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习俗是什么?
中国春节习俗
祭 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返回
扫 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返回
春 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返回
年 画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
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返回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醅"、"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在这些酒中间,流传最久、最普遍的,还是屠苏酒。但是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
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尾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这种风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晚年虽然穷困潦倒,但精神却很乐观,他认为只要身体健康,虽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罚饮屠苏酒自然不必推辞。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这一习俗仍不衰。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返回
守 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返回
爆 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对当时除夕爆竹作了如下记载:"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而爆竹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不停。"《红楼梦》中也有描绘:"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从这也可以看到旧时新春燃放烟花的盛况。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 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返回
拜 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习俗都有哪些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六年级记事作文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记事作文 篇1我的妈妈很有“特色”,让我来跟你们说说吧。
特色一:千里眼
有一天,我正在写作业,突然想起我还有一本课外书没看,就拿起来看,“不要看书,认真写作业。”我一听,立刻晕倒,要知道,我和妈妈的房间可是隔了一个客厅的啊,你们说这不是千里眼是什么?
特点二:顺风耳
一次,我没事干,妈妈正在打扫卫生,我就打开电视来看,为了不被听到,我把声音调到3。“张泽宇,不要看电视,我说你看就看,还把声音调这么大,找打啊。”纳尼?怎么会这样?妈妈可是在3楼的阁楼上打扫,而我是在1楼啊!
特色三:灵敏鼻
眼睛来看,耳朵来听,那鼻子呢?当然是用来闻的啦。我很喜欢吃,一次,妈妈去上班,我一人在家,就拿了一包香葱味的牛角尖,吃完后,我洗了手和嘴,又把垃圾袋放到垃圾桶的最下面。妈妈回来后,说:“我好角闻到了牛角尖的味道,还是香葱味的。”我一听,晕倒,这是什么鼻子啊!
对了,我跟你们说说我妈的身高,如果觉得高就跺下脚。
是1590毫米。
瞬间,发生了6.3级大地震。
六年级记事作文 篇2每逢重大节日或者活动庆典,我们总是能从电视或各大媒体上看到庄严的升旗仪式;每逢周一,我们总是庄严肃穆地站鲜艳的五星红旗下面,看着它迎着朝阳冉冉升起;每逢我们看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耳畔回荡着雄浑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汹涌澎湃的爱国热情便在心中荡漾……
我做难忘的一次升旗仪式,亦是我第一次参加的升旗仪式。那是在20xx年的冬天的北京。
朦朦胧胧的记忆中的那时候,天空还是灰暗的,迎着冷冽的风,来北京旅行的我与爷爷奶奶还是毫不犹豫地向天安门广场走去。
仪式还没开始,广场里已经聚集了许多人了。宛如人的海洋。
过了一会儿,雄浑激昂的音乐奏响,我循声望去,一堆身着军装,步伐一致的大哥哥向升旗台走来。爷爷看着他们挺拔的英姿(好吧,我承认我脑残了。),不禁感慨道:“别看他们这么神气,其实可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哟。”我不明所以地望向爷爷,他弯下腰来对我说:“他们啊,为了练出标准的军姿,每个人都是甘愿受苦的呢——脖子向前倾的睡觉不准用枕头,腿不直的要绑着,腰不直的要在背后插根棍子……(感谢练习册!!)”爷爷还在滔滔不绝的讲着他的军旅故事,我已无心再听,在旁边暗自发笑。现在回想起来,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艰苦啊!
随着太阳渐渐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也徐徐上升。汹涌澎湃的爱国情怀再次涌上我的心头。是不是,每一面迎着朝阳升起的国旗,背后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呢。
六年级记事作文 篇3过年了!过年了!我天天盼着过年。新年老人带着欢乐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个个都笑开了颜。
过年了,大家都拿出准备好的烟花,冲到窗前,迫不及待地点燃了引线。啊。多美呀!天上都拿出了一朵朵光彩杜牧的鲜花,天空被染得格外耀眼。大街小巷早已成了儿童的世界。
过年了,我早早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带上大包小包,高高兴兴地串门,并送上一句吉祥的话:祝您新年快乐呀!祝福顿时温暖了你我他。
过年了,我的.口袋里装满压岁钱,走在大街上,看看这,有看看那,不知道该怎么花。哦,我突然想到了,应该买一些好书。对,还应该向希望工程捐款,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去帮助穷苦的人,愿那些小朋友,也能背上新书包,开开心心地去上学。
过年了,我有长了一岁。小树长一岁,增加一圈年轮,多了一些新叶;小鸟长一岁,增添一层羽毛,会唱动听的歌曲;我们长一岁,增加了身高和体重,有增长了许多知识,也应该更懂事了。
啊,新年老人,谢谢你带来这一份欢乐。在这新年的一年了,我以低昂会取得而昂你欣喜的成绩。相信我吧!
六年级记事作文 篇4今天,我们班上来了几个魔术师,他们是来为我们表演魔术的,同学们都很激动。上课铃声响了,大家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静待表演开始。
魔术师先拿出几块板子拼出一个“T”形,然后叫了三个同学上去试试,结果,这三个同学怎么拼都拼不好,最后以失败告终。
接着,魔术师请王清轩同学上去。他们把纸塞到嘴里,然后一点一点地扯出来,看谁先扯完。魔术师扯到一半时,突然嘴里的卫生纸变成了本子上的纸,接着,更为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魔术师从嘴巴里源源不断地扯出了彩色的纸带,这些纸带瞬间飘满整个教室,漂亮极了。此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惊叫声不断。
魔术师要教我们魔术了!他先给我们看了个外国短片,我屏住呼吸,认真地看着。接下来他把橡皮筋的一端套在两个指头上,另一端握在手心里,用嘴一吹,橡皮筋就跑到了别的指头上了。突然,教室里掌声雷动。有的说:“好神呀,比神仙还神。”有的说:“小儿科,我都会。”还有的说:“好,好,不知怎么揭穿?”“我看过,他是这样的……”
魔术师看到有些人不会,便道出“谜底”。他拿起橡皮筋对着我们说:“看,我们把橡皮筋套在两个手指头上,把中心留空。握起时,把4个指头伸进去,吹一下拿出,橡皮筋就滑了过去,成了这样。”“哦,原来是这样!”同学们大声说。
六年级记事作文 篇5这周,每天下午我都会来到古色古香的温州非遗馆去参加“非遗学堂”夏令营,去体验温州的文化。夏令营开设剪纸、米塑、瓯窑、脸谱彩绘、玉米皮编制等课程,由我市非遗传承人手把手传授技艺。比起传统培训课,这“非遗学堂”的手工课则妙趣横生多了,每堂课都有二十几名同学参加,大家都认真听老师讲解,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很有气氛。
这里有立体剪纸,这个夏天,让掌心开出朵鲜艳的花;这里有玉米皮编制,洁净的玉米皮,在手心合拢、交叉、折叠,编织,个玉米皮娃娃就呈现了,它像不像童年的你,这是不是生命的美妙之处;这里有米塑,捏捏搓搓,条栩栩如生的小青龙安静地出现了,对橙色的犄角,双圆圆的小眼睛,红色的小鼻子,还 有对白白的小牙呢,它像个可爱的吉祥物。
但我最有兴趣的是脸谱彩绘和瓯窑技艺。脸谱课上,老师耐心地讲解彩绘的要领:“画脸谱时要从左到右,左右对称,先定点,用铅笔点点勾勒出脸谱轮廓,勾勒对称后再上色,哪种颜色占的面积多先画哪种颜色,画好点颜色,清洗笔再画另种颜色......”你瞧,经过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纷纷动手操作,不会儿,素白的胚胎上,五彩的画笔时浓或淡,细细勾勒出传统人物的脸谱,有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黄脸的典韦、金脸的孙悟空个个眼睛炯炯有神,气势威风凛凛。老师说脸谱彩绘不定按照画,可以自己想象,看谁更有创意?我画了个黄脸的,半按,半自己想象,笔画慢慢画出来的,虽然画得不是很好,但很有成就感,妈妈也称赞我做得不错,她不由地拿出手机对准我的作品拍照,说要发到微信上给大家瞧瞧。
我最喜欢做瓯窑,每人分发到块陶泥,这陶泥还 是温州本地特有的陶泥呢。大家要好好利用这块陶泥做出称心如意的陶器,也是不容易的事哦。老师告诉我们先用点清水,将手上的泥块捏开,揉软,揉到个手指头能轻轻地按进去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是后期更容易塑形,不易断裂。可是这泥太硬了,就不听我的话,我怎么揉,怎么砸,加了水,花了不少时间还 是有些硬,可能我的力气太小了。妈妈帮助我揉了会儿,有点软度,再给我讲讲揉的技巧,就让我继续揉。我耐心地揉了又揉,终于达到老师的要求。接着排队来到老师的转盘前,准备塑形了。老师让我将陶泥砸在转盘中央,再手掌往下按,转盘开始快速转动,老师握住我的手,将大拇指往下按,同时用另只手捏塑外形,只见眨眼间,堆软乎乎的泥竟像变魔术样出现个带花边的小花瓶!“哇——”真是太奇妙了!接着我用剩余的陶泥做了两片叶子和朵小花装饰在花瓶上,在花瓶上还 刻上了“YYT”的拼音缩写,就大功告成了。老师说,现在只要放在阴凉的地方风干就行了。
经过这周短暂的学习和体验,用双手深深地感受到了温州的传统文化,还 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非遗展馆,体会到了非遗的魅力。我希望这样的夏令营越办越多,甚至走进校园,让我们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吧!这也是我的梦想!
六年级记事作文 篇6“妈妈!”钰朵痛哭流涕地守在妈妈陵墓上。“姐姐,妈妈还会回来吗?妈妈是不是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现在只不过在睡觉呢?”弟弟钰绮天真地问。“妈妈……再也……不会……回来了。”姐姐无比悲伤地对弟弟说。弟弟哭了,但只是让眼泪慢慢流下来,没有哭闹。“你们怀恋那老女人干什么?她不值得你们这么做!”爸爸拽着这两个小家伙回家了。“不,不要,我要妈妈……”声音回荡着整片灵山……这时候弟弟才仅仅5岁、姐姐才7岁……就失去了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人……才这么小的他们将面临怎么样的痛呢?
那一次意外车祸中,樱安钰朵和樱安钰绮失去了母亲,他们发誓要找到那个残忍杀害母亲的幕后黑手……
那是弟弟钰绮的十一岁生日,爸爸答应他实现一个愿望。他高兴地说;“我要妈妈烧香!”爸爸的脸马上沉下去了,“不行!”“可是,我们已经……已经六年没有给妈妈烧香了!”“我说不行就不行!”“可是你答应我的,而且这还是你给我的唯一一个愿望。”“要去你们自己去,我可不管!”
“耶!太好了!”弟弟非常高兴。“可是寿星不能在生日那天给死去的人烧香,包括自己的亲人!”姐姐失落地说,弟弟也很失落“那……你代替我吧!”“好!”
姐姐上了灵山,烧了香往山下走,她被一位老婆婆拦住了。
老婆婆的脸有几分沧桑也有几分慈祥。
“孩子!你要去哪呀?”
“老婆婆,我刚给妈妈烧完香,准备回家!”
“孩子,看你的样子,我就知道你生活得很不快乐,对吧!”
“老婆婆,您怎么知道的?”
“我这里有一把幸福之匙,可是我不小心把它弄丢了,如果你找到它,这把幸福之匙就归你!”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失去了最爱的母亲。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爸爸天天喝酒,喝醉了就把熟睡的我们揪起来打。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大家的冷嘲热讽。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宁愿不要所谓的幸福……
她的头像波浪一样摇滚。“不,我不要!”
“孩子,一个人是离不开幸福的,一个人生活中没有了幸福与快乐,就比死还痛苦!孩子寻找属于你的幸福吧!”说完便消失了。
长大后,她和弟弟共建了一个公司,生活地非常幸福。但她明白了所谓的幸福不是被人给予而是靠自己努力去创造的。
这时候,钰朵想起了那位慈祥的老人,她跑上灵山,什么也没有,一切还是像往常一样,只有母亲的墓……
她为了感谢这位好心的老婆婆,用她的照片来打一种产品的广告,还贴上寻人启事,让大家帮忙找找这位老婆婆,可是谁也没有看见过,虽然她立了1百万的奖金,可还是无动于衷……
其实她怎么也没有想到那位慈祥的老婆婆就是她的妈妈……
她妈妈的灵魂一直在她的身边……
六年级记事作文 篇7人们都说洗象池的猴子像居士,清音阁的猴子像强盗,这次我们来到清音阁去体会一下被“强盗”“抢”的感觉,小学六年级记事作文。
我们从雷洞坪来到清音阁。第二天一早,大家便兴致勃勃地向猴区出发,我们怀着激动和害怕的心情走进了猴区里,刚走上铁索桥就看见一只绿眼睛、大身子、长着长毛的一只老青猴。哈哈!原来齐天大圣是这个样子,真丑呀!我心里暗暗发笑。它坐在桥上,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一旦有游人从它身边走过,它就呲牙咧嘴地围着游人转,只见它要不是用手抓住游人的衣服,要不就是把手伸进人们的包里抢东西,像极了电视里的土匪在拦路抢劫。这使许多游人又兴奋又心惊胆颤,胆小的人不由得失声尖叫起来,有的甚至被吓哭了。
爸爸也不例外,一不留神,放在外衣兜里的一大包糖果和巧克力就被洗白了。一只蓝眼睛、嘴下有两个邪袋”的小猴子跑到了游人处,看着游人吱吱地叫着,好像在对游人说:“你们倒是给我一些吃的呀!我都饿了!天呀!”有许多游人像听懂了它的话一样,把身上的东西喂给了它。
我们继续向前走,我惊奇地发现约有90%的游人高举着双手,对着猴子做着“投降”的姿式,慢慢地向前走着,原来这是告诉猴子们:我这里没有可以吃的东西,不要跑过来“抢”我。
为了和猴子们合影留念,就请那里的工作人员来为我们照相,工作人员做了一个手式,一只经过训练,用于和游人照相的小猴子,灵活地爬上一棵树,在一枝横着落的树枝上等着工作人员为它下命令,我站在横枝下,把拿着东西的手摊开,小猴子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十分配合地从树上挂下来,在我的手上拿吃的,另一个工作人员赶紧按下快门,把这宝贵的一瞬间记录下来了。
这次在猴区玩直是又高兴又害怕,总之十分快乐的。
六年级记事作文 篇8在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很多:当别人为你奋不顾身,当别人为你撑一把伞,当别人为你伸出援助之手。。。。。。
那是一个下雨天,最后一节体育课上完后,我气喘吁吁地回到教室。收拾好东西,我离开教室。可走到一楼,一堆人就挡住了我的路,还在议论纷纷:“这雨下得可真大!”“就是,怎么出去呀?”“我没带伞!”“我带了,咱们一起走吧!”“算了算了,我跑过去得了!”一群男生像野马似的跑出去,水花四溅。
“怎么办呢?”我心想。看看外面,明明上完体育课时还是晴空万里,现在却下起了瓢泼大雨。也有许多同学和我一样,只能在这里干站着。一看时间,都12点了,必须走了。我顶着雨向前冲去,鞋子也打湿了。因为路滑,我尽量踩一些干的地方。我继续跑着,突然听到一种很遥远的呼唤:“喂!龚奕兮,快到这儿来!”我一回头,是唐秋璟和于小珺!她们忙跑到我这里来:“你怎么不跟我们一起走?我们看见下雨了,回去拿个伞,转身你就没影了。。。。。。”唐秋璟语无伦次地说着,像在批评我不等她,却句句温暖着我。
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就会温暖一个人的心!
六年级记事作文 篇9如果有一个新生命的降临,那么这就意味着一个新理想的降临。中国从古至今就涌现出许多伟大人物,他们都靠着人生目标,心中的理想成就的他们伟大的事业。“理想是事业之母”,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就是古代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中国许多伟人就是靠着这样的信念所成功的,我也想成功,我也有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就是能考完北京大学外语系。这个理想全是靠是自己的努力才能成功的。
因为自己努力学习英语、了解英语、熟悉英语才能是想这个理想。我从小梦想着当一名服装潮流设计师,可是,在我慢慢成长的心灵里,这个梦想破灭了,他的重要性也随之而去了,因为,从小父母告诉我们要以学习为重,可是我以前就不这么认为,我认为难道我们除了学习就什么不能做了吗?不,现在我明白了,如果不学习就连设计师也做不成。所以我就慢慢爱上了英语,英语可以让我增强自信心,可以让我认为我是有优点的。
就在我有了理想的那一刻,我感到无比自豪,他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我时刻为着理想而奋斗着,我上课认真听讲,课余我认真背诵、了解课文内容、句型、词意。让我觉得这一天我不是虚渺度过。在课外补课时,我总可以了解笔记,认真做练习册,只有这样我才可以离梦想更进一步。
人有理想就是与没有理想的人是不一样的,有理想的人就是可能成功的,就想鲁迅先生说的:“人总有一种理想,一种希望。虽然高低不同,但必须有个意义。”如果理想是幻想,那就永远不会实现,因为那是虚幻,我们一定要有一个适合自己,可以为他奋斗的梦想,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吧!
六年级记事作文 篇10今天是五一节,我们一家人去了人民公园。
来到人民公园,看到的是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景象,但拥挤并没有影响游客的心情,游客们脸上露出了高兴的神色,个个精神抖擞,仿佛每个人都中了五百万。
进入园内,更是热闹,每个景点前都挤满了人,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我和哥哥好不容易挤到了“森林历险”前,买了票,我站在门前,这时爸爸妈妈和很苍白,姐姐也来了,我看到从里面出来的人脸色很苍白,有人甚至哭了起来,看到这个情景,我不敢进去了,但后边有爸爸、妈妈、姐姐三员大将,彻底断了我的后路,这时,又有人从里面出来了,我和哥哥一起坐在车上,哥哥说“不用害怕,不会有事的。”听了哥哥的这句话,我稍微乐观了一点,但还是害怕,汽车开动,周围阴森的音乐响了起来,使我毛骨悚然。心惊肉跳。周围黑乎乎的,只有音乐和车行驶的声音,我以为困难只有这一点,刚准备放松,“咦”,脖子怎么这么痒,我摸了一下,毛茸茸的,怪痒的。我笑出了声,哥哥听我笑了,也笑了起来,这时,好像有一只手再抓我的背,我的笑声更大了,进来时的恐惧没有了,只有高兴和开心。快出去时,忽然看见了一个骷髅,还没来得及害怕,就已经出去了。爸爸问我玩的怎么样,害怕不害怕。我说:“不害怕。”
在不知不觉中,黑暗慢慢的降临,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人民公园。这真是一个快乐的五一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共守岁末的最后一夜,并迎接新春的到来。几千年来,人们将心灵的祝福不断融入春节,使之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那么,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习俗和讲究呢?
民间流传农历新年习俗歌:“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初三穷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寻春去,初八八不归,初九九头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火明,十五祈完灯,采青走百病。”
大年初一
放爆竹。年初一早上,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即“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据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可见,放爆竹在古代是为了辟邪驱兽。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赵师侠在词《鹧鸪天·丁已除夕》里也写道,“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爆竹行》里则为我们详细描绘苏杭的一户人家在春节放爆竹的过程,表达诗人新年愉悦欢畅的心情,寄托诗人对居家平安的美好祝福: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迎喜神。上午日出后是迎喜神的时间,至于其降临方向和时辰,则由历书指定。人们往喜神降临方向出游。有的骑着牲口,有的步行,走到很远后放爆竹,焚香后返回。迎了喜神后,不管任何时候出门都吉利,不用再择良辰吉日。
拜年。春节期间,前往新朋好友家或者邻居那里祝贺新春,俗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非常盛行。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朝官往来,无论认识与否都要互拜,民众则各拜亲友。清朝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当然有些不用亲自去的,可用名帖投贺。据清朝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曰“名刺”;之后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曰“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则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占岁。古代人们通过岁星(即木星)的运行以推算制历。《吕氏春秋·勿躬》:“羲和 作占日,尚仪 作占月,后益作占岁。”之后,民间逐渐演变为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史记·天官书》:“夫自汉之为天数者,星则唐都,气则王朔,占岁则 魏鲜。”宋王安石《寄杨德逢》:“占岁以知子,将勤而后食。”
贴画鸡。古代人们于春节时,在门窗上画鸡用以驱鬼怪邪气。据晋朝《玄中记》载:当太是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树上时,度朔山上的天鸡就啼鸣了,于是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后来人们就用剪纸鸡象征着天鸡。
大年初二
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平常人家,均要举行祭财神活动,祈望今年财源广进。不过,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刘海(或者范蠡),赐福镇宅的武财神为钟馗,当然武财神也少不了关羽。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簿,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守护神,同时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姑爷日: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还必须带一些礼品、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且在娘家吃午饭。
大年初三
烧门神纸。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一般将门神像贴在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礼记·祭法》载:“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先秦起,不管天子还是庶民,都崇拜门神。而正月初三这天,则要将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表示年已过完,要营生了。
饿鬼日。据说这天还有忌探亲访友的习俗,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已经淡化了这个习俗。
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古代的人们,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即天庆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可以放假五日。之后,民间之间演化为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的小朝节。
大年初四
迎神接神。据说这一天是各路神仙由天界降临人间的日子,因此要“送神早,接神迟”。送神要早,而接神则在下午也行。准备好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焚香点烛烧金衣即可。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有称之“送穷节”。
送穷神。俗称“破五”,也有称之“送穷节”的。据说这天天亮前是众神灵归天之时。这时要送穷神,家家户户要从炕角或屋角扫些垃圾尘土倾倒于门外街口,并焚香纸,燃放鞭炮,送走秽气。穷神是姜子牙妻子封号,号“五穷媳妇”,即寿、康、富、德、善终五穷,她嫌贫势利,被姜子牙贬封“穷神”。
开市。古代大小店铺从年初一关门到初五开市,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是财神生日,在这一天开市就可以招财进宝。
抢路头。在吴地,信奉路头财神。据说这天是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而人们又认为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尤其灵验,因此称之为“抢路头”。
过了这天,春节时所有禁忌开始解除,之后人们开始忙于生计,过年的气氛开始散去,即“五日年下”。
大年初六
挹肥: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而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所以称为“挹肥”。《岁时广记·人日》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实际上就是农民开始下田,准备春耕之意。
此外,这一天还是店铺大开张的日子,要放鞭炮,象征今年生意会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大年初七
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摊煎饼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如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中国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里面的芹菜和葱暗喻聪明,蒜暗喻精于算计,芥菜暗喻令人长寿等。
吃素面线:在中国台湾,这一天要吃素面线,长长的面线就是代表富贵长寿,因此吃面线也含自己庆祝生日之意。
补天穿:传说人日多阴,犹如天穿了洞,要帮它补一补,以免大雨成灾。于是以年糕祭神,即补天。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