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为什么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桃子1年前 (2023-12-20)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中庸君子

“中庸之道”是儒家孔子的经典思想之一,因为中庸的丰富内涵以及深远的智慧,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客将“中庸之道”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如果从为人处世上来理解中庸,我们可以看到“中庸”的调和与灵活。

换句话说,儒家孔子提出的“中庸”包含“和而不同”的君子智慧,亦有“无可无不可”灵活处事原则,是治疗“偏激”与“狭隘”的一剂良药。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中庸”绝对不是赞扬盲目折中的老好人,所谓“无可无不可”指的是“恰到好处”,而非盲目取中间,这一点需要大家注意。

1、中庸之道中内涵“和而不同”的君子品格

在孔子看来,君子是理想人格,是最接近“道”的存在,也是君子身上的重要特质之一。

《中庸》一书曾记录: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庸”在孔子心里,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重要区别。

关于中庸与君子与小人,在《论语》中,孔子曾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行中庸之道的君子是讲求一个“和”字的,这个“和”字的核心在于“度”的把握,既能谋求“大同”,也能根据实际保留相应的“特色”,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智慧,同时还需要强调灵活但不失原则的包容性。

而小人与君子不一样,小人没有那么强的包容性,他们甚至会有“老好人”的外表,十分具有迷惑性,表面和善,但是内心想法趋于极端,而且十分固执己见,这样久了,内在未免狭隘,整个人也容易变得偏执且“腹黑”。

2、中庸之道中“无可无不可”的灵活处事原则

有人将中庸之道作简单的字面意义解读,认为中庸讲求的就是“取中间”、“两边不得罪”,上面颜小二已经说了,“两边不得罪”的“老好人”,趋近于孔子最厌恶的“小人”。

讲求中庸之道的君子是有“原则”的,这种原则会指引君子朝着“大同”的方向走去,但是面对“大同”中不那么“顺从”的“逆流”,君子的态度是“有原则的引导”,而不会为了两边不得罪就盲目取中间。

孔子曾说:“乡愿,德之贼也”,说的就是“两边不得罪”、没有自己原则性、扰乱大是大非之社会秩序的人。

或者这样说,我们心里的君子“温润如玉”,但是“温润”不代表“好欺负”,更不代表“无原则”,君子是“灵活”的,面对不同的情况,他们更多是从大局出发,不偏执,有全局观,因此,君子在必要的情况下,也会有“争锋相对”的情况出现,这是中庸之道之君子原则性的体现。

但是,面对不同的观点,深谙中庸之道的君子往往有更全面的客观性,他们可以设身处地去理解应该理解的、包容可以包容的,走出一条虽各具特色、但大方向一致的道路,这是君子的灵活性的体现。

3、“文质彬彬”里的中庸之道:既要质朴,也得有文采

于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之“中庸之道”其实是君子的修身之道,既要有不偏不倚的原则性,在“不走极端”这件事上稳定不变,又要有“无可无不可”的包容性与灵活性。

关于这一点,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便是孔子在告诉我们,做事只考虑实际的质朴,没有文采,这样略显粗野;但是文采太过,不够质朴,这样便显得虚浮,所谓文质彬彬,就是既要有质朴,也要有文采,全面兼顾,不偏不倚,方为君子。

推而广之,在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中,所谓中庸之道,更多是告诉我们要有原则,但也要有灵活性,将灵活寓于原则之中,我们不会没了规矩,但亦不会太过死板,于此才能真正做到井然有序而充满活力,各位可以体会一下。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孔子曾评价子张和子夏两位弟子的性格,言道:“师也过,商也不及”,“过犹不及”一词,由此而来。子张(师)才高却偏激;子夏(商)谨守却略显狭隘。孔子认为他们两个“过犹不及”,太过和做得不够是一样的,都不合适。孔子愿取其“中”。儒家非常推崇中庸君子,并将中庸思想溶于日常的教化中。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圣人孔子将中庸作为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道德标准,认为实践中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庸,是君子人格中不可或缺的美德。无独有偶,古希腊先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德(又叫“中道”)是城邦公民最高的德性,是实现城邦正义的重要途径。中庸是中西方古典轴心时代共同推崇的道德伦理价值。

为什么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是君子对个人禀赋的教化与发展,也是对内在七情六欲以及外在人际矛盾的调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语言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中庸”一词逐渐被许多人误解,成为了“因循守旧”,“老好人”,“折中妥协”的代名词。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无法否认中庸美德的可贵。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人》)君子坚守原则须臾不离,即使是遇到紧急情况,面临危险也不轻易违背,如郑板桥笔下之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然而,中庸思想是否如一些人所想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在现今的语境中,当人们用“中庸”去描述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脑子里往往会呈现出一个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老夫子形象。其实,这是对“中庸”一词片面的理解,只看到了中庸之人坚守原则的一面。

荀子言“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荀子?解蔽》),君子的中庸之道是权变的,因时而异,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寻求 “中正”的平衡。

诚然,中庸的执中与权变,都是为了寻找一个最合适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既然如此,就不会只是墨守成规,也不会朝秦暮楚,削足适履,做一些不合时宜的,反反复复的变化。君子的中庸之道,是平衡之术,是和谐之道,其内在有着逻辑上的辩证关系。世殊时异,守与变,是一个循环中的动态过程,既不做顽固不化的“老夫子”,也不做投机耍滑的乡愿小人。

《中庸》有言“君子极高明而道中庸”,“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这样就可以做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后人常将“明哲保身”视为中庸的代名词,发展了中庸“保身”的一面,而忽视了中庸 “高明”与“明哲”的一面。

君子洞察局势,晓明事理,富有智慧,因而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以保全自身。自保是建立在对势态了如指掌的基础之上的,并非畏首畏尾地规避原则,也不是随波逐流地盲从形势。英文中常将“明哲保身”翻译为“be worldly-wise and play safe”,简而言之,就是智慧处世,谨慎行事。这样的品格不也正是我们的时代所不可或缺的吗?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每天被纷杂的信息碎片所左右,成为“手机控”,“购物狂”,甚至为此搁置自己手头上紧要的事情。人们应该学习中庸君子了解时代的变化,明白“人为体,物为用”,外在的科技文明应该为人所用,而不是任由电子产品主宰人们的生活,从而懂得保全自己独立的空间。人们更不必人云亦云,攀比跟风,让自己的生活陷入无穷无尽的利欲当中;又或者口无遮拦,行事乖张,惹祸上身,甚至累及他人。

极端的心态、极端的行为让人际关系变得紧张,让人们生活在失落与亢奋的两极。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需要中庸平和、通达的气息。

然而,中庸之人是否是人们常说的“老好人”,又或者是那些左右逢源,信奉“滑头主义”的人呢?

诚然,二者有天壤之别。乡里乡亲的“老好人”,左右讨好,没有正义感,没有责任心,也没有坚守的原则,没有一丝的批判精神,这样的人其实是一种伪善的人。孔子将其称为“乡愿”。

乡愿,是指看起来谨慎厚道,实际上却是与流俗同流合污之辈,是地道的伪君子。乡愿小人表里不一,没有原则。他们的敦厚不过是表面,其内在见异思迁,偷奸耍滑。乡愿小人可以与现代人所说的“腹黑”、“心机者”可划为一类。大奸似忠,大伪似真。

清代神幻小说《镜花缘》曾描述了一个“两面国”。那里每个人都有两张脸,一张慈眉善目,一张凶狠狡黠。乡愿小人便是这样一个“两面人”。

犬儒主义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症结。民众犬儒式的处世方式渐成趋势,追名逐利,物质至上,以自我为中心,逃避责任,得过且过。犬儒主义同乡愿一样,都没有原则与立场。乡愿在传统社会扎根很深,成全了统治者的极权,而犬儒主义则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成全了唯利是图者的蝇营狗苟,造就了盛世蝼蚁的唯唯诺诺。而中庸之道所主张的行事原则,好比是我们文明中遗失的珍宝,是治愈现代人犬儒弊病的良药。

犬儒主义在当前常表现为两个极端:或怀疑一切价值,不相信一切人和事的虚无主义,内心空虚,外在激愤;或世故老道,人情练达,凡事心中有数,难得糊涂,得过且过,缺乏担当,没有作为。在当前中国特殊的社会形势下,犬儒主义是部分房奴、蚁族所表现出来的累、烦、压力大,顺从、忍受、逃避和绝望。

在犬儒的世界里,我们亟待普世的道德价值,中正的价值标准,需要权变,图谋发展的创造力。于此,中庸或可成为一把剃刀,剔除犬儒的腐肉,帮助我们找回没落的责任心,找回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诚心”。

中庸之诚,“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要做到“诚”,绝不是像犬儒主义者那样自诩看清世道,退居自己的空间,寻求安稳自保,而是积极进取。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集合了从思想到行动的系列教化活动,从而让人在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中把握大到社会发展的规则,小到人际交往、个人情绪控制的方法。在遵从天命、本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化的作用,展现个人的能力。中庸的“命—性—道—教”,是一个动态的整体。命、性是天道,是本真。道、教是人道。后者是自我的发展与完善。而中庸之“诚”连接了天道与人道,鼓励人不断稳中求变,实现天人合一,展开了对生命的超越。中庸,是对生命,对社会,乃至宇宙的一种担当。中庸之人的作为与犬儒者的消极避世或是一味的愤世嫉俗截然不同。

现代犬儒主义者认清现实,却被现实束缚,庸碌度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囿于自己的世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苦苦挣扎。而中庸之道讲求在明辨之上有所行动,以达到平衡协调的状态。中庸对于当前犬儒主义症结的治疗,其实也是在拯救浮躁势利却不知所措的现代人,为失衡的现代生活注入向上的动力,让人们能够立足现实,并超越现实。

中庸君子如果要实现中道平衡,既要积极进取,也要懂得退让、妥协,化解矛盾。中庸的行为方式离不开妥协的智慧。我们的文化里向来讲求“退一步海阔天空”,“得饶人处且绕人”。

现代社会是个人主义盛行和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个人的权利与自由,意味着要保持独立,固守原则,而多元共生则免不了妥协、协商,争取合作。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主共和是伟大的妥协,恰如美国政治学者阿林?弗莫雷斯科(Alin Fumurescu)所言“没有妥协,就没有良善的公共生活”。随着个人主义的膨胀,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妥协,这只会让世界走向极端与冲突中,越来越糟。

在我们的传统里也早有妥协的观念,这便是中庸之道。有人认为,中庸之道的原生环境是等级社会,中庸之妥协不是平等协商达成的,而是强权压制下的趋从。类似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中庸虽生于等级社会,却是超越等级的。

中庸是一种普世的价值,中庸的天命观与本性观是自然之本真,与社会阶级没有必然的关联。中庸的前提是“君子慎独”。中庸原则下的妥协是在保持独立的人格基础之上所做的折中与权变。

我们熟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现代人常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理解陶渊明等人的诗歌,认为他们怀才不遇,身隐乡野,却仍志在朝堂,言外之意是,他们这群封建士大夫隐士,并不甘心田园生活。这种“诛心”的解读让人哭笑不得,现代人身陷名利的囹圄,常常自相矛盾,又如何能绑架古人返璞归真的初心?不平于当朝的统治,官场的黑暗,不愿意同流合污,而选择归隐山林,这是他们为保全自己独立品格而做的妥协。身远庙堂,却心系民间疾苦,这是他们忧国忧民的胸怀。退也是一种智慧。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进退有节,执中谋远,不屑乡愿之人世俗圆滑,亦步亦趋;不学犬儒者愤世消极, 无所作为。中庸君子的积极向上是“愿乘风破万里浪”的豪迈,他们的妥协亦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在,不负天下,不负自我。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