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证的肝胆脾胃证的辨别
肝胆脾胃在五行上分属阴木、阳木、阴土、阳土、木土两脏腑在生理方面维持着正常协调的关系,但在病理情况下这种协调关系变为不和、可能出现 一系列的病症,即肝郁脾壅、肝郁脾湿、肝郁脾虚、肝气犯胃、肝气乘脾、脾虚肝乘、脾湿肝郁、脾塑肝郁、肝脾两虚等九个证。
首先应明了的什么是肝郁?什么是肝气?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肝气郁结与一般肝气证恰恰相反,肝气证是作用太强、疏泄太过、故其性横逆;肝气郁结是作用不及、疏泄无能、故其性消沉。”任应秋在《向证点滴》中也指出:“有的是因为肝气虚而力不能舒,有的是因为肝气郁而力不得舒”。可见肝气,正常应具有疏泄功能,这正是秦伯未指出的“肝脏以气为用”的生理功能。这种正常水平的疏泄作用即五行中说的“木克土”。如因某种病理原因导致肝气过旺,疏泄太过、便形成了“肝乘脾(胃)”的病理状态,即上述“肝气犯胃”、“肝气乘脾”的病机。这是原发于肝而继发于脾胃的两个证。反之,由于脾虚或胃弱,也可导致肝气来乘,就叫做“脾(胃)虚肝乘”。两者都是“木克土“正常生理关系破坏,变成“木乘土”的病理状态。
如果在某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肝气疏泄不是太过,而是不及,就是肝气郁结。肝郁,则木不克土,会影响脾胃正常的升降纳运功能,导致饮食水谷输布障碍发生中焦壅满,就叫做肝郁脾壅;如果明显表现为脾在运化水湿功能方面的障碍,就叫做肝郁脾湿。如果表现为脾不能升其清阳之气,不能转输精微物质至五脏六腑,出现气血虚损,就叫做肝郁脾虚。这是原发于肝,继发于脾胃的三个症。相反,如果因脾胃壅滞在前,脾湿在前,脾气虚弱在前而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发生障碍的,就分别叫做脾壅肝郁,脾湿肝郁和脾虚肝郁了。
如果肝气虚,疏泄无力,再加上脾气虚、气血不足,便形成肝脾两虚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肝气有太过与不及两方面;肝脾(胃)两脏亦有原发与继发之别,因此在临床上,不能囫囵吞枣,将肝脾胆胃有关的九种证一般对待。一般来说,原发于肝继发于脾的肝气症,应以治肝为主,扶脾为辅,治肝气应以酸泻、甘缓为主。原发于脾、继发于肝的肝乘证,应以补脾为主、泻肝为次。原发于肝、继发于脾的肝郁证、应以治肝为主、治脾为辅。肝郁证应以辛散、柔养结合为法;原发于脾、继发于肝的肝郁证,则应以治脾为主,兼以疏肝。以上各证若辨析不清,用药无法,疗效是很难提高的。
所谓脾胃湿热 ,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饮食不当、过食肥胖,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肝胆湿热,指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的病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过食肥甘辛辣,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所致,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阻遏肝胆而成。
1、胁肋灼痛胀痛,或胁下有痞块按之疼痛,
2、目黄,小便黄,身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口苦,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或闭或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3、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舌苔黄腻,脉弦数等。
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4、从治疗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疗程来看, 脾胃湿热的疗程较长,愈后较少复发。肝胆湿热虽疗程较短,但屡有发作。因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故缠绵难愈。
2、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
3、保持一个好的心情。能够有效的提高胃口和身体的消化能力。所以脾胃调理,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
4、适当的 体育 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