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第八识的见分是什么意思?

小肉包1年前 (2023-12-20)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种子明心见性

八识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末那识Manas及第八识也。末那为意,意为思量之义,无始已来无间断,了别第八识,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名意识。此识为识体意,故名意识。前之第六识以此意为所依,故名意识。因而为别二识,存梵名也。是为一切众生妄惑之根本。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也,译曰藏,以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故。是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之根本。恒了识种子五根器界之三境,故名为识。旧曰阿梨耶,译曰无没。无没为不失之义,与藏同意(贤首)。又虽在生死,亦不失没,故名无没(净影)。又性宗于楞伽经开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而为八识。又大乘义章三末列八识。前六识如常。第七为阿陀那识A^da%na,译曰无解。以体是无明痴闇故也。是当于唯识之第七识。第八为阿梨耶识。合楞伽经之真识与唯识之阿赖耶识而为一识之名也。

┌1眼识──眼根缘色尘┐

│2耳识──耳根缘声尘│

│3鼻识──鼻根缘香尘├识(了别为义)──────────────┐

│4舌识──舌根缘味尘│                     │

│5身识──身根缘触尘│                     │七

│6意识──意根缘法尘┘                     ├转

八 │       ┌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    │识

识─┤7第七末那识─┤常随四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意(思量│

│       └向内执取阿赖耶为我,向外认识境界为实法┘ 为义)┘

第八识的见分是什么意思?

│             ┌能藏 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    

│        ┌华译藏识┤所藏 受第七识所薰习───┐

│        │    └执藏 受第七识所执取   ├心(集起

└ 8第八识阿赖耶─┤无覆无记              │为义)──根

     └种子现行时,善恶分明,业报相续   ┘     本

                                识

补充:

阿赖耶识

为梵语 alaya 之音译。唯识宗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此即八识之一。又作阿黎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种子而不失不坏。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起万法的种子,故亦称种子识。在“三能变”中,此称为“初能变识”。

《大乘广五蕴论》称:“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摄藏我慢相故,又能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如论文所言,阿赖耶识摄藏一切种子,生起万法,故称之为宇宙人生本源。阿赖耶识义译为藏识。藏有三义,曰能藏、所藏、执藏。能藏者,此识贮藏万法种子,此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所藏者,种子起现行,受七转识熏习,受熏的新种子再藏入此识,此时新种子是能藏,此识是所藏;执藏者,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就第七识执持此识来说,称为执藏,亦称我爱执藏。阿赖耶识摄持万法种子,生起万法,此称之为“赖耶缘起”。事实上,所谓识者,祗是一种功能。此功能在潜伏状态时,不称识而称种子,当种子发生作用,生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此潜在功能发生作用的名称。种子生现行,生出阿赖耶识的识体,这在识变中称为“因能变”;因能变的同时,阿赖耶识生出前七识,同时各各识体上生起相见二分,这在识变中称为“果能变”。相分是宇宙万法的差别相状,见分是主观的认识作用。由主观的认识作用的见分,去认识客观的万法相状的相分,此时始有所谓宇宙人生。这种阿赖耶识中的万法种子、仗因托缘生起现象世界的作用,就是阿赖耶缘起。

通俗地说,阿赖耶识(第八识)犹如一个包罗一切“基因”的仓库,当然这里的“基因”都是精神性的而非物质实体。万事万物(包括“无明”与“觉悟”)的“基因”聚集在这里,这些“基因”不断地如种子一般发芽成长,也不断地被“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感知,并由“意”识(第六识)加以综合并做出反应,构成我们所感觉到的千变万化的世界,因而,大千世界是虚幻的,它们都是阿赖耶识幻化出来的,是没有实体的。

顺带说一下第七识“末那识”,它可以称之为“自我意识”,因为万物都没有实体,所以它把“阿赖耶识”这个庞杂的“种子仓库”当做自我,这个自我当然是虚幻的(阿赖耶识是唯一的,因此众人所执着的只是同一个“自我”),所以世人烦恼不断,唯有通过修习、参悟佛理,认识万事万物的真实面目(最根本的就是认识阿赖耶识),根除执着,才能超脱俗世,远离苦恼。

以上只是个人理解,假如用现代心理学来比较的话,阿赖耶识与“潜意识”非常相像,只不过阿赖耶识“潜”得更深、覆盖面更广。

1.开悟和明心见性有一定的差别.六祖在听到《金刚经》后,当下便开悟,这时的开悟,属于解悟,也就是知道了一切无所得,佛性平等无二,故而有和五祖的对话和无相偈。此时,五祖皆说未见性。直到五祖深夜讲《金刚经》,六祖才大彻大悟,才明心见性。

可见,宗门的开悟是以大彻大悟为标准的,也就是明心见性。通常所说的开悟,往往是教下所说的大开圆解,也就是顿悟法理而已,也就是八正道中所说的正见。

因此一个悟字,在教下和宗门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在于,一个是知,一个是证。一个是知心是佛,一个是证心是佛。教下是顿悟渐修,而宗门则是顿悟成佛。

达摩祖师讲过,夜见光明如昼,此是余习将尽,也就是无明习气将要破灭。

一旦心光显露,此为明心,余习净尽,佛性圆满显现,此为见性。故而祖师说,见性即是佛。

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的偈中描述了见性的的境界。即是:

一更端坐结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虚。旷劫由来不生灭。何须生灭灭无余。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动自真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不起忆想同真性。森罗万像并归空。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论邪正。若能不二其居怀。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遍满十方无不通。山河石壁无能障。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无无性即含融。非但诸佛能如此。有情之类并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量与虚空法界平。无去无来无起灭。非有非无非暗明。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唯有悟者应能识。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不起一念历三千。欲见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不用寻逐令疲极。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

明心见性不是知解,而是实证,如果谁能达到达摩祖师偈中所描述的境界,再说自己明心见性吧。否则,那不是明心见性,只是知解而已,是不当数的。

3.开悟和证悟又有什么区别?

开悟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术语)开智悟理也。法华经序品曰:‘照明佛法,开悟众生。’八十华严经四曰:‘开悟一切愚暗众生。’出曜经二曰:‘欲化彼人令得开悟。’付法藏传五曰:‘尔时马鸣,着白氎衣,入众伎中,自击钟鼓,调和琴瑟,音节哀雅,曲调成就,演宣诸法苦空无我。时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时开悟,厌恶五欲,出家为道。’

证悟

(术语)以正智于真理证知悟解也。胜鬘宝窟中本曰:‘摄受正法,证悟于理。’禅源都序上曰:‘识字看经元不证悟。’

简单的说:开悟是明白道理。证悟是证得某个品位。

2.开悟后是否不会退转?

明心之后,行者已经亲证觉知心虚妄不实,只要依止这个见地,发起道共戒,自然不犯重戒,并且能够渐次增上;因此明心的行者,在解脱道上的证量,同于声闻初果人的位不退。但这种位不退只是一个原则,并不是绝对不会退,甚至 世尊所亲自接引的弟子,还有八万人退失明心的见地。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说:『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所以明心的不退,必须有诸佛菩萨知识所护,而且不能碰到恶因缘。

明心的人如果能自行以经典加以印证,或者得到真善知识的印证,一般说来就不会再自我怀疑而退失掉。但有的人,他的悟缘未具,靠善知识大力逼拶,勉强得悟,这种人如果悟后对善知识退失信心,也会同时退失见道的见地。或者他前世有谤法的因缘,余殃未尽,也会使他在明心,甚至见性之后,接触到恶因缘,而丧失见道的功德受用。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又说:『佛子!有十不可悔戒,应受应持:一不杀人,乃至二十八天,诸佛菩萨;二不盗,乃至草叶;三不*,乃至非人;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五不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六不沽酒;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九不瞋,乃至非人;十不谤三宝。若破十戒,不可悔过,入波罗夷,十劫中一曰受罪八万四千,灭八万四千生,故不可破。是故佛子,失发心住,乃至二住、三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合称三贤位,除了很少数的例外,明心见性的行者都是属于三贤位〕、十地,一切皆失。』所以,明心见性的人若是毁破十重戒,也会退失见道位的功德。这种情形,多半是出现在悟缘未具却因为善知识明告密意或者机锋使得太白而悟的人身上。因为悟道的条件不具足,悟道的功德受用很有限,悟后又未能依止见道的见地作确实的观行,以致无法发起道共戒,徒有见道的知见,心态却与凡夫无异,犯重戒的机会与凡夫相差无几。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