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情感中,单方付出和双方付出有什么差别?

百变鹏仔11个月前 (12-20)阅读数 4#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心理的人

情感中,单方付出和双方付出有什么差别?

在情感方面自然是双方都有付出才是一段完美的感情,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去付出而另一方无条件的获取这样的感情是不会幸福的。

虽然说在男女爱情中不要太计较谁付出的多一些谁又付出的少一点,但是如果总是单方面的去付出,长期以往付出多的一方心理就会变得不平衡,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还是很多的,总是让对方一味的去付出,自己却不愿为对方多付出和切身考虑,这样的人说白了就是自私,他们只想被对方爱,却不愿付出感情。

如果不幸遇到了这样的另一半,那就要想清楚了,是要继续不断的付出最终仍然得不到想要的感情呢还是果断的分手。另一边总是希望你对他无条件的付出,而他却不在乎也不会记得你对他的好,认为你对他的付出是应该的,单方面付出怎么可能会幸福,就算坚持到最后怕也逃脱不了分手的结局。

我们就来觉得最简单的例子,两个人决定一起租房子过日子,女生开始找房子买家具,所有的一切都是女生自己一个人去完成,最后连房租都是女生交的,而男生总是用加班找借口,宁愿在公司玩游戏也不愿与帮忙,什么都不管,时间一长这个女生在心理上就会觉得不平衡,这样的爱情自然也就无法长久。

如果换成双方都有付出的话,虽然累一点两个人最终看着装饰一新的小家会感到很幸福,因为两个人都是为了对方着想,为了对方而倾心付出。

爱情是平等的,在爱情面前谁也不比谁高贵,所以这是感情上一种自然而然的延续,需要两个人彼此能够理解和尊重。只有两个人用心的去浇灌这份感情才能开出芬芳的花朵。

回避对于恋人付出的『抵触心理』

心理和心态都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但它们在含义和表现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心理是指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包括人的思想、感情、情绪、意志等心理现象。心理是内在的、看不见的,它通常在人的大脑中发生。例如,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决策,这些都是心理的表现。

心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总称,它是对某一事物或人的印象经过大脑的分析和思考后产生的某种态度或情绪。心态是外显的,可以通过人的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等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我们对某个人或事物的评价、看法和态度,就是心态的表现。

总结来说,心理和心态都是人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们在含义和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心理更侧重于内在的思维活动,而心态则是这些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

回避对于恋人付出的抵触心理

常常有恋人表达自己付出了很多,回避却不领情,甚至有些“不识好歹”的对抗。导致付出者内心积压着委屈、无奈、愤怒。

先说说关于付出的几个误区:

付出是一种无私奉献吗?

有些朋友说“我是付出型人格”,“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把ta的需求放在第一”,其实有这类想法的人潜意识认为付出是爱的表达方式、付出等于爱,是奉献、牺牲这种大无畏品格。

如果停止付出会怎么样呢?可能就会被当作一个自私、无情无义的人。在私欲和内心“道德评判”的较量中,付出有时不是“我想要这样做”,而是“我必须这样做”。对付出的认知误区会产生一个的问题--真实自我被压抑。

我们常常说的爱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并不是指随着性子作闹、任由情绪蔓延。而是指做一件事情是否发自内心,付出的前提是不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异地情侣想要在一起生活,两个人事业都发展很好的前提下如何抉择?主要还是看个人发展规划,你打心底想过怎么样的生活。

如果喜欢家庭生活,心甘情愿地付出于家庭,才能在回归家庭之后找到存在感和幸福感。如果只是因为“我必须这样做,不然就”、“没办法、总要有个人牺牲”这类想法压抑了真实的自我感受,委屈、压抑并不会凭空消失。你的潜意识就会需要对方更多的关注或重视来缓解这份委屈、压抑。试问回避能做到吗?

大概率他不会,他们的选择都是发自本心和自我感受,对这种情绪是陌生的、不理解的。有时哪怕心里是感动的,但仅止于心,嘴巴可严实的很。

为什么对方拒绝我的好意?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关心和控制没有明确的边界』,对方需要时是关心、不需要时是控制。当回避感受到这个好意是“你过度付出了”、“我不想要也得要”时,对控制的高度敏感会让他们产生对关心的质疑?是爱我还是控制我?可以类比饭桌上别人一个劲儿夹菜给你,和你自己想吃什么夹什么的感觉会有很大不同。

一种被忽视的重要付出

对自己好、让自己快乐,也是一种付出。“一个快乐的妻子往往比一个勤劳但唠叨的妻子更受伴侣喜爱。”对回避而言相处氛围排在第一。

如果你说“我想不到什么其他的事比和ta见面、为ta付出更重要”,那就一定要努力寻找其他快乐的源泉。当你举手投足间洋溢着幸福、喜悦,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你的情绪价值,也是付出,对于回避而言就是阴雨天的一把伞。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