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寺和庙究竟有什么区别?

是丫丫呀1年前 (2023-12-20)阅读数 6#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寺庙佛教

寺庙这个词被人们广泛使用,也被理解为是关于佛教朝拜的一个地方。其实,寺和庙是有区别的。寺,最早是古代较高的权利机构的名称,比如?大理寺?等。后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为僧侣提供住宿的地方也被称为寺、寺院。庙,存在的时间要早于寺,从最初供世家宗亲祭拜的?祖庙?,到普通百姓对那些有恩于自己大功大德、教诲不倦的名人大家供奉的地方,如?关帝庙孔庙?等。从规模上来说,寺也是远远大于庙更加气势恢宏。从供奉来说,佛教的佛陀、菩萨均是供奉于寺院,而古人传说中的神仙鬼神则是供奉在庙里的,比如?龙王庙土地庙?等。

佛教传入中国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建立于华夏大地的寺院也是多如繁星,建立于河南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的第一个寺院,也是我国十大寺院之首,几经风雨现仍有古迹遗存。提起寺院庙堂总会给人庄严肃穆的印象。出于对宗教、上古传说的敬畏,人们对于寺庙更加不敢妄言评说。但我们的上古先人在对寺庙心存敬畏的同时,也会在诗词歌赋中假借寺庙的青灯古刹、远离红尘来诉说自己的一片衷肠。最为我们熟知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等。从这些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寺庙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喜爱似乎无关宗教教义或者神明传说,纯粹是享受于寺庙的古径通幽、不染陈尘的高雅意境。

相对于现代人烧香拜佛求取功名利益,寺庙那寸许之地已不清净 ,而我们的先人却可在一片寂寥的清苦中发现超世的心灵净土,或许古人更加具有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和心灵吧。

寺庙和寺庙有什么区别?寺庙和寺庙分别是什么意思?

在中国寺和庙是严格区分的。

先说“寺”。

“寺” 《说文》云“廷也”,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 从这里可以得知,“寺” 原意是官署,如汉代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寺也指中央机构,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汉代,九卿中有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

相传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 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再来说“庙”。

中国本土一直对供奉祖先、神鬼、圣人的专门建筑称“庙”。如太庙、家庙、土地庙、山神庙、孔庙、药王庙等。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世家或富豪宅邸内奉祀祖先处称为“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在一起,蜕变为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人死曰鬼”,庙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 。

如祭祀孔子者称文庙或先师庙;祭祀武人者称为武庙。 如山东曲阜的文庙、张家口的关帝武庙等,都很著名。另有基于民间信仰而祭祀神灵的庙,如称镇守神祠为城隍庙、富贵神祠为财神庙,天妃庙(后改称天后宫)、娘娘庙等亦属之。

总结一下:

一、寺和庙的用途不同:?

1、寺原来是官暑, 东汉以后,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而逐步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2、庙是供鬼神的,皇帝祭他的祖先叫太庙,普通老百姓的叫家庙,祭祀神灵,追谥文人武士也都可以称为“庙”。

寺和庙究竟有什么区别?

二、寺和庙的分类不同:

1、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2、庙从类型上看:按照祭祀对象分为自然类、祖先类、释道类和其他类祠庙。

其中自然类祠庙有天地神祠庙和山水神祠庙。祖先类祠庙有共同祖先类和和皇家宗庙释道类祠庙有佛教类祠庙等。

现在也可这么说:”寺是外来宗教的宣讲场所,庙是历代炎黄子孙纪念国殇、忠孝等人士的场所,寺里供的是佛,庙里供的是鬼、神,是人的偶像化.”

寺庙是一个我们经常提到的,认同度很高的名词,也是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的一点。大家都是来寻求更愉悦的画面的,一切都很神秘。那么庙和庙的具体区别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庙”和“庙”是怎么来的。“寺”,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有“庙”,但与佛教无关,是官员办公的地方。

后来,西域的僧人带着佛经和佛法来到中国。当时由“鸿胪寺”部门接待。后来,白马寺就建在鸿胪寺旁边。这时的“庙”是和佛教联系在一起的。

在古代,“庙”本来就是祭祖的地方,而且当时寺庙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皇帝的祠堂叫“祠堂”,官员的祠堂叫“家庙”。

后来到了汉代,寺庙开始和原来的圣灶混在一起。这些寺庙可以供奉鬼神,以及那些有杰出贡献和牺牲的人。

“庙”和“庙”的主要区别如下:

首先,崇拜的对象不同。在“寺庙”里,一般供奉着佛像和其他与佛教有关的人物,如观音菩萨和弥勒佛。在“寺庙”中,供奉着人们所敬仰的鬼神或已故文人勇士,如夫子庙、关帝庙、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等。

其次,两者的尺度不同。通常,“庙”的规模很大。最早的时候,“庙”是政府机构。庙里可以有寺庙,配套设施一般都是寺庙,比如我们熟悉的大雄宝殿。“庙”一般规模不大,可能只是供奉神灵的小庙。

还有,就是从业者的差异。“庙”里的修行者一般是和尚等。他们大多住在寺庙里,研究经文,宣扬佛教。“庙”只是一般的祭神,里面的人不会在这里修行。

另外,“庙”和“庙”虽然性质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庙”“庙”,善男信女都可以用来祭拜。

而且都站在世界的制高点,掌管人的命运和变数,庙里的佛超脱于世;庙里的神更被偶像化了。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庙”和“庙”的区别有所了解。“庙”和“庙”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两者在口头表达上合二为一。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