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教参与教辅?
1、教辅是条被污染的河,教参也是条被污染的河。
大量教辅泛滥危害学生,已引起有识之士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比之下,教参左右和耽误教师、干预和妨碍教学的问题却还尚未受到普遍重视。
学生相信教辅与教师依赖教参,这是当今基础教育受到扭曲后的一对姊妹现象,是基于同样背景的一组孪生问题。正因为有了陷入教参桎枯的教师,才有了进入教辅题海的学生,因此,要治理教辅问题,必须也治理教参问题。只有把教师从教参的桎枯中解放出来,才能把学生从教辅的题海中解救出来。
2、教辅资料对教学的冲击大得令人吃惊
高尔基说过,“学习并不等于模仿某种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但是随便打开任何一个学生的书包,你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教学辅导资料,这几乎成了当代学生书包中特有的风景。不少学生一个学科甚至备有好几本资料,有的是教师指定的,有的是家长“好心”购买的,有的是同学推荐的,总之,只要听说有用就买,教辅资料大概成了学生除学费以外花钱最多的地方。
但我们必须看到,教辅资料对教学所产生的冲击是相当大的——
有的教辅资料将本该由学生思考获得的答案写得一清二楚,许多学生喜欢买来应付教师的提问。这样的资料惰化了学生的思维,让一部分学生渐渐变得不想思考、不愿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慢慢退化了、迟钝了;
有的教辅资料将教材一块块地肢解,美其名曰“详解”、“新解”。这样的辅导资料替代了学生对教材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长期使用,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以为读书就是这样一块块地“解开”,会使学生形成对教材模式化的解读。这样的资料只能压制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限制学生思维的方向,阻碍学生的思维活力;
有的教辅资料集中了许多难题,引得学生钻死胡同,无法走出来。这种为了突出自己的“特色”而不顾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盲目引导学生往难处钻、往深处挖的资料,非但没有任何价值,反而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有的教辅资料东拼西凑,变换花样,故意标新立异,制造卖点,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让学生重复练习、重复劳动,耗时多而收效少,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实际上成了一个不断“复制”的过程。这样的资料在进一步消解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贡献”不小,是学生对学习心生厌烦的重要原因;
还有的辅导资料,将本来只有通过学生长期积累才能获得的能力,用一种简单便捷的方式呈现出来,简化了学生历练的过程,这种简化的结果,必然带来学生实际能力的虚化。最为典型的就是大量作文辅导资料的出现,它们通过对一批所谓的中高考满分作文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写作的素材,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试图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将本来需要厚积薄发、需要大量阅读、需要倾注心血和情感的作文,当成了一个可以通过“零部件”快速组装的产品……
以上种种教辅资料,不是在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上“辅”,不是在提高学生的兴趣上“辅”,不是在帮助学生寻找学习方法上“辅”,不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辅”,不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辅”,不是在奠定学生的人文底子上“辅”,不是在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上“辅”,更不是在学生素质更大提高上“辅”;现在的“辅”是在“捉分”上“辅”,对付考试上“辅”。“导”也不是在思路上“导”,不是在形成习惯方面“导”,不是在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导”,更不是在学生多项思维方面“导”。这些急功近利的“资料”,让学生恶心,让有良知的教师头痛,让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专家“恐惧”,让有眼光的家长“心碎”。
依赖这些教辅资料,是以损害学生的长期利益为代价,以弱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代价,以固化学生的思维为代价,以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代价,而获得的仅仅是当前的一点点分数而已。这样的教辅资料占据了学生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磨灭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磨平了学生思维的棱角,已经成了学生厌学的头号杀手、制约学生发展的重要障碍。
客观地说,教师对教辅资料的感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不让学生做吧,怕学生吃眼前亏,也怕自己吃眼前亏;让学生做吧,看着学生整天埋在题海里,自己又于心不忍。
影响教师对教辅资料矛盾心理的因素很多,一个是学校的评价机制,现在的许多学校只认分数不认人,美其名曰“客观评价”、“公正评价”、“量化考评”等,这样的机制逼着教师不得不让学生做资料,毕竟,通过练习可以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分数;二是家长的影响,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分数上“高人一等”,鼓励或者逼迫孩子做资料,家长之间相互效仿,让资料大行其道;三是有的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信心不足,希望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还有相当部分教师希望通过资料减轻自己的负担,学生做了,后面又有答案,就省去了许多批阅的麻烦。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凡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智力上主动精神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如何消除教辅资料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寻找“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智力上主动精神的方法”,是我们今天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3、教参不应成为教师思想的束缚、教学的误导
教参,顾名思义,只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书,其最大作用无非就是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教材,所以这类书的编写应该是宜粗不宜细,只对教材各章节或课文作一些大致的点拨和说明,再相应地提出几条教学建议便可。然而,目前各种供教师使用的教参读物的编写都无一例外地朝着越来越细密详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教参就绝不再是帮助教师理解、处理教材的参考书了,而是直接的代替教师阅读研究教材并规定教学过程的现成教学方案了。这就使得作为教参本来尚有的一点积极作用荡然无存,在貌似方便教师、服务教学的背后,其实更多地起的是一种消极的负面影响。一是束缚教师,妨碍了教师对教材的独立阅读与积极思考。对教材分析地如此详尽的教参,有几个人还能再去做那种完全从头开始、一切结论都靠自己反复阅读教材原文并翻检大量原始资料才能得出的“笨功夫”呢?只是这样一来,教师们省事是省事了,但因为缺少了与教材文本直接对话的机会,缺乏对教材本身的透彻理解与深刻把握,所以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思路,教学中只能一切唯教参是从,在教参划定的圈子里运行。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使用这样的教参,久而久之,还会养成教师对教参的依赖心理,助长懒惰散漫的习气,从而磨灭他们本来尚有的严谨、刻苦和勤于读书、乐于思考的愿望与习惯,最终丧失作为一名教师最可贵的品质。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后果已经出现,那些在各学校并不少见的离开教参不会教书的教师,就是这类教参的牺牲品。二是误导教学,造成教学过程的繁琐化和程式化。本该积极服务教学,为教师教学提供帮助的教参,到头来却在起着这样的作用。这样的教参依然受到教师青睐,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太重,直接使用各种现成的教参,就可以使他们用较少的时间便可完成上课的准备。二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很少有人敢彻底放弃教参。
教师不是不需要教参,而是需要有个性的优质教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更是把教参当成了理解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的重要依据,过于依赖教参。但目前的教参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首要的是整个构想没有思想,只有技术层面的东西,缺少理念,没有思考的分量;第二是思路、手法雷同,缺乏个性;三是缺少课堂结构的指导;第四参加编写教参的中青年教师居多,部分教参对文本的理解有问题。优质的教参要有思想,要有编写者对文本的见解、对课堂的见解,要深度挖掘文本的多种层次的涵义;优质的教参应该是有个性色彩,有新意,而非千篇一律。如果参编者本身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解读缺乏个性感悟和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没有个性的教参必将带来没有个性的课堂,这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都不是件小事。优质的教参是科学的,要准确把握文本、把握学科特点和教育规律,要讲艺术性,注重课堂结构的设计,注重研究一个文本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的统一。优质的教参要注重课堂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不能让生成服从于预设,压抑学生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热情和智慧的火花。优质的教参要给教师留下一定的空间,具有开放性、发散性。总之,教参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是一种导向,有助于教学,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文本解读和课堂设计要努力向两头延伸,真正使教师学会利用教参又不过分依赖教参,从而实现课堂的多样化、个性化。控制教师对教参的使用,提倡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和教育理论理念著作的精读和研读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通过教师素质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得到较好解决。
4、泛滥的教辅是应试教育的典型表现
学习最重要的读懂教材,要把主要精力花在精读教材、研读教材上。学生要有好成绩,回归课本,抓住学习的基本环节才是正道。目前的教辅很少见到重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人文底蕴深厚的辅助学习读物,既不启发学生领悟相关的知识,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这种只为应考的学法,学生怎么可能不厌学呢?助长了教师的浮躁之风,极不利于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课改,不利于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学生不研究课本只是盲目做题,是舍本逐末。只会依赖教辅的教师没本事。老师要引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千万不要用教辅败了学生的胃口。没有教辅,不搞题海战术,照样也能考出好成绩。家长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在做题和学习之间划等号。课本是主食,回归课本,培养学科兴趣,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才能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
大同教师面试没有自带课本和教参解决方法:
1、首先阅读当地的特岗考试公告,查看自己所报学科使用的教材是什么。
2、联系亲朋好友有没有家里上学的孩子刚好有这个教材。
3、一般特岗考试面试用的教材都是当地学校使用的教材,尽管现在已经放暑假了,但是可以联系周围人帮忙借一下书。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