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召花木兰的可汗是谁?为什么可汗要大点兵?
《木兰辞》是北魏时期创作的民歌,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个女中豪杰,对于她的真实性我们无从可知,但诗中所传唱的那段历史却是真实存在的。全诗并没有提及当时木兰是为谁出征,面对的敌人又是谁,特别是那句?可汗大点兵?,点明了木兰所在的国家应该是一个游牧政权,那么,到底是哪位可汗呢?
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一直是游牧部落崛起的温床,长城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天然分界线。从秦朝开始,北方的游牧政权逐步形成了联合体,不再是以前的单个部落。
自匈奴开始,中原汉族政权便与大大小小的草原政权开始了长达千年的拉锯战,草原政权是消灭了一茬又崛起一茬,以汉唐之武力虽表面平息了草原之乱,但只要中原大地风吹草动,北方游牧政权必将再次崛起争锋。这一困扰中原千年的问题直到元清时期才真正解决,因为这两个政权本身就是游牧政权演变而来。
既然《木兰辞》创作于北魏时期,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花木兰这个人物应该出现在北魏。我们知道,在西晋崩溃后,中国进入了一个长达400年的大分裂时期,前有东晋十六国,后有南北朝。而北魏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并开启了南北朝时代,后来进化成了隋唐大一统。
北魏是鲜卑人拓跋氏建立的政权,建立于公元386年,北魏建国之初,北方大地刚经历了前秦短暂的统一,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北方又陷入了分裂之中,而北魏就是在此时崛起的。在陆续消灭了一系列的小国之后,北魏的最大敌人则是北方的柔然和南边的刘宋。
而柔然与北魏同源同种,都是鲜卑人,建国的时间于比北魏晚了十几年。不过少数民族政权进入长城以南建立政权后,为了适应农耕生活不可避免地都会走上汉化的道路,而北方的那些穷亲戚便又成了他们的敌人。拓跋鲜卑在进入长城以南后,柔然逐步在北方草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史书上称为柔然汗国。
趁着北魏将精力放在对付南方的一众小国,柔然在蒙古高原降服了一众部落,势力以漠北为中心,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临长城一线。期间与北魏发生了20多次战争,基本上势均力敌,北魏同时效仿中原汉人政权在边塞修筑长城、设置边镇以抵御柔然的进攻。
北魏对柔然的一系列大规模反击战争爆发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位之初的423年,柔然听闻北魏新帝继位,欺负太武帝刚满16岁,于是在大汗的率领下以6万骑兵攻入北魏云中(今内蒙和林格尔西北),而拓跋焘仅率2万骑兵在被重重围困之时身先士卒将其击退,此战充分体现了太武帝的军事才能,为日后太武帝击破柔然及一统北方奠定了基础。
太武帝拓跋焘
此后的几年,太武帝逐渐扫平了北方的割据政权,同时国力大增,为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胁,避免陷入被柔然与刘宋南北夹击的局面,主动向柔然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而花木兰应该就是在这一时期征召入伍,并跟随太武帝拓跋焘深入柔然建立战功的。
为了北征柔然,增加兵员储备,北魏要求全国每户出一个男丁参加军队征战。而花木兰的父亲因为年事已高,且家中又无其他成年男子,于是木兰便女扮男装代父出征。而此时的北魏还未完全脱离草原游牧部落的政权特征,所以在《木兰辞》中,可汗一称便也不足为奇了,同时?天子?的称呼也出现在了诗词的结尾,这也预示着北魏政权的逐步汉化。
花木兰
公元429年的这场战争由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军北征,大军分两路进攻柔然,柔然大败,汗王大檀向西逃窜,柔然?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战后,拓跋焘率军追击,?凡所俘虏及获畜产车庐,弥漫山泽,盖数百万?,经此一役,柔然由盛转衰,再也不能对北魏构成威胁。而柔然后来虽然有过短暂的复兴,但另一个更强大的部落突厥不堪忍受柔然的压迫,终于起兵造反,并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亡了柔然,再次一统北方草原,成了后来隋唐的死敌。
柔然骑兵
而北魏此后解决了北方最后的割据政权,于439年统一了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完全汉化融入了中原,甚至连南朝都认为北魏是正统的儒家汉学中原文化的继承者。虽后来分裂为东西两魏,北齐北周,但同时也孕育出了隋唐的大一统班底。后来的唐朝胡风兴盛便是源于北魏鲜卑拓跋氏的影响。
花木兰的故事起源于北魏,后来经过隋唐等朝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花木兰逐渐成为古代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代表,并在唐代被追封为?孝烈将军?,并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代表。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