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寺、庙、伺、观、奄有什么区别吗?
你写错了
应该是
寺、庙、祠、观、庵
寺
《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
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
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
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祠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
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观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庵
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
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比丘尼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寺,这种现在都是指佛教建筑;庙,现在祭祀天地鬼神(名人成神的也算);祠,名人以及祖宗拜祭场所;观,现在指道教建筑;庵,现在主要是尼姑专用建筑名字。这些就是以上建筑的具体区别,但是在古代,这些建筑个别都稍有不同。
寺;在古时是作为官署的一种称呼,一般来说,西汉时期三公九卿中,九卿就是的办公地点就叫做寺。然后发展为一些官员的办公地点,例如咱们熟知的大理石,宗正寺等。而后皇帝礼遇从西方而来的天竺僧人,将他们安置在寺中。到了隋唐时期,寺逐渐变成僧众居住的场所,逐步变成了佛教建筑的专属称谓。
庙;古代时候作为祭祀祖宗的地方,像什么太庙家庙之类的。汉代以后便于神社相融合,变成了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当然庙同时也具有敕封、追谥文人武士的功能,例如咱们常能看到的孔庙以及关羽庙。但是最主要的功能,还是让大众平民祭祀鬼神。
祠;最初是为了纪念名人的场所,但是到后来祠堂也成为家族拜祭祖先的地方。而且在历史长河中,居然还出现过生祠,这一奇葩产物。随着宗族观念的日益发展,祠这一具有祭祀功能的建筑,便在民间逐渐受到重视。
观;最早的时候,是为了方便观看星象而设立的观星建筑,一般建在高处,自汉武帝后成为风潮。而且在汉朝时,曾有道士治好皇帝的顽疾,而被引入宫中的观内。自此之后,道教人士为了感念皇恩浩荡,所以将他们的道教建筑改称为观。
庵;原来只是指一种小草屋,文人附庸风雅称之为庵。之后发展成为像书斋之类的文雅地方,也被文人命名为庵。也是在汉代的时候,政府曾经出资建成一批安置佛徒尼僧的专用庵堂。而由于僧人已经有了庙这个建筑,到了后来庵也就特指女子信奉佛教,出家修行的专用场所。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