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格格和公主有什么区别?
周朝开始一国之君的女儿多被尊称为“公主”,而“格格”是清朝满族人对女性的尊称。接下来我们根据历史时期对这两个称谓稍作了解。
周朝有一本儒家经典书籍,叫做《公羊传》,里面就记载着“公主”这一称谓的来源:
“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
说白了就是告诉天下臣子百姓,我作为一国之君,我的女儿也同样很尊贵。所以公主一词被历朝历代沿用,一直代指皇室的直系亲属,例如一国之君的女儿,一国之君的姐姐、妹妹。
能被称作“公主”的女性在古代是非常尊贵的,而且这些女子都和一国之君有着非常亲密的血缘关系。
“格格”一词便来得比较晚了,最早是明朝末期出现的,盛行于清朝。大家小时候应该都看过琼瑶奶奶最经典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吧,那可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啊。
“格格”一词最早是满族人对女子的尊称,就像广东人叫你“靓女”一样,出于礼貌并不是说你真的很漂亮。所以满族人名字都喜欢带个“格”,听起来也好听。
不过到了后来,就渐渐只能皇亲贵族的女儿被称作“格格”了,例如乾隆帝的“还珠格格”、“明珠格格”,还有亲王的女儿也可以称为“格格”。
这个时候的“格格”一般人就不能随便用了,顺治帝以后确定了“格格”成为了贵族女子的专属称谓。
古代阶级分明,才会出现以称谓来明确阶级高地的现象。放到现在,谁还不是个小公主呢?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近些年的清宫剧,也会增进一些了解。
皇帝的妹妹是公主。
在古代皇室皇帝的妹妹或者姐姐是长公主。因为他们是先皇的女儿。皇帝自己的孩子,男孩是皇子,女孩是公主。公主出嫁之后生的孩子是郡主。除非公主联姻嫁给另一个国家的皇帝,那么孩子就是公主或者皇子。
词语用法
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周称王姬,战国始称公主。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在中国,最早周朝是称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公主这名称则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
《史记·吕后本纪》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为公,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自己不主持婚礼,而叫同姓的诸侯主婚。
“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成为“公主”,也称“郡主”。《史记·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意思是公叔当了国相,娶魏国诸侯的女儿。《史记·六国所表三》“(秦)初以君主妻河。”这里的君主就是公主。妻河就是嫁给河伯为妻。古书上也常简称为主。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