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和阅历多的人 人生的见识和阅历到底有多重要
人生中有很多人,自认为自己懂得很多,喜欢用自己的视角,来评论别人。一旦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样,他就认为这个人完全没有知识。
所谓见识不仅仅是你懂得多少东西,也不是你经历过许多事情,更不是你取得了什么成绩。在很多人看来如果一个高位者说出来的话就是真理,一个年老者说说出来的话就是真理,一个阅历丰富的人说出的话就是真理。真的是这样吗?
我看未必,很多人评论别人,往往喜欢找存在感。明明没有道理的事情,或者毫无关系的事情,都可以扯到一起。他们不在于谁更有道理,也不管事情的前缘后果,只以最后的结果判定。这就是人性的狭隘,人性大多喜欢评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他们不在乎别人的反应,也不在乎,自己的言语,可能造成的结果!
还有一部分是只看到了问题的表明,就急着评论。这种人根本就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根本就考虑不到事情后来的走向。他们的评论往往跟着别人的描述来走,只要别人说出来的浅显的话,他们就开始分析,和描述后面的后果。
还有一种是他的知识结构,根本就不够,就开始大发文章,这种固体型的人物,以几十年前的经验,来用到现在。还认为别人错了。一种自我为中心思维的人,潜意识里面永远不会认为自己错了。
绝大多数自认为自己有见识的人,他们的观点没错。但他们很多人忘记了一点,他们的情绪。很多人的内心都是浮躁的,他们的内心往往不得安宁,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无时无刻不在被情绪所困扰。
所以他们看似说的话很有道理,但他们以及被情绪所左右了。他们已经站歪了,却还振振有词,觉得自己的见多识广。
真正的见识一定是情绪是客观公正的,自己的知识结构宽广,以及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事情的客观规律。如果你觉得你的观点是建立在情理道德和人情世故,以及客观规律上,这才算有见识。
人生的阅历,不是说你经历了多少事情,见过了多少人性的黑暗,和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而在于你乐观的看待事情,人生一切向前看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乐观的人,他们看待事情,总会从一些不好的事情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避免犯相同的错误。这种良性思维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不重要的事情,和一些垃圾信息,做事在想如何做好一件事情,如何改变自己和现在的处境。
所以自认为有阅历的人,如果他不懂总结经验和完善自己的弱点。他不是有阅历的人,他只是把自己悲惨的命运,过了一遍又一遍。这种毫无头绪和苍蝇乱撞的人生。就算再过一百年,也不算有阅历。
真正有见识和阅历的人,一定是一个乐观的人,善于学习,总结经验教训的人。他们可能知识的结构程度不是最顶尖的,但他们的学习程度和知识面之广,认识问题、察觉人心之深刻。这是很多人所不及的。
人性不要说专业和基本,只有你的内在达到一定的高度,控制局面之深刻,认识天地之觉醒,才能说具备完美接近完成 。
如果说你没有达到内在的这种境界,仅仅靠见过和经历过都不能算完美。
因为你上去了,有一天也会掉下来。
这一切都需要学习修炼!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认知迭代、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不断提升我们的认知位阶,找到自己提升的路径和跨越方式。认知位阶,就是我们的认知所处的水平和阶段,也是我们认知和理解事物的模式,而真正高水平的认知才是真正的“见识”。
一、凡事都没有答案
所谓“凡事都没有答案”,最常见的表现是遇事一问三不知,不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不知怎么办……这个位阶可以简单对应到“学前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对某个领域系统的知识基本处在空白时期,遇到事情最爱说的是不知道,最爱问的是为什么?但很多成年人也经常处在这个阶段,尤其是丧失学习动力、学习意愿的人群,遇到不熟悉的领域,不愿行动、不愿突破,遇事只有一句“不知道”,一瞬间卸下身上认知包袱,打着不感兴趣的旗子,默默撤下求知和向上的梯子……结果是自己一直待在舒适圈,原地踏步甚至不断退步。尽管求学时期自己一直保持着大量读书的习惯,但在几年前自己也有一段时间处在这个阶段,对很多新生的事务既缺乏了解也不愿意学习,以工作忙碌为借口,迟迟不愿迈出学习的第一步。幸运的是借助诸多契机,借机找到了认知升级的动力,也逐渐迈开学习和求知的步伐。
二、凡事都有标准答案
所谓“凡事都有标准答案”,最大的体现是,遇事总会笃定地给出判断,明确直白的给出结论,最爱的是给自己找个“真理”……这个位阶对应我们的人生阶段可以简单对应到“小学时期”到“大学时期”(每个人都有不同,也有人到大学甚至工作后还是这个习惯)。对某个事物,好不容易翻了两本书,看了几个帖子,终于有了一些认知和了解,甚至有了几个“大师”做依靠,敢于做大师的代言人,愿意给出标准答案。但遗憾的是,随着认知的进步会发现,这个阶段给出的答案并不标准,有时候甚至是错误的,最后往往要为初学乍到爱卖弄付出代价。其实,凡事愿意简单给出标准答案也是一种认知偷懒的体现,因为有时候给标准答案最简单,甚至比说一句不知道还要简单(把说不知道时为自己无知而脸红的过程都略过了)。对某个领域初学时期很容易进入这个阶段,尤其是刚接触某种认知工具的时候,极容易被工具上的“光芒”所折服,笃定不已,自信满满却最终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凡事都要具体分析
所谓“凡事都要具体分析”,是遇到问题不会轻言不知道,也不会简单根据知识或经验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对事情进行深入分析,全面细致的了解来龙去脉,借助综合且深入的认知,依托科学的工具,给出自己认为最为符合实际、最为合理的观点。能够步入这个时期,往往已经阅人无数、经历相对丰富,起码吃过很多亏、犯过很多错,也知道很多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喜欢用5W2H。明白同样的事情在不同时期、在不同地点、在不同人的视角中会千差万别,脑海中能够容忍针对同一事物完全不同甚至是直接冲突的解释。这个认知位阶心里清楚,尽管目标确定,但路径和结果却往往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在外人看来,有时也会误解为“不知道”(很多人问完问题,喜欢要一个确定的答案,他们往往认为你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就是给不知道找了个遮羞布嘛),但这个位阶的人自己心中往往会有不少煎熬,研究一个问题往往要付出诸多的精力和时间。
四、凡事都找本质规律
所谓“凡事都找本质规律”,是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从“元认知”,从“第一性原理”去分析和思考,很多大咖能够走入这个阶段。各个领域最为顶尖的人群都能达到这个位阶,无论是投资领域的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还是科学界的爱因斯坦,亦或是的宗教领域的圣人宗师。他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穿越纷繁复杂的表象,深入到问题和事物的本质核心,并且从不同的领域从最本质的规律,给出解释和观点, 举重若轻手一挥,一语惊醒梦中人 。而能够达到这个认知位阶的人往往具有丰富的经历阅历,具备非凡的智慧见识,多年如一勤奋修炼,甚至还要有些机缘际遇。而在这个阶段的认知才是真正的见识,前面的阶段所具备的只是技能、经验和知识,并不能称之为见识。
? 分析下来,我们的认知位阶大致有四类:“凡事都没有答案;凡事都有标准答案;凡事都要具体分析;凡事都找本质规律。”或许只有最后一类才是真正的见识!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