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调 情调 区别
◎ 格调 gédiào
(1) [literary or artistic style]∶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先定格调
格调豪放
这部影片低级庸俗,格调不高
格调高雅
(2) [one’s style of work as well as one’s moral quality]∶人的风格或品格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唐诗纪事·秦韬玉》
(3) [form;style]∶格式;式样
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雨中登泰山》
(1).品格;风范。 唐 蒋防 《霍小玉传》:“故 霍王 小女名 小玉 ……昨遣某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四章:“她那特殊的细心、机敏与果断……都流露着指挥员英武的格调。”
(2).风貌,景象。 唐 张乔 《宿刘温书斋》诗:“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 宋 陈亮 《点绛唇·咏梅月》词:“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3).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句句言情,篇篇见意。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后听芜词。”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五》:“今详格调句法,甚类生前之作。”《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高低紧慢按宫商,轻重疾徐依格调。”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即有一二能者,不过指摘声病,讲求格调。”
qíng diào ㄑㄧㄥˊ ㄉㄧㄠˋ
情调(情调)
◎ 情调 qíngdiào
(1) [affection;interest]∶情意;情味
多情调
(2) [sentiment]∶情趣格调
他的故事听起来带着伤感的情调
不合剧院的情调
(3) [color]∶文艺作品的质量或生动形象的特性
具有浪漫故事的情调
(1).情意;情味。 唐 杜牧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因书四韵》:“ 江 南 仲蔚 多情调,怅望春阴几首诗。”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下:“ 裴郎中 减 , 晋国公 次弟子也,足情调,善谈谐。” 宋 晁补之 《临江仙·呈祖禹十六叔》词之二:“莫道尊前情调减,衰颜得酒能红。”
(2).思想感情所表现出来的格调。 叶圣陶 《归宿》:“ 怀芷 说话又低又慢,正合诉说哀怨的情调,使 陈君 听了,也感到不欢。” 冯至 《北游》诗:“好像有个寂寞的面孔向我微笑,它微笑的情调啊,阴沉,阴沉……”
(3).事物所具有的能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 蒋光慈 《我应当归去》诗:“在此邦匆匆住了三月,我饱尝了岛国的情调。” 茅盾 《子夜》七:“人生如朝露!这支曲就表现了这种情调。” 杨朔 《京城漫记》:“乍到这儿,觉得湖山又朴素,又秀气,另有种自然的情调。”
回忆录和普通的写事作文有什么不同?
格调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是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属性,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它们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立意方面。
雅与俗是衡量作品格调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件作品如果只是迎合世俗的一般嗜好,或是以奇巧炫人耳目,仅仅满足于某种官能刺激,这样的作品就会被贬斥为庸俗浅薄;如果作品在思想内容和形式风格上不但为人们所乐于接受,并且能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使人的感情得到净化,思想得到提高,这样的作品就会被社会誉为格调高雅纯正。高格调的艺术作品一般来说有着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也就是说,它能触及生活的本质,展示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给世界和人生以新的解释,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在格调高的作品中还能体现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
格调与风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风格更多地体现在艺术家基于个人的生活感受和艺术气质,在运用富有个性的艺术语言时所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貌,而格调则是这种个人的艺术风貌所具有的美学品格,多指渗透在作品中的意蕴和情调。
回忆录,文字的基本意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而普通的写事作文大多是写平常的事,最近发生的事回忆录会有很深刻的历练和积淀,层次和格调应该更为高,而写事作文,更偏向于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去寄予一种情感或精神,虽说也可以写出一定的高度,但不会很全面的把一个人,一件事展现开来。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