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八--3气血津液~津液
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因为它是一种液状的营养物质,故称其为津液。
津液包括唾液、胃液、肠液、关节腔内的液体,脑脊液以及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泪、涕、汗、尿液等。
这说明津液具有生理作用。
它是体内一种最为宝贵的液状营养物质,包括了人体在生理情况下的一切体液,但并非是体内一切水液的总称。比如水,它是津液在生化过程中,受了致病因素的影响而衍化成的病理产物,所以不属于津液的范围。那么津液的分类情况是怎样的呢?津液同源于水谷的精微之气,但由于它们的分布部位及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津与液又有所区别。从津液的性状来看,其清而稀薄的液体称为津,浊而浓稠的液体称为液。津属阳,液属阴。但是津与液在生理表现和病理变化方面,难予截然分开,故通常把津与液合称为津液。从津液与脏腑的联系来看,津液的分类如下。
汗是来源予水谷的精气,是精液所化生的。津液和营气都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所以津液是血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血和汗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心主血,故汗为心之液。汗的变化可以反映或影响心的功能。
肝液化为泪,上注于目。如果肝阴不足则泪少。肝经有风火就会出现迎风流泪等病症。所以泪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肝的精气的变化。
津溢于口而为涎,所以为脾所主。临床中小儿脾热就会流涎,口歪的患者也流涎。津液不能上达则涎少口干。因此涎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脾气的变化。
肺液化为涕。如果肺阴不足则涕少鼻失濡润。肺气不宣畅则涕多而鼻窍堵塞。所以,涕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肺的变化。
唾为肾的精气所化,足少阴经挟舌本,故唾液能够上达于舌下。如果肾气不足则会出现咽干、口舌干燥的病症。因此唾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肾气的变化。总之,古人认为五液分别为五脏之精气所化生,五液之分对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说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的精微之气。饮食水谷通过胃的腐熟和游溢精气,小肠的分别清浊,脾的散精化生而成的津液。所以,水谷精微是生成津液的物质基础。津液的输布,要依靠脾的转输,而上归于肺。在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的作用下敷布全身,所以津液的循行和输布是以三焦为通道,以肾的气化为根本的升清降浊的运动。
胃、大肠、小肠也参与了津液的代谢过程;水液经过胃下降到小肠和大肠,还要在小肠和大肠不断地被吸收。津液的一部分经过脾、肺、三焦的作用而布散到体表的就成为汗,另一部分通过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排泄于外而为尿。
除此之外,肝的疏泄功能起到了调节气机的作用,也有助于津液的输布。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心对津液的输布也有密切的关系。总之,津液的生成和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肺、脾、肾三脏为主的多脏腑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
津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滋润皮毛肌肤,调节人体水液的平衡。津随卫气行于焦,散布周身,湿润和充斥着脏腑、经脉、肌肉、皮肤等组织。其达于皮毛而外泄的为汗,其输注于孔窍,见于外的则为泪、睡、涕等。其下行入膀胱而排出的为尿。因此,津、汗、尿是一体相承,维持并调节人体内水液的平衡。其二是组成血液。津是稀薄的体液,它一方面不断地补充血液中的水分,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气血的流行通利,使血液在周身循行不息。
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滋润皮肤七窍,滑利关节。其二是补益脑髓。
因为液的性质浓稠,随营血行于经脉之中,当它从经脉中渗出以后,就起到荣养五官七窍,润泽皮肤的作用。渗入关节的液则能滋润关节,使之屈伸得力,运劲自如。渗入骨的液就能滋润和充养骨髓与脑髓。总之津液的生成其来源相同,但其性质和功能又有区别。可是津液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同时津液可以渗入经脉之中,也可以渗出经脉,所以,津液的代谢及生理功能是维持体内的液体保持平衡的主要环节。
如果体内的津液不足,轻者可以出现口渴、咽干、皮肤干燥等伤津病症。重者可以出现舌质红绛、有裂纹等伤阴病症。如果津液的循环出现障碍,就会出现水肿或痰饮等病症。
气属于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亦与气和血的关系一样,极其雷同,如前所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且亦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与津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能生津、行津、摄津和津能载气等方面。
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脾胃的功能正常,全赖于脾胃之气的支持,故脾胃之气健旺,则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因此,临床上亦常可见气津两伤之证。
气能行(化)津: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脾气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方能促使津液输布于全身而环周不休,并使经过代谢后多余津液转化成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只有这样,人体的水液代谢才能维持生理平衡。而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利时,则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往往随之而受阻;考试大网站收集反之,若由于某种原因,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受阻,导致水液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亦会随之而不利。因此,气虚、气滞可致津液停滞,称作气不行(化)水;津液停滞、水液积聚而致气机不利,则称之为水停气阻(滞)。正是由于两者互为因果,从而可形成内生水、湿、痰、饮等种种病理变化。临床治疗水肿病证,常须行气与利水之法并用,方能取得较好效果,即是此理。
气能摄津:津液的敷布与排泄,虽然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而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平衡,亦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正是由于气的固摄作用,使津液量在体内得以正常的保存,从而维护了津液对人体的正常滋润和充养。因此,在气虚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可出现多汗、漏汗、多尿、遗尿,或尿失禁等病理现象。
津能载气: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之所以能化生津液、敷布津液和固摄津液,亦是因为气蕴于津液之中,故津旺则气旺、津耗则气必伤。如在大汗、大吐、暴泻等情况下,均能伤津耗气,可出现“气随津脱”等病证。《金匮要略心典》所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即是此意。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