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德育方法的奖励和惩罚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20)阅读数 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学生孩子

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实际。教师要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当学生确实表现好时,就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或奖励;当学生确实有错误时,才给予适当的批评或惩罚。

同时还要注意:表扬、奖励学生时,要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与建议,或指出他们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利于在今后加以改进;批评或惩罚学生时,不要全盘否定,还要耐心鼓励,指出其努力的方向。

(2)要得到学生集体的支持。只有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集体对个人的评价相符合,并得到学生集体舆论支持时,才会产生既教育个人又教育集体的教育力量。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奖励和严重的惩罚,最好先在学生集体中进行充分酝酿讨论,有了群众基础才进行。

(3)要恰如其分并有教育意义。运用惩罚更要慎重。学校中的惩罚是通过给学生以处分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必须承担犯错误的责任和后果,从而对自己、对其他学生都有所警戒。在学校中,教育法规和职业道德都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师也不能以劳动或罚款作为惩罚手段。

德育工作重点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对班主任队伍,尤其是年轻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教会班主任科学、合法、合情、合理、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

2、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

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促进班级建设。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利用班校会时间上好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班会课,德育处将抽查各班班会情况。

3、继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通过主题班会、演讲、广播、板报宣传及各种小型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进取的精神及审美意识。

4、通过形式不同的家访,促进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

到底家庭教育中要不要惩罚?为此,我在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进行了一次专题讨论。许多委员认为,奖励与惩罚是一对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用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来巩固和发展孩子的优良行为或克服、改正不良行为。奖励是一种阳性强化,惩罚是一种阴性强化。适度的奖惩都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进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大部分委员都重视表扬和奖励的作用。扎西委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一个结论:罚不如奖效果好!比如,他曾经罚没有认真完成生字作业的同学重新抄写几遍,结果总是不理想。后来他不罚抄写,而是对写得好的那些同学说,你们写得这么好,老师想奖励你们再抄一遍!这样一说,不一样的效果马上从学生的脸上露出来:写得好的学生更有兴致,那些没受到表扬的同学也更加认真。

这样坚持下来,全班同学都养成认真写作业的习惯,不再把学习看成苦差事。扎西委员总结说,“罚”是消极的名词,“奖”是积极的名词,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来教育孩子们!还有一些委员建议,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如任芳委员认为:教育不是简单说教,孩子对行为的结果直观感知是成长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不能仅仅鼓励、正向激励,知道自己错误行为的不良后果,对孩子来说更有教育意义。奖惩并施、掌握好度,才能让教育有效果。

实践教育环节是我们现在教育中的薄弱部分,孩子们只想成功,不知道失败也是正常的结果,这是现在孩子抗败能力弱的原因之一。适度的惩罚就像良药苦口,泡在蜜罐子里的孩子经不住风雨,既不利于成才,也不利于成人。的确如此,我们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所以,不是要不要奖励和惩罚,而是如何把握好度。

关于惩罚,我个人主张有两条底线不能突破:一是罚钱,二是体罚。罚钱又叫“经济制裁”,有些学校规定上课讲话、迟到早退、打架骂人分别罚多少钱。罚钱其实不是罚学生,而是在罚父母。父母被罚了钱,孩子自然要挨打骂训斥,这是借父母的手打孩子。同时,罚钱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金钱万能”的阴影,感受到钱的威力无边,进而崇拜金钱。在家庭里,许多父母也在用罚钱奖钱的办法,同样应该谨慎。罚钱不行,那体罚行吗?当然更不行。

德育方法的奖励和惩罚

我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能体罚。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体罚是无能的表现。一般说来,体罚会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说而不服,管而不理,教育方法失灵;二是教师和父母情绪失控;三是坚信体罚能解决问题,消除危机。我为什么坚决反对体罚?

第一,体罚并不能使孩子真正心悦诚服,不能从根本上感化他的心灵。俄国教育家皮罗果夫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抽打,是为激发人的羞愧感而采用的一种过于粗暴的强制手段。而羞愧感是一种在温室里培育出来的娇嫩花朵。它一旦落入粗暴之手,就会立即枯萎。抽打会使人产生恐惧,这是无疑的,但是这种恐惧并不能起到感化作用,也是靠不住的,只能掩盖内心的邪恶。”

第二,体罚往往使人自暴自弃,滋长仇恨心理。明代教育家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注》中也有精彩的论述:“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大概意思是,(现在的人)只知道鞭挞束缚儿童,像对待囚犯一样。

第三,体罚往往容易使孩子模仿暴力、崇拜暴力。当他成年或者面对比自己更弱小的教育对象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挥拳相向。亲子之间只有心与心的交融,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皮肉之苦,无异饮鸩止渴。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