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 精神问题,有什么区别?
首先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精神疾病,所谓精神疾病就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社交恐惧、特殊恐惧、场所恐惧等等,这些都是精神疾病。举个例子,比如害怕高处以及电梯幽闭的空间,这叫特殊场合恐惧症,或者害怕尖锐的东西等等,这都属于精神上的疾病。而什么叫心理疾病?顾名思义,所谓的心理疾病就是精神疾病。
在古代汉语中,“疾”是症状比较轻、表层的病,“病”则是重病。疾病两个字都有病字头,都是生理或心理的问题。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有的放矢的“矢”,一个是甲乙丙丁的“丙”。
一、疾:
矢,是箭头,用箭头的尖端,刺激穴位就可以治疗的病,那就是比较轻的病,相当于表证。所谓“表”是指肌表,表证是指病变部位在体表,病情较浅。
表证的症状有怕冷、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无汗、脉浮等。一般说来,表证又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其中,表寒证有怕冷、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薄白;
表热证有发热、怕寒、有汗或无汗、口渴、咽红或咽喉肿痛、舌尖红等。治疗表寒证时应使用辛温解表中药;治疗表热证时应使用辛凉解表中药。
二、病:
“丙”,通“柄”,医治用具,需要带柄,可见病灶比较深。显然比“疾”要重。
人由疾而生病。由于人受箭伤或生病后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所以“疾”又引申出“痛苦”的意思。甲骨文字的字像一个人躺在床上出汗的样子(人和床都竖着写),表达的就是痛苦。
扩展资料:
《扁鹊见蔡桓公》中的“疾”和病: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疾”和“病”的差别。从“君有疾在腠理“一句可以断定,“疾”是症状比较轻的,表层次的。腠理就是皮肤、肌肉的纹理
但是有疾而不治疗,则由疾而生病。于是从开始的于是由疾在“腠理”变为“君之病在肌肤”,又变为“君之病在肠胃”,继而又深入骨髓。
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产生痛苦,这也是。所以“居五日,桓侯体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病
百度百科-疾
百度百科-扁鹊见蔡桓公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