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言”的词语,临别勉励的话叫什么言?
内心倾吐的话叫(真言 )
坦率表达的话叫(坦言 )
使人进步的话叫(良言 )
教育鞭策的话叫(格言 )
规劝告诫的话叫(谏言 )
合乎正道的话叫(倡言 )
劝人改错的话叫(诤言 )
诚恳劝告的话叫(忠言 )
象征吉祥的话叫(吉言)
宣告遵守的话叫(誓言 )
公开宣告的话叫(宣言 )
名人说过的话叫(名言 )
预示未来的话叫(预言 )
寄托规劝的话叫(寓言 )
委婉表达的话叫(婉言)
答应别人的话叫(诺言 )
临别勉励的话叫(赠言 )
临走写下的话叫(留言 )
生前留下的话叫(遗言 )
写在书前的话叫(序言 )
肮脏下流的话叫(污言 )
乱说一通的话叫(妖言 )
欺瞒编造的话叫(谎言 )
没有根据的话叫(流言 )
胡说八道的话叫(胡言 )
虚假伪装的话叫(佯言 )
不切实际的话叫(谰言)
挑拨离间的话叫(谗言 )
违背事实的话叫(谣言 )
随便嬉笑的话叫(戏言 )
狂妄自大的话叫(妄言 )
张扬夸大的话叫(扬言 )
讨人喜欢的话叫(甜言 )
诽谤攻击的话叫(恶言 )
怨恨不满的话叫(怨言 )
令人吃惊的话叫(危言 )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药大多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话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
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意谓一粥一饭,应当想到得来是不容易的;一丝一线,应常想到,这些东西生产出来是很艰难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