑研究专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佩里(R.W.Sperry)1991年指出,精神和意识是大脑的整体性质。研究表明,意识并不是单个脑区
或者神经元的特性,而是更宽范围分布式神经元群活动特性的体现。研究发现,任何意识状态的出现都与分布在各个脑区的神经元群的激活与失活 有关,意识具有整体激活和遍历性的特点。
意识的整体激活可以通过多级联想神经网络中神经元兴奋模式的激活来加以刻画、描述和解释,意识涉及到多级联想神经网络中神经元兴奋
模式的激活和转移,意识具有整体激活和遍历的特性。遍历态理论为刻画、描述意识的遍历性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遍历态理论是拓扑动力系统 的研究内容,遍历态理论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刻画拓扑系统的动力学过程,拓扑动力系统的发展与遍历态理论密不可分。意识涉及到从神经 兴奋到大脑皮层水平激活和转换的过程,遍历态理论为揭示和解释大脑由神经兴奋到意识激活状态的转变和实现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
遍历态理论的核心是指系统处于平衡态时应接近于遍历相空间的任意点,如果遍历态发生破缺,系统就处于凝结状态。意识的发生可能也是基于
遍历态的破缺,意识是新信息输入和不确定性消除过程中的一种伴随心理现象和伴随心理状态,新信息输入是遍历态破缺发生的前提,不确定性的 消除和意识的发生是遍历态破缺的必然结果。如果经过遍历后仍没有发生遍历态的破缺,则会产生一种背景水平的广泛的兴奋性。模式是认识和问题 解决的基本单元,也是记忆存储和提取的基本单元,模式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意识的整体激活、突现性或涌现性本质上也都是基于模式。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无意识的本能活动、盲目的冲动或一些习惯动作都不含有或很少有意志的成分。1.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人的意志由于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才能既发动符合于目的的某些行动,又能制止不符合目的某些行动。意志行动效应的大小,是以人的目的水平的高低和社会价值为转移的。目的越高尚、越远大、越有社会价值,意志表现水平就越高。2.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意志行动的过程。困难有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两种。人的意志坚强与否、坚强程度如何,是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来衡量的。3。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人的行动是由动作组成的,动作有不随意动作和随意动作两种。不随意动作是指无预定目的的动作,随意动作则是指有预定目的、受意识指引的动作。有了随意动作,人们就可以根据目的组织、支配和调节一系列的动作,实现预定的目的。随意动作是意志行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