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皇帝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王代表天下共主,是天下名义上的领袖,是最高的神权象征。
秦之后,皇帝是天下独主,既是最高的神权象征,也是最高的唯一的统治者。而王只是最高封爵,一般都是异姓不封王的。也就是说国王是皇帝的下属,或者是属国的君主。
中国的国王基本有两种,一种是象汉,晋那样分封的诸侯王,在帝国之内有自己的王国,具有派遣官吏,实行税收的半独立的权力;
另一种是属国的国王,比如朝鲜, 安南,暹罗等国的君主,想来诸位是没有听过朝鲜皇帝的说法,因为朝鲜的君主只能称国王,而那位著名的越南傀儡皇帝保大是在越南脱离中国属国地位后才能有这种称呼。
中国历史上,对皇帝这种称呼是非常敏感的,国王可以有许多,但皇帝只能有一个,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属国君主只能称为国王,不能叫皇帝的缘故。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大朝代中,只有宋代,由于实力太弱,所以会承认辽、金的君主也为皇帝,其他朝代没有这种现象。即使是宋代,当公元1038年西夏国王自称皇帝时,宋廷也会立即称之为“反”,并且停止互市,派兵征剿。因为西夏向宋称臣,作为臣属国的君主,是不可以称皇帝,这和辽金不同。当然,宋的实力太弱,征剿西夏连战皆北,最后也不过是西夏在国书中从此不再自称皇帝,而是称“男”,把叫宋的皇帝称为“父大宋皇帝”,西夏国主依然在国内称帝,但宋至少争回了面子,所以宋对西夏年赐绢茶银两,作为西夏国王自削帝号的回馈。在中国未统一的乱世如十六国时代,五代十国时代,或者象隋末,元末的乱世,称王者多多,但称帝时必须考虑,是否有这实力,否则就往往会遭到其他国家或势力的围攻。比如朱元璋在势力已经强大后依然对称帝很谨慎,一直找个傀儡当皇帝,自己称吴王,其发令时总称皇帝圣旨,吴王令旨。不顾即使皇帝是傀儡,朱元璋也绝对不会把吴王二字排到皇帝前边。在这种乱世,没有实力就自称皇帝是会导致灭亡的,象五代十国的南唐,在归顺宋时自削帝号为国王,当后来李煜决定叛宋自立的时候,首先的举动就是恢复皇帝的称号,这种行动就是典型的反叛,自然遭到宋军的攻击,最后灭国。
大王和皇帝有什么区别
公元前27年,踌躇满志的屋大维作了一场戏剧性的政治演出:他一面表示卸除一切大权,恢复共和制;一面又装作迫于元老院和公民的请求,接受与共和制度完全违背的绝对权力,成为元首、元帅、最高的代行执政官、终身执政官、终身保民官、大祭祀长、首席元老等,并获得了“奥古斯都”和“祖国之父”的称号。屋大维的这场精彩的演出,为运行近五百年的共和国举行了最后的葬礼,宣布了帝国的建立。尽管罗马帝国是地中海地区最晚出现的帝国,但在欧洲和世界历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罗马帝国是罗马奴隶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地中海地区奴隶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最后阶段。公元前8世纪 — 前6世纪,罗马历史处于王政时期,那时它还处在原始社会的瓦解阶段。随着塞尔维乌斯的改革,罗马形成国家,进入文明时代,奴隶制政治和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公元前509年,罗马推翻王政,开始了共和国的历史。共和国时期,罗马的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并在其晚期和帝国时期臻于繁荣。当时,罗马人统治下的整个西欧、南欧、北非、西亚等广大地区,都被纳入到奴隶制之下,奴隶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采矿业、娱乐业等各个领域的劳动,成为当时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可以说,在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马奴隶制经济成了古代世界地中海地区奴隶制经济的最高形式和最后阶段。在政治上,罗马原是一个王国,有国王、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罗马共和国建立后,国王为执政官所代替,其他机构依旧保存。在经历了两个世纪左右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后,罗马共和国增设了保民官等,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机器,但掌权的依旧是罗马贵族,所以罗马共和国是不折不扣的贵族共和国。取代共和国的罗马帝国,在统治形式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公元前27年 — 公元284年为元首政治,即披着共和外衣的帝制;从公元284 — 476年为多米那特制,即公开的君主制。在元首政治时期,旧时的共和国机构尽管存在,但在政治上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而以元首为中心又形成了另一套机构,元首掌握了军、政、财、神等大权。在多米那特制时期,罗马奴隶主彻底抛弃了共和国的外衣,实行公开的君主制。这两种统治形式在阶级实质上均是奴隶主专政,并使这种专政发展到最高阶段
罗马帝国开拓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国土,并通过一系列政治举措,将广大地区有效地纳入帝国的统治范围之内,成为在地中海地区统治时间最长的帝国。罗马国家最初形成时,仅仅是一个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经过两个世纪的紧张征战,它不仅打败了周围的强敌,摆脱了被动和挨打的处境,还统一意大利半岛,再经三次布匿战争战胜迦太基,其后又逐一征服马其顿、希腊半岛和叙利亚。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亚克兴之战中的胜利,不仅宣告了统治埃及300年的托勒密王朝的覆灭,也最终造就了罗马帝国。屋大维成为元首后,曾宣布要放弃战争,关闭战神庙,实际上仍在东征西讨,在多瑙河和莱茵河一带大肆征服,占领了比共和国时期更加广大的领土。公元2世纪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帝国的疆域最为广大,它北至多瑙河以北的达基亚和莱茵河,西达大西洋和不列颠的大部分地区,南抵埃及和北非,东至两河流域,地中海成为内湖。其疆域之辽阔,只有相隔万里的中国汉帝国可与其匹敌。在广阔的疆域内,面对复杂的民族成分、风俗习惯、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等,罗马奴隶主吸收和借鉴了各地区以往统治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采纳他们若干统治制度的同时,在意大利以外的被征服地区广泛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始行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到公元前2世纪后叶,罗马共有9个行省。西部6个:西西里、撒丁尼亚、科西嘉、山南高卢、西班牙和阿非利加。东部3个:伊利里亚、马其顿、亚细亚。行省中各城市地位不一,罗马也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帝国建立后,屋大维进一步整顿行省制度,将行省分为元老院行省和直属元首的行省。前者包括业已安定的各省,后者包括叙利亚、西班牙和高卢,埃及则为元首私产,不在行省之列。罗马人派遣总督治理行省,征收赋税进行剥削。罗马人实行的是包税制,即由一些大的商业高利贷者将一省税收承包下来,然后自己去征收。在完善行省制度的同时,罗马统治者还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在共和国时期,罗马政权掌握在元老贵族手中,新兴的骑士奴隶主阶层和意大利及行省的奴隶主均处于无权状态。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最终将罗马公民权授予所有行省的自由民,意大利和行省的奴隶主也相继参与了政权。其典型实例为弗拉维王朝皇帝韦斯帕芗就不是罗马人而是意大利人,而安东尼王朝的图拉真大帝更是西班牙行省的人。罗马帝国真正成为了所有罗马人共有的帝国。正是在这种政策下,罗马帝国维持了长达五百余年的统治。
罗马帝国还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和希腊、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其文化成就对后世的欧洲有深远的影响。罗马人广泛学习、吸收和利用了先前各时代、各民族尤其是希腊民族创造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罗马自己独特的的文明,使之成为古典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后世文艺复兴的重要内容。它借鉴希腊字母,创造了本民族的拉丁字母,使这种字母为西欧的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所使用,形成“拉丁文民族”。在文学方面,帝国时期产生了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等享誉后世的著名诗人。在史学方面,涌现了波里比阿、李维、塔西陀、普鲁塔克、阿庇安和苏埃托尼乌斯等大批史学家。在农业方面,保存下来的重要农学著作有加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和科路美拉的《农业论》等著作。在天文地理方面,出现了斯特拉波的《地理志》以及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托勒密的《地理学》。在医学方面,著名医生塞尔苏斯和盖伦以他们的医学实践和论著而被誉为“西方古典医药学的先驱”。在科技史方面,老普林尼的《自然史》汇集了希腊和东方文明长期发展的成果,被誉为古代最渊博的科技著作。在法学方面,自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颁行以来,罗马法律不断完善,尤其到帝国时期,各派法学家广采博收,全面综合共和国以来法制建设的成果,使罗马法学体系臻于完备。在建筑中,罗马人广泛使用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和拱券、柱式等建筑结构,为后人留下了罗马竞技场、图拉真纪念柱、万神庙等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与建筑发展联系的雕刻艺术在罗马也有很大发展。
此外,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在客观上为今天欧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征服过程中,原来经济比较落后的西欧和中欧等地区,由于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社会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一大批城市(今天的伦敦、里昂、波恩、斯特拉斯堡、美茵茨、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等)拔地而起,从而将一个落后的欧洲改造成为经济发达的欧洲,奠定了中世纪欧洲的发展基础。罗马帝国时期,原来相互隔绝的地区开始有了交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频繁。尤为重要的是,帝国时期出现的基督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在公元313年的米兰敕令中被君士坦丁大帝宣布为合法的宗教,逐渐成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对欧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盛衰各有时”。公元3世纪,强盛的罗马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尤其是奴隶、隶农和贫民的起义及不断入侵的蛮族,日益削弱着帝国的根基。尽管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进行了改革,但已经很难重建长期巩固的政权。公元395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去世时,将权力分给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治理,形成了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终于分裂。公元476年,一个名叫奥多亚克的蛮族将领取代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洛的统治,自立为帝,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则以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首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封建国家。历史迈向了新的历程,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创造了辉煌成就的罗马帝国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
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另一种说法:
秦灭六国后,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更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
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政不悦的说:“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
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就这样,赢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