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闻见听见是什么修辞手法
仿佛看见仿佛听见不是什么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指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等,这里仿佛看见仿佛听见,貌似比喻,可不是比喻,仿佛看见就是不敢肯定,忽隐忽现的那种,仿佛听见也是不敢肯定,好像又看见听见了,又好像没有看见听见。隐隐约约的感觉。
闻的本义是“听到”,《说文》:“闻,知声也,从耳,门声。”字既然从耳取义,造字本义自然与耳朵有关。但是“听”和“闻”又不同。“听”是用耳朵去感触声音,“闻”是声音入耳,所以有“听而不闻”的说法。
仅从现有的文献材料分析,“闻”从专指“耳朵听到”演变为兼指“鼻子嗅到”,这种变化过程在语义学上可以称为“词义的转移”(但我认为可能是假借,说见下),楼上说是词义扩大,错!如果是扩大,那么后起义的概念外延就包含了本义,而“闻”的变化不是如此。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目前最合理的解释是:这两个概念有个共同点,一个是声音入耳,一个是气味入鼻,而气味入鼻古代没有专字,于是借“闻”字为之。五官感触外物,视而得之谓之见,听而得之谓之闻,嗅而得之没有专字,借“闻”字来表示是很自然的事。
“闻”字在先秦时期已经被用来表示嗅到,《韩非子
·
十过》有“闻酒臭而还”。我相信当时口语中表示嗅到的词与“闻”同音,但没有专字,所以借用“闻”字来表示。这种现象在汉字中很普遍,如“朋”、“来”、“其”、“而”等等。如此观之,“闻”表示“嗅到”有可能是假借义。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