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进士第和进士及第的区别?
不了解情况的人往往会以为?登进士第?和?进士及第?是同样的意思,事实上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流程有点复杂,而且每个朝代(时期)科考的情况也不是一致的,本文以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为例来加以说明。
明清时期,取得秀才身份的生员、贡生等人可以参加每三年一次在本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乡试,考中者就是大家平常说的举人。简单说就是乡试是明清时期考取举人身份的考试。
考中举人的学子有资格参加乡试后一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考中贡士者才有资格接受皇帝亲自考核,也就是殿试。一般来说有资格参加殿试的贡士最后都能成为进士,也就是说殿试其实主要只是皇帝给这些贡士们排档次和名次,一般是不淘汰人员的。
殿试的结果把贡士分为三等,也叫三甲,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个名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这三个等次的人员都可以叫登进士第,也就是考中进士的意思,但只有前三名进士才能被称为进士及第,所以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文末再跟大家说下:明清时期考取举人的那场考试叫乡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京城也有举行;考取进士的考试是会试和殿试,一般也是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一般情况下通过会试考取贡士身份的人在殿试中都能取得进士身份,殿试主要只是皇帝给贡士们排档次和名次。乡试和殿试通常是三年一考,不过遇到皇帝登基、太后寿辰等大喜事的时候也会额外开考,这就是通常说的恩科。
区别:
(1)“与,赐予也。一勺为与。”会意字,以一、勺示意,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又消失了。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也是多音字。
(2)“及”和“与”一样,也是口语里不大用的,可它跟“与”的意味不同。“及”也不能用“与”来代替,“及”常常跟“其”或“其他”连用。
(3)“以及”的作用相当于“和”,但又有区别。它和“及”一样,所连接的两边前一部分总是主要的。但“以及”的用法又比“及”广泛些,它不但能连接名词,也能连接动词、短语和句子。
(4)“和”“同”"暨"“与”除了作连词外,还可以作介词。一般说来,从两个方面来判定:一是前后两个部分可以对调,对调后基本意义不变的是连词;前后两个部分不能对调,对调后意义跟原来不同的是介词。二是如果是介词,它的前边可以插入别的成分;如果是连词,它的前边就不能插入别的成分。
(5)“暨”的意思跟“和”“及”差不多。但是,它用在更庄重、正式的场合。而且,它跟和,及并不通用。如:xxx先生暨夫人纪念文教基金会。
暨,本义是指太阳初升略现,也指人物姓氏。得姓始祖:彭祖。暨姓是彭祖的后裔。根据《姓考》及《姓氏考略》等古籍的考证,两部古籍是这样记载的,大彭的后裔被封于暨,子孙因此就“因地命氏”以暨为姓氏。
扩展资料:
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
参考资料:及_百科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