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主旨 中心 立意的区别
主题:1.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
2.泛指谈话,文件等的主要内容 如:主题词,年终分配成了人们议论的主题
主旨: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
中心:1.距四周的距离相等的位置,如:在草地的中心有个八角亭子
2.事物的主要部分 如:中心思想,中心问题,中心工作
3.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如:
文化中心
4.设备技术力量等比较完备的机构和单位,如:维修中心
立意:1.打定主意,如:他立意要出外闯一闯
2.命意,如:立意新颖
材料作文中,立意新颖和偏题有什么不同
作文立意技巧及方法
作文立意技巧及方法,老师要求写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作文最难的无非就是立意,把作文立好意才能流畅的写完作文,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作文立意技巧及方法的相关内容。
作文立意技巧及方法1
一、话题作文立意的原则
1、把握立意的大方向
应该说不加任何限制的,完全开放的“话题”是不多见的,所以审题就是要发现这些限制,把那些不符合要求的“立意”排斥在外。
但仅做到这点还不够,目前所流行的话题作文,即使排除了不符合要求的立意,立意的范围仍是相当宽泛的,而且同一个立意,其侧重点也有可能不同,在这些众多的立意当中,要选出合适的“立意”也并非易事。
元人陈绎曾在《文说》中引用戴师初的话,说:“凡作文立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
所以,同样是正确的立意,其中还有“高下”之分,从众多“正确”的立意当中筛选出最佳,最适合自己的“立意”,这是我们审题所面临的又一重要任务。
但无论如何,不能忽略了最基本的一点,即先要保证“立意”的大方向的正确,这是我们所有审题、立意的大前提。
2、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立意中,光有正确的方向还不行,还需要把立意上升到一个高度。
即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材料背后的本质,只有把“立意”上升到“本质”的高度,在组织材料行文时,才能作到“心中有数”,“有所用,有所不用”。
例如:有一则以“水”为话题的作文。在对水进行立意时,根据我们平时的经验,我们能想象到“水”的许多特性。
比方说“水只有在堤岸的约束下,才能造福于民”,“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水碰到坚硬的东西就避开”等。
这些现象,无疑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从立意上来说,从这些方面立意未尝不可,也就是说,从这些方面立意,大方向都是正确的。
但正确并不等于“优秀”,正确的立意并不等于“优秀”的立意,因为这些仅是停留在现象的层面。
要想立出不平凡的好的“立意”,使文章一鸣惊人,我们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往“深”的想,即要透过现象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
“水只有在堤岸的约束下,才能造福于民”这表明,“只有不放任自流的`水,才能作出一定的贡献”,“水总是往低处流”这表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事物的本质而来”。
“水碰到坚硬的东西就会避开”,这又似乎在告诫我们,“成功,需要正确的策略”或者“知难而退非好汉”等等。
只有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才能真正立出高一个层次的好“意”。
3、兼顾思想性、时代性和现实性
这似乎是一个“虚”的要求。实际也不然,“文章合为时而著”,我们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要与别人交流,或者让人看的”。
就从这一点看,提出上面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没有一定的思想性,那你的文章只能是语言辞藻的堆积,没有一定的现实性,则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而没有了时代性,就没有了愿意去看的“那双眼睛”。
所以,思想性、现实性、时代性同样是我们“立意”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谈了“立意”应注意的几个原则问题,也可以认为这是从“审题”到“立意”的一个前奏,具体到立意中,立意常用的思路方法有:
二、话题作文立意的操作方法
1、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
化大为小或化小为大,这是立意时,应首先想到的思路。由于话题作文的宽泛性,实际意味着,信息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字数内,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就必须对原话题进行限制。
化大为小,这是面对话题作文时,我们最应首选的方法。只有化大为小,才能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进行文题突破,达到写作的要求。
化小为大与化大为小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面对一些有“寓意”的话题,我们不仅可以化大为小,同样可以化小为大。
从大处着手,可显示出作者高瞻远瞩的气魄,如能驾驭得当,同样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一篇以“风”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学生不仅可想到自然界的各种风,像春风、西北风、清风、狂风等(化大为小),还可进一步联想到社会上的各种风。
像跟风、不正之风、请客送礼风、等(化小为大),无论是化小为大,还是化大为小,都必须严格限制在立意允许的范围内,超出了文题的限制,那就只能是偏题、离题了。
2、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
有一些话题的立意不存在“大”与“小”的问题,那我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即“虚”与“实”的角度去化解问题。
例如谈到“情爱”,这个话题时,我们就必须化“虚”为“实”,不仅要把他实实在在的聚集在一个人的身上,还要实实在在的通过事例来证明,这样“情爱”这个问题的内涵,才能够得以凸现。
同样,有时候又需要我们有化“实”为“虚”的能力。例如:在以“桥”为话题的文题中,我们既可直写桥的历史、某种桥的结构、桥的价值、桥的类型等,甚至与桥有关的故事、寓言等(以上为实写),也可以转变角度,写人与人之间的“心桥”,这个“心桥”便是从“虚”字考虑的。
无论是化大为小、化小为大,还是化虚为实、化实为虚,都是为我们具体立意服务的,只要能够得到我们需要的最“优”的立意,便是最好的选择。
对立意的要求
(一)要正确、鲜明
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所谓正确,是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要集中、单纯
主题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必须单纯明确。
(三)要深刻、新颖
所谓深刻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而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四)要积极向上
所谓积极向上使之不能有任何不健康的因素存在、符合文章主题,顺着文章中心。
作文立意技巧及方法2一、抓住“正确”不放松
文章立意首先要考虑“正确”。所谓正确是指文章的主题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的政治原则,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不片面、不偏激、不灰色、没有低级情趣等等。所以,在考场写作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客观公正的分析事物,反映事物。决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映偏激的思想。从考场实际情况看,完全不正确的立意是很少的,大多数的立意不正确都是体现在“片面、偏激、消极”等方面。
二、纵向开掘求“深刻”
深刻是对文章“立意”的又一重要要求。一篇文章光是做到立意正确是远远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得分的高低与立意的高低是紧密相连的。就考场作文而言,绝大多数考生都能做到立意正确,但是能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达到深刻这一目标的就很少了。所以要想获取高分,就必须在立意的深刻性上下功夫。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避免第一构思。为什么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实质,由单向到多向。所以,面对考题,你的第一意识往往是浅层的`感性认识,只是对文题的简单认识,而非对事物的内涵产生的理性认识。这种浅层的认识无法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所以,面对考题,你必须从第一构思入手,纵深思考,深入挖掘,多问几个“为什么”。下面我们围绕一个考题,具体谈一谈怎样让立意深刻。2003年河南省中考作文是以“友善”为话题。围绕友善写作,有许多同学仅仅停留在了友善的表面,写友善的作用,写友善的好处,这些都是浅层的思路,缺乏深刻性。在歌颂友善的同时我们不妨想一想:友善无处不在吗?世界真的就是一个只有友善的世界吗?有没有令人深思的反倒?这样多问几个问题,你的思路不会豁然开朗。一位考生一篇满分作文《美丽的世界》,文章没有一味地赞美友善,而是从一些社会现象出发引导人们去反思没有友善的社会是多么令人寒心。启示录深思,韵味十足,非常深刻。
三、人无我有求“新颖”
在每年的中考中,总有为数不少的考生步别人的后尘,嚼别人的剩馍,立意虽然正确,可是一写就是陈词滥调,结果篇篇文章面目相似,好似一个馍子制造出来的。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还有许多考生的思考方式有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只会单向思维,不会多向思维,只知正向思维,不会多向思维,只知眼前“山穷水尽疑无路”,却不知走过去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作文怎能获得高分?殊不知,大千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正是因为有了“不同”,这个世界才显得多姿多彩。所以,当你面对文题的时候,你要问一问自己,我立意独特吗?我的立意别人有吗?我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再想一想呢?其实,有的时候问题就这么简单,只是这么一想,一反思,你就可能从平庸走向新颖。2003年广东省作文以《__的我》为题目,一篇满分作文命名为《克隆的我》,文章围绕“克隆”这一新鲜话题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篇文章完全打破了常规的思路,走出了自己的新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另一篇满分作文则命名为《虚伪的我》,将笔触指向自己的缺点,大胆披露自己的“阴暗面”,视觉独特之极,很有新意。
四、学习几种立意的小技巧
1、多维立意
所谓多维立意是指审视思维客体时,从多角度、多侧面、多空间的思考,从而决定自己文章的主旨。万事万物,由于观察者所站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人们不应单一的、片面地看问题,要视野开阔,能从多角度立论。同一事物,同一材料,不同的角度所作出的判断、所得出的主题不尽相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不同的判断归结到一起,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一。
2、融旨于景
这是一种散文写作的立意方法。是指作者把表现的主旨融合在所写的景物中,借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情致。如2003年宜昌满分作文《为自己撑起一片天》,采用的就是融旨于景的方法。文章通过描写高山上的雪松、沙漠里的白杨与环境拼搏的情景,表达了自己笑对失败、笑迎人生挑战的积极生活态度。
3、融旨于物
融旨于物的立意方法适用于记叙文的写作,是指借助于某种事物来表现文章的主旨。这种立意方法常常通过对平凡事物的精雕细刻,以显示深远的寓意。借某事物寄情托志是“融旨于物”的主要特征。如2003年云南省中考作文题之一是要求以“__真好”为题写作。一个考生命名为《做一片云真好》,文章融旨于物,借“一片云”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情感。文中“一片云”的特性就是作者性情的体现。这种写法摆脱了常规写法的单调乏味,精巧而自然。又如2003年南通中考满分文《兴趣》借花抒情,文章围绕“桂花”这一物展开描写,表达自己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4、反用其意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类问题。是指借旧事物翻出新意,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感受,使读者耳目一新,收到好的艺术效果。如2003年荆州市题要求以“给__的一封信”为题写作。一考生命名为《给诸葛亮的一封信》,文章“旧瓶装新酒”,围绕“失街亭”这一事件,巧妙联系当今世上官僚主义严重、弄虚作假盛行等不良之风,借古讽今,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个性十分突出。
5、一字立骨
这种方法是指以一个和主题密切相关、成为勾连全文线索的关键字为立意之本,经纬全篇。使之成为文章的“眼目”。这种写法可使文章线索分明,主题集中。如2003年浙江省满分文《曲径通“乐”处》,通篇围绕一“乐”字做文章,论述了人生之路,一定要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遇到挫折、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奋勇直前,在拼搏中获得快乐。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如2004年哈尔滨市中考作文题的材料为:一位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美丽的雕塑,有人问他:"你是怎样雕出这座完美的雕塑的?"雕塑家回答:"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外面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美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整体上看是讲“雕塑”与“个人成长”之间的一个类比关系,关键词是“边边角角”,要注意联想到自己成长过程当中多余的可以去除的一些东西,可以是行为、习惯、语言、穿着等等。如果把重点放在如何“获得完美的自我”则没有抓住材料的中心,显然是跑题了。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编辑本段训练题目
选择下列一道题目,根据所给材料,自己确立中心,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0字左右。 1、有一只老虎,看见曾打败过自己的水牛被农人吆喝着耕地,便去问牛为什么怕农人,牛说因为人有“智慧”。老虎向农人要求看看他的“智慧”。农人说把“智慧”忘在家里了,可以去拿,但要先把老虎捆起来,免得他走后老虎把牛吃掉。老虎听从了。农人回村叫来村民,把老虎装进铁笼,对老虎说:“这就是‘智慧’”。 2、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有记者贺道:“看他长得多壮实,今后他一定会成为像你一样了不起的体育明星。”贝利听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绝不会有我这样的成就,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却是非常贫穷的。” 3、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威克教授做过一个实验,把几只蜜蜂放进一个平放的瓶中,瓶底向光;蜜蜂们向着光亮不断碰壁,最后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然后在瓶子里换上几只苍蝇,不到几分钟,所有的苍蝇都飞出去了。原因是它们多方尝试——向上、向下、向光、背光,一方不通,立即改变方向,虽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终总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