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养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要问有教养是一种怎样的状态,那绝对是高情商的体现,和有教养的人相处简直不要太舒服。
他们懂得遵守规则,很清楚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他们喜欢倾听,也会在与他人交谈时给足尊重。总的来说,他们很清楚怎么让别人感觉舒服。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男生,举手投足间都能体现出“教养”两字,待人接物也非常有礼貌。
有一次我们出去玩,同行的有他和几个女生。我们到了商场的地下停车场,不知道那里为什么拉了一根绳子,还挺高的。很多女生穿了裙子,不方便跨过去。这时这位男生过去把绳子踩到了最低处,等到所有女生都过去后才松开。
当时我们都没在意,后来说起来才深刻的感觉到他太有教养了。同行的所有男生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说教养这东西真的是通过对比才有的。
有教养的人说话和做事都很有分寸,与别人交往的尺度会保持的恰到好处,很少会惹别人生气。
而且我还发现了,有教养很少是与生俱来的,大多都是通过后天因素培养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国外的人比国内的人有教养的多,就日本人来说,真的是以有教养而著称。大家通过电视节目也能了解到,点头鞠躬是他们的常态,待人接物非常有礼貌。
有教养的人在这个社会非常吃香,因为他们给人一种可信赖、可依赖的感觉。是作为朋友、伴侣、同事的不二之选。
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辞典上说: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礼貌和教养不全是一回事,礼貌只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懂礼貌和礼节的人不一定具备教养,而有教养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环境中的礼节和礼貌。比如一个有教养的农民会很好地遵守乡村礼节和礼貌。
就礼貌和教养的关系问题:
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一开始说起教养,现在知道,若非出于真心而表现得面面俱到,那只是礼貌,但礼貌的行为坚持一段后可能会改变态度,成为发自内心的,礼貌也就随之转化为教养了。由此看来,礼貌似乎是教养的基础,是获得教养的量变的修炼过程。
好的教养是天生发自内心的行为,它是善良地对待他人,是一种天性,而不是后天的强制学习。我曾在意大利、牙买加以及美国西部和那里的农民们相处过,他们虽然从事体力劳动,但却天生有一种谦逊的礼貌。
教养与礼貌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区别在于,教养反映的是人本质上的品质与道德水平,反映一种积极的对己对人的态度和行为,而礼貌只是人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的对人谦让恭敬的外在举止。它们的联系在于,有教养的人与人相处时总是会借助礼貌这种形式。因此,我们既不能说一个社交场合彬彬有礼而私下总说人坏话的人有教养,也无法说一个“刀子嘴豆腐心”,十分热心助人的人有教养。
换言之,我们既需要内在道德品质的美好与完善,也需要外在行为举止的礼貌与得体。两者统一,才有助于我们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否则,别人对我们要么“避之惟恐不及”(如果我们是伪君子),要么“敬而远之”(如果我们是满口粗话的热心人)。
教养的核心
“教养”在良好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爱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温文尔雅,注重细节,关心他人,心胸宽阔并发自内心,正派真诚、光明磊落等等。
教养的本质是对人的关怀。因为关怀,我们才能注意并准确地把握交往尺度,给别人留下了必要的私人空间;我们才会克服种种不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注意处处使用礼貌用语,努力营造文雅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