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涝小常识
1.面对城市内涝,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一、选址科学,论证城市选址的科学性,尤其是对低洼地区的土地使用,不能盲目为亲水而忽视排涝; 二、水系疏导,规划中充分尊重水系,重视现有水系的修复和沟通; 三、完善竖向,统筹道路、设计高程、排水等竖向设计要素,编制区域竖向规划; 四、排涝系统,不光是充足的机械动力,更重要的是完备的排涝应急管理和组织机制,做到与防洪一样的严防死守、各司其职; 五、日常维护,排涝不畅往往是日常维护不足导致生活垃圾、杂物堵塞排水通道,应加强日常维护和清理,保证排涝通道的畅通,尤其是雨季来临之前要重点排查。
2.地理有关洪涝灾害方面的知识
洪涝灾害的危害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雨涝主要由大雨、暴雨引起,所以常和洪水灾害有密切关系。
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洪水灾害指的是因暴雨急流或河湖泛滥所造成的灾害;雨涝是指因渍水、淹没造成的灾害。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洪水除危害农作物外, 还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一地区,所以进行灾情调查统计和分析研究时,大多难以准确界定区别,此时统称为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的分布 就全球范围来说,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多台风暴雨的地区。
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孟加拉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近海岸地区。此外,在一些国家的内陆大江大河流域,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的危害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涝是最常见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种。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部部门的破坏。
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近40次特大洪涝灾害,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在近几十年中,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死亡万人以上水灾每5—6年即出现一次,这种局面到现代尚无根本的改变。
洪涝灾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一系列其它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现。 我国的雨涝 1951—1990年。
我国平均每年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9次,平均受灾面积667万公顷,其中成灾面积470万公顷,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余万间。1991年全国有25个省、市、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400万公顷,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799亿元。
主要的雨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这个地区又被南岭、大别山—秦岭、阴山分割为4个多发区。我国西部少雨,仅四川是雨涝多发区。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资料,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雨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全国雨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
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洪涝灾害控制及预防措施2008年05月16日 星期五 09:44洪涝灾害控制及预防措施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洪涝灾害可导致生态环境、经济建设、财产损失,甚至传染病流行,严重威协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由于受强降雨影响,部分乡镇遭受洪涝灾害,为了做好受灾乡镇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达到灾后无大疫的目标。
特提出以下疾病预防控制措施,供受灾乡镇参考。 一、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 1、水源的选择与保护; 应在洪水上游或内涝地区污染较少的水域选择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并划出一定范围,严禁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
有条件的地区宜在取水点设码头,以便离岸边一定距离处取水。 2、退水后水源的选择; 无自来水的地区,尽可能利用井水为饮用水水源。
水井应有井台、井栏、井盖,井的周围30m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取水应有专用的取水桶。
有条件的地区可延伸现有的自来水供水管线。3、对饮用水进行净化消毒;煮沸是十分有效的灭菌方法。
在有条件时可采用过滤方法。但在洪涝灾害期间,最主要的饮用水消毒方法是采用消毒剂消毒。
4、加强供水设施消毒; 被洪水淹没过的水源或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检查细菌学指标合格后方能启用。经水淹的井必须进行清淤、冲洗与消毒。
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投加漂白粉浸泡12~24h后,抽出井水,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一吨水加漂白粉4克,如污染较重加漂白粉8克/吨)消毒,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二、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1、水灾地区需要重点预防以下食物中毒 (1)霉变粮食引起的霉菌毒素食物中毒:常由食用了霉变的大米引起。
(2)细菌性食物中毒:常由动物性食品、已死亡的畜禽肉和没有很好冷藏(如肉、蛋类食品)和存放时间长的熟食(如米饭、蔬菜)引起。 (3)化学性食物中毒:一般由误食有毒物质引起。
由于灾区环境的变化和临时居住地的条件所限,农药、亚硝酸盐及其他工业用化学物质易被误食。 (4)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误食猪甲状腺、肾上。
3.精选防灾减灾小知识(要长)
1、我国设立“防灾减灾日”的目的是什么?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目的是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2、常见的灾难性天气有哪些? 主要有台风、暴雨、雷电、寒冷、冰雹、地震和高温等。
3、如何应对台风的来临? 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指发生在热带或者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低压涡旋,常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应急措施:(1)在台风来临前,不要出门,以防被砸、被压、触电等不测;要搬移窗台上的花盘或者其他悬挂物品,及时加固室外容易被风吹动的物体;(2)不要去台风经过的地区旅游,更不要在台风影响期间到海里游泳或者驾穿出海;(3)在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的人员要停止作业,在危险地带工作的人员要及时撤离;(4)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的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住所。
4、如何应对暴雨? 暴雨,特别是大范围的大暴雨或者特大暴雨,往往会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城市内涝,使居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对城市交通也会带来重大影响。 应急措施:(1)预防居民住房发生内涝,可因地制宜,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或者堆砌土坎;(2)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3)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掉入地坑、沙井等;(4)驾车经过深积水区,应尽量绕行。
5、如何应对雷雨天气? 雷雨天气常常会产生强烈的放电现象,如果放电击中人员、建筑物或者各种设备,常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应急措施:(1)注意关闭门窗,室内人员应远离门窗、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2)关闭家用电器,拉开电源插头,防止雷电从电源线入侵;(3)在室外时,要及时躲避,不要在空旷的野外停留,如果无处躲避时,应尽量在低洼处躲避,或者立即下蹲,降低身体的高度;(4)远离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广告牌等;(5)立即停止室外游泳、划船等水上活动;(6)如果多人共处室外,相互之间不要靠紧,以防被雷电击中后电流互相传导;(7)雷雨天气在户外,不要使用手机;(8)对被雷电击中的人员,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法抢救。
6、如何应对洪灾? 洪水是指由于暴雨或者水库溃坝等引起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 应急措施:(1)突然遭受洪水袭击时,要沉重冷静,并以最快速度安全转移,安全转移要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幼病残人员,后其他人员,切不可有侥幸心理;(2)被洪水围困的,有通讯条件的,可利用通讯工具寻求救援,无通讯工具的想办法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同时可以寻找体积较大的漂浮物等,主动采取自救措施。
(3)当住宅遭受洪水围困时,应迅速安排家人向房顶转移,并想办法发出求救信号;(4)洪水过后往往伴随疫情发生,应注意做好防疫工作。 7、如何应对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由洪水引发的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泥石流来势凶猛,而且经常与山体崩塌相伴随,对农作物和道路桥梁、房屋等建筑物破坏性极大。
应急措施:(1)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者高地跑;(2)不要停留在低洼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3)不要躲避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下方。 8、如何应对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和水下滑坡、崩塌所激发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淹没的灾害。
应对措施: (1)海啸前通常会有一些反常现象,例如潮汐突然反常涨落,伴有大量水泡,浅滩上出现大量海生物等,察觉海啸征兆,迅速撤离海边,向内陆或者高处转移;(2)不幸落水,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尽量减少动作,尽量不游泳,节约和保持体能,尽量向其他落水者靠拢,以便比较容易被发现。 9、如何应对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地球表层的振动。
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一般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通常称为破坏性地震。
应对措施:(1)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震抗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
(2)地震发生时必须沉重冷静,震时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时,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绝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
4.什么叫内涝,内涝危害是什么
内涝包括城市内涝和农村内涝。
城市内涝是指强降 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 灾害的现象。农村促内涝内涝多是由于湖泊蓄水容积减 少,汛期湖面水位上升造成灾害以及围垦削减了湖泊的调蓄功能,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现象。
(1)城市内涝造成的灾害。 城市内涝危害众多,首先城市内涝会对交通安全造 成极大影响,众所周知,我们现行的道路排水体系最重 要的设计要点就是:快速排水,不积水。
可见内涝给城 市安全带来的隐患有多大。其次,城市内涝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包括房屋 地基因积水而造成的损坏、财产因进水而造成的损失、交通瘫痪对物流行业造成的影响、施工场地停工而造成 的损失等等。
再次,城市内涝会对城市卫生造成很大的影响,会 导致合流致溢流污染,还会因长时间浸泡垃圾等产生恶 臭,对周边水体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然后,城市内涝会在短时间内给城市带来较大的排 水压力,当大量径流沿河道输送至下游时,会严重影响 下游城市的行洪,给下游城市带来严重的排水压力。
最后,城市内涝对周边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极其严 重的,城市本身处在一个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体系之中, 长期地淹水条件会对动植物生长造成很严重的影响。(2)城市内涝的原因。
城市内涝是由于城市中植被稀疏,水塘较少,无法贮存雨水,导致出现“汇水”的现象形成积水。 而 且热岛效应的出现,导致暴雨出现的几率增加,降水 集中。
城市内涝在中国比较普遍。从发生的区域来看,以 前主要发生在一些沿海地势比较低的地区,内陆城市也 经常发生。
过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小,可选择的区域比 较大,一般都选择地势比较高的地区建设,而现在城市 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可选择的余地少。 城市的某些特定地点的内涝发生率较高,例如立交 桥。
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内涝排水方面也出现许多新问 题。例如很多地方的立交桥下,降雨后会积水。
过街的 地下通道、铁路桥、公路桥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国内一些城市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 水标准比较低。
有的地方排水设施就不健全,不完善, 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 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 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也容易形成这段路面的积水。
(3)内涝对农业的影响。梅雨内涝对农业影响较大。
梅雨季节正是农作物生 长旺盛时期,也是春播作物及果树需水较多的季节,梅 雨带来较多的雨水对农业生产是大有益处的,但梅雨期的长短、人梅和出梅时间的早晚、梅雨量的多少对农业 生产也造成不利的影响。 如雨量过多、过于集中,易造 成内涝和水灾,雨量过少易造成干旱;入梅过早,影响 夏收,入梅过晚,影响夏种;出梅过早,伏旱提前;出 梅过迟,梅雨期过长,农作物长期处于低温寡照环境, 使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影响,生育期延迟,造成减产和影 响后茬作物栽种,果树的果实品质降低等。
在农业生产中, 作为基层农技工作者对梅雨季节的长短、人梅、出梅的 迟早、雨量的多少等因素造成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要有 足够的了解和分析,要充分利用其有利因素,克服不利 的一面,准确及时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夺取农业生产丰收。(4)城市内涝的预防。
要合理规划城市储水设施。 雨水调蓄设施可以由湿 地、人行道、草坪广场、花园、游戏广场等雨水可渗人 的设施组成。
增加绿地。城市绿地具有缓解积水的能力,是改善 城市积水的有效途径之一。
完善排水管网,提高排水等级标准。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
沟塘、河道、湖泊、湿地等是城市蓄洪、排水 的重要载体,不能随意填埋侵占。 加强城市蓄水设施建设,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
通过分散式的方法消化降水,有助于减轻排水管网压力, 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有效手段。比如用透水材料替代沥青 水泥,可提高地面渗透率;将城市绿地建成下凹式的, 可大量储蓄雨水。
城市的露天公园、运动场等,可作为 有效的临时蓄水场所。 此外,还可利用房顶种花种草、多建地下蓄水池, 鼓励洗车企业多建储水设施等滞留雨水,缓解城市内涝。
(5)农村内涝的预防。农村一般来说是不容易内涝的,因为农村首先周边 植被覆盖率高,径流系数小,而且农村本身硬化面积小, 产流时间长,不容易形成内涝。
如果要真是说防止内涝,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保证周边植被覆盖率,特别是周围有山体的时候, 必须让山体拥有一定的截流能力,也能延缓产流时间。对于土质透水性能差的地区应当修建排水渠,通过 渠道向外排水,保证低洼地带不积水。
经济允许地区可 修建管道排水,在水质保证的前提下也可以修建渗透沟, 渗透井等。 最重要的还是水土保持,充分利用自然场地,从源 头分散式的处理,下渗。
避免汇流峰值过大。
一般会造成洪涝灾害
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各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
特长梅雨
1954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
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却一直是阴云密布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寒气"袭人。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风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别的天气系统接连带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