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动机功能和组织功能的区别
1.组织功能
(1)情绪情感的组织功能是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比如说对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影响,当人们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意志过程的效果。
(2)情绪情感组织功能的大小和情绪情感的强度有关。一般来说,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人的认识活动和操作技能的效果;痛苦,恐惧这样的负性情绪则降低操作的效果,而且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3)情绪情感组织功能表现为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干扰和破坏的作用。例如,这次数学考试考得好,我很开心,改变了自己学不好数学的想法,认为自己是可以学好数学的,只要继续努力就行,这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的作用。相反,如果数学没考好,我很难过,就产生了自己学不好数学的想法,这样消极的情绪情感就具有干扰和破坏的作用。
(4)情绪情感组织功能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们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态度变得和善,行为比较开放,容易接纳外界事物。在消极情绪状态下,看问题容易悲观,懒于追求,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2.动机功能
(1)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任务。例如,我今天很开心,我学习的效率就比较高,平时做100道题,今天做200道题,在高效完成任务的前提下还多做100道题。
(2)情绪和情感的动机功能对于生理内驱力也具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例如,身体缺水使血液变浓,引起了有机体对水的生理需要,从而意识到缺水给身体带来危害,因此产生了紧迫感和心理上的恐惧时,情绪和情感就放大和增强了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从而驱动了我的取水行为,成为了我的行为、活动的动机。
(3)情绪和情感的动机功能还表现在对认识活动的驱动上,兴趣可以作为认识活动的动机,起着驱动人的认识和探究活动的作用。例如,我对物理比较感兴趣,我就会利用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研究物理学中的奥秘。
3.综上所述,情绪情感的组织功能强调情绪情感积极和消极产生的状态,涉及好坏两个方面,动机功能强调情绪情感唤醒后提升活动效率,推动着去做某事。比如说我之前买的房子升值了,我很开心,我认识到买房真的是很好的一种投资手段,改变了以前对于买房的看法,这就是情绪情感的组织功能。而我对买房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就想再去买一套房子,这就是情绪情感的动机功能。
以上是对情绪情感的组织功能和动机功能进行简单的阐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上,动机与需要的区别是什么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的基本含义是:能引起并维持人的活动,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目标,以满足个体的念头、愿望或理想等。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
一般说来,动机的作用(基本功能)有三类:1。始发作用。动机可引起和发动个体的活动;2。指向或选择作用。动机可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或选择活动的方向;3。强化作用。动机是维持、增加或制止、减弱某一活动的力量。心理学就是从“方向”和“强度”这两个角度理解动机问题。“方向”与一个人目标的选择有关,即人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强度”与一个人激活的程度有关,即为了达到某一目标,人正在付出多大努力。
影响动机的强度和方向的一般来说有两大类因素,即人的内部需要和外部条件。内部需要是指个体因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内部需要能产生愿望和推动行为的力量,引起人的活动。动机就是由需要构成的。外部需要指环境因素,即个体之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各种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因素。环境因素是产生动机的外部原因。行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有环境因素引起,但往往是内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主要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的人行为。
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需要处于静态时则不成为动机。当需要未转化为动机之前,人不可能有所活动;只有当需要转化为动机之后,人才能开始活动。
行为并非全部由需要引起一些并非属于需要的心理因素(如偶尔产生的某个念头,一时的情绪冲动等)也有可能成为行为的动因。例如,某运动员正埋头训练,突然联想到一位朋友的不幸遭遇,心理十分难过,于是也可能中断训练。这种干扰的念头与情绪也是一种动机,但不是需要,至少不是当前活动的需要。
动机与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动机是驱使人们去活动的内部原因,而目的则是人们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1. 动机和目的可能是完全一致的
2. 动机和目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因此目的也常常具有动机的功能)
3. 有时,目的相同,动机不同:也有时,动机相同,目的不同。
二者的区别有以下这么几点:
“需要”指向的是某种事物;“动机”指向的是目标。
需要指向的事物都比较具体,参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有对安全、生理、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但目标不一定是具体的事物,可能比较复杂。例如,目标可以是30岁以前实现财务自由,可以是高考考到清华北大,可以是睡到莫妮卡贝鲁奇等等。
“需要”是静态的状态;要产生行为,得有“动机”才行。
需要是一种静态的状态描述。
在心理学的教科书中,往往是这么定义的:需要具有“缺乏”的含义,产生于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换句话说,需要等于“我处在想要某个对象的状态中”。但这种状态不包含任何的行动,不会产生行动。
例如,我需要一万元。这是一种需要,但其实没有包含任何弄到一万元钱的动作。
如果要产生行为,必须转化为动机。
例如,因为我需要一万元钱,可以转化为一个目标——通过工作赚一万元钱,从而激发了“去工作”这个行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在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状态。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1918年最早应用于心理学,被认为是决定行为的内在动力。
动机具有三方面功能:
(1)激发功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功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目标。
(3)维持和调节功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并调节行为的强度和方向。
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依据动机的起源,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前者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后者与有机体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依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由有机体自身的内部动因(如激素、中枢神经的唤起状态、理想、愿望等)所致;后者则由有机体的外部诱因(如异性、食物、金钱、奖惩等)所致。
需要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我们主要从需要的起源、发展过程和需要所指向的对象进行划分。
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从需要发展的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马克思曾指出,可以把人们的需要区分为“社会创造的需要和自然的需要”。
自然性需要也称生物学需要,它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等需要。这些需要主要由机体内部某些生理不平衡状态所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意义。人和动物都有自然需要,但需要的具体内容不同,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手段也不一样。
人生活在社会中,人的自然需要不仅可以通过自然物体满足,而且可以通过社会产品得到满足。例如,人需要新鲜空气,人们不仅可以在大自然中获取,也可以通过使用空调设备或空气净化器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满足。
同时,人的自然需要还要受社会文化需要的调节。例如,人们的进食,不仅受机体的饥饿状态所支配,而且要受到各种社会风俗习惯、礼仪、不同社会场合的调节,在大庭广众、宾朋满座的情况下,人们即使饥肠辘辘,也不会狼吞虎咽地进食。
社会性需要是人们特有的需要,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各种经验积累所获得的一种特有的需要,是后天习得的、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它受到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以及经验的影响。因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特征、阶级特征、民族特征和个性特征。
例如,中国人男女之间的交往需要受着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带有民族色彩,不像西方那样开放。社会性需要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美的需要等都是人类生活中所必需的,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虽说不像生物需要那样,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死亡,但是,也会引起痛苦、沮丧和焦虑等情绪,甚至会引发疾病。
同时,这种需要比较内在,往往隐藏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易被别人所觉察。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主要指个体对衣、食、住、行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个体这种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且以占有这些产品来获得满足。如对工作和劳动条件的需要,对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对住房和交通条件的需要等。
精神需要主要指个体对一定的文化、艺术、科学知识、道德观念、政治信仰、宗教信仰、社会交往等活动的需求。例如,人们对事业理想的追求、知识的渴求、艺术的欣赏、爱的追求等表现为精神需要。
这种需要的满足也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艺术产品以及一定的社会文化活动,如看话剧、看电视、听音乐会、参加某种宗教仪式、社交活动、运动会等以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所以,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孤立地划分。
人们在追求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表现出某种精神需要,如向往整洁、雅静的住房,入时的衣着,音质优美的音响系统等。
精神需要的满足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产品,如满足阅读的需要不能没有报纸、杂志、书籍以及图书馆等物质条件,满足艺术欣赏的需要,不能没有乐器、表演者的服饰及表演场地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