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孝子孔融最后被曹操杀的理由为何是“不孝”?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20)阅读数 9#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不孝孝廉

因为有很多人为了打击曹操故意这样编出来的理由。因为我们都知道孔融小时候的时候就会孔融让梨。这个典故很多人都是学习过的。孔融一直都是孝字当头的。如果曹操以孔融不孝的理由,然后杀了他,这肯定是给自己打脸的。

很多人都会觉得曹操是一个奸臣。所以从表面上来看曹操杀了孔融好像是不太对的。历史的事实是曹操杀孔融的理由并不是不孝。理由是孔融欲图不轨,诽谤朝廷,不遵超仪。孔融确实是一个大孝子,这是不可否认的。他这个人虽然很孝顺,但是呢说话的时候也是不留情面很傲娇的。孔融本人孝悌之道,满脑子都是这些。孔融当时是汉臣。曹操,袁绍当时在征战的时候孔融也是在中立面谁也不跟谁。

曹操当时收网天下的人才招贤纳士。当然希望孔融能够在自己的麾下了。但是孔融是看不起曹操的。进了曹操的营帐以后,差不多跟当时的徐庶一样什么话也不说。不过孔融说的话完全都是在讽刺曹操。首先从头到尾的把曹操招来的这些人,说他们都是不孝之徒。曹操稍微露出来的一点毛病,孔融就会大说特说。逐渐的孔融和曹操之间的矛盾就越来越多了。曹操本来指望着孔融的名气能够帮上他一些。

但是孔融到了曹操这里以后不但不帮他,反而总是落井下石的,讽刺的说他。后来逐渐的孔融越来越傲慢。完全的看不起曹操以及他周边的人。有事儿没事儿,在朝堂上总是会讽刺曹操,大庭广众之下辱骂曹操。所以说曹操让孔融死,这是早晚的事情。只不过骂名确实不是不孝。后人记恨曹操,故意这样说的。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

孔融的生平简介 曹操为何以不孝之名杀掉孔融?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的是孔融四岁时与诸位兄弟一起吃梨的故事。在拿梨的时候,其他兄弟都捡大的挑,唯独他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时,他说:?我年龄最小,所以应该拿小的?。这个故事一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流传了上千年,并将其作为儿童教育的典型范例。《三字经》则明确记录了?融四岁,能让梨?的说法。

但是,我们如果熟悉三国史就会发现,孔融最后死的很惨,并且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的,这是为什么呢?俗话不是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吗?孔融四岁时就已经懂得尊敬兄长的道理,我们也常说?孝悌?,能悌者自然能孝,那为何孔融会如此呢?我们还会疑问,孔融小时候如此聪明,被人们称为?神童?,为何长大后,却如此平庸,是不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呢?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三国,走进孔融。

图1 孔融让梨

这个孔融何许人也呢?他姓孔,是不是和孔子有某种联系呢?没错,孔融正是孔子的二十七代孙。他的家族也颇为显赫,其七世祖叫孔霸,是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孔融的父亲则叫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如此说来,真可谓?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孔融少年时便已才华早露,名士李膺赞他?高明必为伟器?。

孔融十三岁这年,父亲孔宙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悲痛过度,以致于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州里因而称赞他的孝行。父亲去世,他哭得死去活来,并没有丝毫的矫饰,可见他对父亲的孝顺。那么后来,他为何又会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处死呢?这是一大疑问。

图2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

在孔融十六岁时,名士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记恨,侯览密令州郡捉拿张俭。张俭因为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不巧这时孔褒不在家中。孔融时年十六岁,张俭以为孔融年轻,故未曾告诉他自己的处境。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后来事情泄露,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

而孔褒、孔融兄弟则被捕入狱。官府不知他们二人究竟是谁获罪。不料,孔融争着认罪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孔褒却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官吏没有办法,于是便去问他们的母亲,孔母说:?家事任长,妾当其辜。?就这样,孔氏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便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此事而闻名乡里。这时候孔融十六岁,年龄也算不小了,在生死危机的关头还想着替兄长承担罪责,可见他的孝悌不是假的,这又一次让我们产生疑惑,曹操为何会以?不孝?之名处死他?

图3 张俭狱中题字

我们再来看一则故事,根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文举为北海相,有遭父丧,哭泣墓侧、色无憔悴,文举杀之。?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当年孔融父亲死的时候,孔融哭得死去活来,以致于别人的搀扶才能行动。所以,孔融一直认为真孝之人,面对至亲的去世,一定会非常痛苦,以致于不能自已。而这个人在父亲的坟前,却丝毫没有憔悴的颜色,故而杀了他。

这恰巧说明孔融是一个大孝子,他之所以进入官场,也是因为?孝廉?而闻名乡里。这时,我们又困惑了,既然他是一个大孝子,天下皆知,曹操怎么会以?不孝?的罪名杀了他呢?

图4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这个问题我们搁置一边,先说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事情吧!

在我们的印象中孔融在小时候就是一个?神童?。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为何孔融长大后会如此平庸呢?其实这是我们的一种?偏见?,长大后的孔融并不平庸。我们看看时人的评价就知道了,陈登说他?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 祢衡更是称赞他?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我们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是因为他生在三国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们所推崇的都是些谋士、武将之类的人,如诸葛亮、关羽等人。而孔融呢?他是一个文学家,还是?建安七子?之一。曹丕评价他?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可见他并不平庸,那我们为什么觉得他平庸呢?

很简单,我们之所以记住曹操,绝对不是因为他是一个诗人,而是乱世枭雄。文学在盛世很受推崇,在乱世则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我们看曹操就知道了,我们首先看到是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最后才发现他还是一个诗人。这时候,我们会觉得锦上添花,对他的崇拜就会又多了几分。

孝子孔融最后被曹操杀的理由为何是“不孝”?

图5 曹操(155年-220年)

接下来,我们就揭秘,曹操为何会以?不孝?的罪名杀害孔融。原因在于一篇文章,他提了一个观点:?亲子无亲论?。讲了一个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看原文,根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我们单看这一段话,觉得孔融这是在为不孝找借口,简直就是?名教罪人?,实在是该杀。但如果我们熟悉汉末三国时代的社会风气的话,就不会这样说了。那么,当时是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呢?正如当时有一句童谣叫?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当时朝廷所提倡的?孝?已经成为了一种假名节了。

图6 举孝廉

这时候,我们就明白了,在东汉时期实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儒学变得越来越形式化,本来是以?孝廉?选官的,但?孝廉?变成了一种名声。而这种名声是可以被世家大族所操纵的,所以选了一批?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假名节之辈。这种虚伪的名节是对名节最大的破坏,而孔融则对这提出反抗,他要撕毁这层假面具。正是因为?尚真?的主张,所以要在根源上摧毁这一假名节的根据,于是在理论上便提出了?亲子无亲论?。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无疑是?惑世诬民?,不容于?礼法?(用来麻醉民众的假礼法),所以孔融就被杀害了。他虽然被以?不孝?的罪名杀害了,但他恰恰是真孝。

我们再看看稍后的嵇康等人就明白了,?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表面看起来是反对名教,而在鲁迅看来,他们正是把名教当宝贝,所以容不得半点虚伪。

 对于孔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小时候总被灌输谦让的美德,就是从“孔融让梨”的故事中总结出来的。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到了孔融这一代,朝代已经几经更迭到了东汉末年。四岁的孔融以“让梨”的高尚品德以及少年才气极负盛名,十三岁时,他更是因为父亲的去世悲痛过度,站都站不起来,时人皆称赞他的孝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大孝子,最终却死于不孝之罪,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件事还要从东汉末年的朝局说起。孔融十六岁时犯了窝藏朝廷重犯之罪,但是这“重犯”并不是真的罪大恶极,而是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名士张俭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无奈他遭到中常侍侯览的记恨,侯览就暗中派人捉拿张俭。张俭一路躲躲藏藏,最后来到了孔褒家里,他本来打算求孔褒收留自己,无奈孔褒不在家,他又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境遇告诉孔融。

 反倒是孔融察言观色,看出张俭风尘仆仆、行色匆忙,一副有难言之隐的样子,善良的他便主动提出了愿意当东道主收留张俭一段日子。

 后来,张俭是逃过一劫了,但是孔家兄弟却遭难了。因为“上面”认为是他俩放走了张俭,于是把兄弟俩都抓进了监狱。审问的时候,孔褒和孔融都争相把罪责揽到自己身上,孔融的母亲也说是自己没教好孩子,她也是有罪的。孔家在当地是有名望的人家,官员不敢轻易处决,于是请示上级,最后上面决定归罪于孔褒,留孔融一命。

 这件事过后,孔融的名声就更大了,还受到了司徒杨赐的征召,成为司徒掾属。孔融刚直不阿,在任期间查获了多起官员贪污案件,由于这些贪官大多数都是朝中位高权重的宦官亲族,所以孔融的大上司把孔融这批司徒掾属拉出来狠狠批评了一顿,但是孔融据理力争,半步也不肯退让,坚决要那些贪官受到应有的惩罚!

 在浑浊的朝堂中,像孔融这样不巴结人,不怕得罪人的堪称一朵奇葩了,但是他就是在这样混乱的形势中混出了名堂,不断升官,名气也越来越大。权臣董卓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总揽朝政大权,孔融站在朝堂大殿之上与董卓“文明的吵架”,而且占着一个理字,董卓争得脸红脖子粗,说不过孔融,最后只能以权压人,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把孔融派去最危险的北海国担任国相。后来孔融所在的北海国遭到黄巾军的攻击,危在旦夕,他还专门写信向时任平原国相的刘备求救,令刘备受宠若惊:“哟,孔北海竟知道天下还有个刘备呢!”

 对那时的刘备来说,孔融是中央朝廷下放到小诸侯国的人,比自己高了不知多少个等级,难怪会这样惊讶了!

 孔融的性格就是这样宁折不弯,当他意识到曹操和袁绍二人都不是什么忠臣以后,坚决不肯与他们同流合污,那些劝他投靠曹袁的人都被他杀了。曹操攻破邺城,将袁绍府里的女眷都掳走了,曹操的儿子曹丕还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知道这件事以后,专门写信讽刺曹操:“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孔融看不惯曹操这种随时会篡夺汉朝政权的人,所以一有机会就会让他们不痛快。曹操忌惮孔融在天下士人心中的分量,不敢轻易杀掉孔融,只能一忍再忍。后来,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捉拿孔融,孔融全家都受到连累而死。在众多的罪名中,有一条说的是孔融曾经说过“父子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恩情。父亲生孩子只不过是情欲的结果”,所以孔融是不孝之人。

 不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很难让人相信这句话真的出自孔融之口!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