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解释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与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
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在立论基础、所属内涵、对学说中“善”的引用的来源不同以及对实践理解的不同是形成这两种相对立的人性学说的原因所在,且这两种学说在现在看都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关于人性的讨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由来已久,且总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歧和观点,其中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的“性恶说”都是关于人性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这两种学说产生分歧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孟子“性善说”与荀子“性恶说”的理论分歧的产生原因(一)立论基础不同。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其“性善论”的立论基础,他认为告子提出的“生之谓性”实际上抹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他看来,人性就是人不同于动物之处,与纯自然的动物性不同,人性更多的是与人的社会属性相关,进而达到道德层面的本性之意,并最终可以将人性归结为人道。孟子性善论的核心是他的“良知说”具体表现为人人皆有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荀子则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以人的本能为性,他将其划分为“感官本能、生理欲望、心理反应”三大部分。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二)内在含义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是“天所与我者”,“我固有之”,“人皆有之”,即对应的超越义、内具义、普遍义,他眼中的人性是人们先天所有的,是不可改造的。荀子则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性者,本质材朴也”,即对应的自然义、生就义、_朴义,并且这些人性是可改造的,而且鼓励人们对其加以改造是人性更具有社会意义。(三)善的来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也就是善是人本天生具有的,不必加以后天改造生成。而荀子则不同,他鼓励对人性进行后天改造,经过改造的人性就不再是真正的人性,而是“伪”。伪的本意是“人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的区别
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即:“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没有邪恶的本质。性善论主旨在于人生来是善良的,后天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可以直接决定人的好坏。
性善论是战国时期荀子的主张即:“人之初,性本恶”,荀子认为人一生下来便具有了恶的本质,有善也有恶,即使是大善人也是后天培养的性善论。性恶论主旨在于人生来是恶人,只有通过后天的改造和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完善得人。
扩展资料:
孟子及荀子人性论的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内涵界定不同,在个体成善的途径上观点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教人从善,使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孟子从人与动物不同的类本性人手阐述了人的本质,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而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从而深化了对人的本性的认识,突出了人的善良本性。
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挺立起道德实践的主体性,鼓励主体好善恶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道德理想和人的本性。
荀子的“性恶论”是从反面激励人进取、去恶成善的。荀子强调了性伪之分,而把人之不可学、不可事、生而有之的自然本能之性定义为“性”。因为人的自然之性的质朴与粗糙,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如果缺乏后天的学习与教育,人就不可能化性起伪,达到善良境界。
人只有通过学习,通过道德的训导、礼法的约束,才能对质朴粗恶的先天自然之性加以改造,去恶为善。苟子言性恶可以说是提醒人们认识到自己先天素质中的粗劣之处而不放松自身的修养与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孟子提供了人性之善的内在依据和人天生具有的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苟子则强调修己的必要性和被动性,但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可能性和主动性。
二者的相互补充恰好克服了对方理论上的片面性和不足。所以,孟子和苟子对于人性的揭示都是不完整的,他们虽互相对立,实为相辅相成。
百度百科-性善论
百度百科-性恶论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区别。(1)观点内涵不同。孟子是性善论的倡导者。性善论是指人天生就有向善的可能。而荀子倡导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至少有向恶的可能性,若不加以限制,就会发展成为恶行。(2)实现人生任务的方法不同。孟子认为人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和修养,人生来就有向善的天性,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有善行,而要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去保持和发扬善行。荀子认为人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自然属性,势必会产生相互争夺和破坏社会稳定等不好的社会后果。所以要借助后天的力量——学习和礼法去约束人的欲望,从而使人心向善。(3)界说人的本质的角度不同。孟子对人性的界定紧扣人和禽兽的区别:有无仁义道德。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来探究人的本质。而荀子对人性的界说,则是将人的自然属性定义为人的本质属性。他将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界定成人的本质属性。(4)道德实践的落脚点不同。孟子强调性善,鼓励用道德教化来发展“善端”,所以他强调由内到外、推己及人,由精神情感而规范制度。而荀子强调性恶,道德就成为某种有待于外求的东西。他认为人必须通过外在规章制度的约束而道德化。相对而言更加重视礼法制度的作用。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