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有怎样的表现?该怎么办呢?
脾胃湿热起病突然,恶心呕吐、吞酸频繁,腹痛频繁,急泻,引起不适,大便黄褐臭,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或滑。脾胃湿热。又称中焦湿热。多为湿邪致湿热,饮食不佳,暴饮暴食,肥甘脾胃所致。症状包括腹部胀满、疲倦、身体沉重、大便稀稀、口苦热、口渴、小便少而黄,甚至皮肤黄如橙,舌苔黄而腻,脉博数。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
中医认为正气不足是本病的内因,脾胃湿热证的形成有多种病因病机,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性因素。正气不足,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粮水,水湿,谷滞,湿滞久转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容易导致脾胃虚弱功能障碍,产生湿热。由于脾胃的生理特点,燥湿易侵脾胃。脾为湿土,为“湿区”,湿邪最易伤脾;胃燥土,易患燥。燥为阳热之邪,甚至燥为热。胃热脾湿合为湿热。
脾胃湿热证在门诊几乎天天可见,涉及消化系统、肿瘤、泌尿系统等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胆结石、胆囊息肉等。
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是上述疾病未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移动发展。其次,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如吃胖、甜腻、吃辣、抽烟喝酒等,导致脾胃损伤,聚湿生热。因此,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吃好,不抽烟,不喝酒等。脾胃湿热症状多,胃脘痛、嘈杂灼痛、口干舌燥、渴而不愿饮、饿而不愿食、小便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辨证要点。
中药认为,玉米具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健脾祛湿、调中开胃、益肺宁心、清湿热等功能。玉米中含有黄酮类物质,对黄斑视网膜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多吃玉米可以明目。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的生命活动全赖脾胃的正常运化。
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是因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浊流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遂著《脾胃论》,并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
所以脾虚多由内伤而来,内伤多源于饮食不节。一则饮食不规律,如饮食时间不规律或者不吃早饭等;二是暴饮暴食、吃饭狼吞虎咽或者刻意节食,减肥节食等;三是贪凉饮冷,或者过食肥甘厚腻等。
饮食伤脾,会出现脾虚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倦怠嗜卧,气短乏力,食后腹胀,大便溏泄等。治疗脾虚,当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剂,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
脾之性,喜燥而恶湿。脾虚运化失常,往往会内生痰湿。表现为大便溏泄而黏马桶,或气短痰多。治疗脾虚夹湿用参苓白术散,其组成是在四君子基础上加白扁豆,陈皮,山药,薏苡仁,莲子,砂仁等健脾化湿之药;而治疗脾虚痰湿之证,多用六君子丸,实在四君子基础上加陈皮和半夏化痰。
脾虚往往夹湿,而湿郁则会化热。但是虚为脾虚,而热多为胃热。此时脾虚为本,湿热为标,治疗需要标本兼治,方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方用干姜,甘草,大枣,人参补气补气健脾,而用黄连、黄芩清热燥湿。
综上所述,脾虚、脾虚湿盛、脾胃湿热是一个递进的关系,治疗用药也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但是补气健脾是最关键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