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佛教中的自心和自性分别指什么?是一样的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1年前 (2023-12-20)阅读数 7#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自性能量

自性,众生都圆满具足的佛性,与佛一样的性体,叫做自性。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众生都具足如来的智慧,就是这个自性。自性在不同的经典,有着不同的意思,具体看整句话的意思。比如“法无自性”,这个自性表示的是自我,独立存在的意思。“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这个自性,就因该解释为:法界本自具有的法性。自性即人们心中本来就有、本自具足的光明性智,是人的精神本体(法身)。佛教里的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它所代表的就是自性中的光明智慧,所以又称为大日如来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大日如来佛,都有光明的法身,有一个心中的太阳。

在禅宗中,“自心”这一概念大体相当于法相唯识宗所说的心、意、识的复合,犹指前七识。比如,在《六祖坛经》中,惠能禅师在天台宗的四弘誓愿文的四句前面,分别加上了自心和自性两个名词: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

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

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

自性佛道无上誓愿成

前两句是“自心”,这是因为众生、烦恼都是无明业惑轮回范畴,主要体现在前七识的作用--是修行要对治和转变的。而后两句法和道是“自性”,这是因为佛法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涅槃法,是脱离惑、业、苦的,体现的是本体性的功用,所以是第八识层面,而且是脱离染污的净识,如天空本空明,云来不增。云去不减。心随万境转,随流认得性,心是外物的反映,我们所感色声香味,我们的觉知都是心的作用,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心非实体。而性是去除了贪嗔痴和妄想分别的心所显现的清净圆融的本心,人在经历了迷途万劫才可能认识到它,叫它真性也好,叫它自性也好,这样的自性人人都有,只是因尘世尘嚣覆盖而见不到,实际上去除了污染的心就是自性,这样的自性就是佛果,是没有尘埃的,心和性本为一物,既然心非实体,性也就无法形容,暂且叫“通体透亮光明”,无量光,无量寿。心为性之用,性为心之体。心与性,不可强分为二,亦不可死执为一。

自性和本性的区别自性和本性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谁都有多重身份,是家长也是儿女,是下属也是上司,是别人的期待也是自己的希望。见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去不同地方戴上不同面具,已经成了习惯。生活就是一出接一出的戏,兢兢业业演出剧本,早已忘了“我是谁”。

当生活的演艺道路受阻,不由地开始琢磨一些奇怪的问题:如果这些身份都不是我,那我到底是谁?摘掉面具,我的本来面目又是什么?《还我本来面目》就是解答这类奇怪问题的一本书。

书的作者赛安慈博士和吴至青博士,是一对夫妇,安慈出生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印第安保留地,至青是生在台湾的美籍华人。两人都有着曲折的人生故事,相遇后携手从事疗愈事业多年,曾经疗愈过许多人,其中包括《卧虎藏龙》的导演李安。

书从“疗愈”的角度来谈“我”,涉及物理、心理、灵性多个领域的知识。重新认识自我,需要先跳出已有的认知。阅读此书,是一项挑战,对过去的自己发起的一项挑战。作者预见到这项挑战的困难度,打造了三把穿越障碍之门的钥匙:

开放的视野

跨越二元对立的平等心

用心体会的直觉

共振理论大部分人都听过,早在1665年,荷兰科学家贺金斯就做过共振实验。贺金斯曾经在墙上挂了两个摆动节奏不一样的老爷钟,结果第二天回去一瞧:“咦?两个钟摆竟然同步摆动了。”

类似的实验,此后有许多人有意无意地尝试过,都得到了类似结果,例如军人踏步走把桥震塌,女高音高歌震碎手中玻璃杯,在雪山上合唱引发雪崩。

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人与人,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要从能量和共振说起。拥抱和微笑就能疗愈心灵,这样的疗愈是如何发生效力的呢?通过共振来转换人体磁场,将低频能量提升成高频能量。

书中还介绍了与能量有关的其他物理理论,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E=MC?,物质和能量是一体两面,可以相互转换。玻姆提出的“整体理论”,万物由能量形成,物质是浓缩凝结的光。

这个世界还有许多“无法感知”的能量。

现实世界里,人无法直接看到“能量”,可感知到的是“有形”的能量,即在一定振动频率范围内的能量。人的耳朵只能听到16~20000赫兹的声音、无法听到地面深处地震的声音,人的眼睛只能看到7色彩虹无法看到紫外线等其他射线。

人习惯用身体去感知和探索,去定义“我是谁”。转换到能量的角度看,这具身体,是“密度最大、振频最低和最物质化”的肉体次元。在此之外,还存在能量次元、意念次元和自性本体次元。

知道这些奇怪的次元,有什么必要吗?肉体是我,能量是我,意念是我,自性本体也是我,就算知道在不同振动能量下我有四个次元,有什么意义呢?

作者认为“灵”必须进入“身”才能做功课,如道家的“藉假修真”,通过肉体的修炼,来返回到自性本体。自性本体是灵魂状态,如果说历劫回归天界是灵魂升级的使命,入凡间历劫的剧本,就是我们的“人生蓝图”,

神仙们的状态确实看起来不错,在电视剧之外的现实世界,也真的可以修道成仙?不知道。好消息是,前方有四个次元,有待升级探索,还有彩虹般的七层能量可以提升。

七层能量的理论,来自古老的印度智慧,通过瑜伽这种修行方式,可以打通和提升能量。这七层的每一层,都对应身体上具体的部位,称为气轮或脉轮(chakra)。

第一层 气体(基底轮/海底轮)

和肉体的安全、功能和感官有关

第二层 情绪体(性轮/脐轮)

和情绪和感觉有关

第三层 智性体(本我轮/太阳轮)

和理性分析、逻辑思考有关

第四层 星芒体(心轮)

反映此人如何付出或接受爱意

第五层 气体模型体(喉轮)

使用语言文字和外界沟通有关,也和是否接受神性意志、放下个人意志有关

第六层 天人体(第三只眼/眉心轮)

与人类如何看待自己和万物的关系有关

第七层 因果体(顶轮)

和我们如何与最高源头的灵性能量的联结有关

从能量角度看起来,去到自性本体次元是毕业,那课题是什么呢?

了解“我的课题”,要从创伤开始。量身定制的创伤,会匹配人生蓝图。作者认为每个人的创伤都是量身定制的,而且具有明显的主题,有脉络可循。如果否认创伤,不仅消耗更多的能量,还会招致更深的创伤。

举个例子,小青想了许多方法,用化妆品和发型,想要遮盖额头上青春痘的疤痕,每天出门都要花20分钟用遮瑕膏涂抹,让这个痘印看起来不那么明显。被遮盖的痘印现实中没有消失,在小青心里也是明晃晃地存在,她常拨弄刘海,希望能遮盖地更彻底。小青的男朋友小明是个直男,约会的时候,对小青说“之前没发现你额头有疤,我也有也,你看这里”。听了这话,小青的脸唰地红了,心理阴影面积又增加了一倍。

从婴儿到成人,不管生活在哪个国家,什么样的家庭,都会有类似的成长过程——呀呀学语、第一天上学、初恋、毕业等,有相似的“自我”形成过程。这些过程就像树木的年轮,一层一层生长,由里而外,从小到大,层层包裹塑造出“自我”的样子:

高层自我

创伤

低层自我

形象自我

防御

面具自我

低层自我,大部分形成于婴幼儿时期,这个时期,如果有天肚子饿了想要喝奶,而母亲慢了十分钟才来喂奶,就会因为没有被及时照顾到,造成“被忽略”的心理阴影。这些阴影,被遗忘在角落,事件被遗忘,痛苦的感觉却保存了下来。身为孩子,没办法合理化这些痛苦,也无法弄清楚是为什么,会采取自我保护,把自己和痛苦分开。

长大后,每当遭遇到“被忽略”的感觉,所有过往累积的阴影,都会被触发,翻江倒海般涌出来。这些阴影的来源已经模糊不可追溯,痛苦的感觉清晰而强烈,为了逃避痛苦,我们会封闭自我、否认现实、启动防御,这股防御力量,就物化成了“低层自我”。

低层自我在创伤发生时,为了避免伤痛将自我抽离,被抽离后的我们会将创伤埋藏、将自我封闭。这时,断开了和高层自我的连接,感到迷失,会以经验和评价来塑造自我形象,比如基于“我胆子大”或“我是个笨蛋”等等,用条条框框的信念,创造自己的形象,心理学大师玛格丽特?马勒称之为“心理上的诞生”。一旦有了具体信念,也就有了需要特定的防御对象,当我们面对威胁时,就会采取退缩、服从、攻击或冻结之类的防御行为。

指认低层自我并不容易,作者建议从三个面向:我慢、自我意志和恐惧着手,通过自我觉察来指认,也可以通过“一念之转”的练习来转化。

第一步,选定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你平常讨厌的一个人,用孩子的心情来回答四个问题:

第二步,把上面的内容写下来并念出来,然后把当中所有的第三人称都换成第一人称,再看一遍。

面对和指认“低层自我”,就有机会在这个阴影之地找到宝贝,从曾经的恨下面,发现爱;从小气的下面,发现大方。那么,指认了低层自我之后呢,课题就完成了吗?如同那句老话说的: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找回高层自我,回归自性本体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长大后的创伤来自背叛、分离、失败等的痛苦经验,儿时则来自很细小的地方,比如上学时老师的批评,亲戚的一个白眼。多多少少,我们身上都背负着,创伤的经验,和受伤的感觉。这些经验和感觉,如果没有疏导和转化,会成为堵塞的能量。从而,会对身体和人格形成影响。

作者将能量与肌肉反应结合,提出了人格结构学说,依据童年受原始创伤的时间先后排列分类,分为5种类型:

第一型分裂型人格:出生前至三个月

第二型口腔型人格:一个月至一岁半

第三型忍吞型人格:一岁至三岁

第四型控制型人格:两岁至五岁

第五型刻板型人格:三岁至六岁或青春期

书中第四章节,详细描述了5种人格的面貌和特质,每一种类型的人格,都有不同的创伤、低层自我、形象自我、防御模式、面具自我、高层自我、此生功课、肉体特征和能量体特征。

对照书中的描述和表格,会发现,自己有些地方吻合,甚至每一种都有相似的地方。通常,5种人格会有比较凸显的某1至2种,也会有全部都沾边的。这些看起很像我们的“我”,统统都不是真正的我,从中可以对照看到,人格可以被如何扭曲。

找回高层自我,首先要重新找回“我是谁”。作者认为形象自我和面具都是因为对“我是谁”这个问题认知不清造成的。在高层自我的协助下,人生蓝图会变得清晰,被扭曲的种种镜像得以还原,从而自性本体得以重现。

佛教中的自心和自性分别指什么?是一样的吗?

气轮的能量不均衡,会如何体现呢?书中第五章,作者做了详细的说明,包括具体表现和建议。

第二章的七层能量体和第五章的气轮(又叫脉轮)是相对应的。七个气轮分别对应身体上的内分泌腺体和神经丛,维系着能量流动和健康。气轮能量的流动是否畅通是健康的指标,能量瘀塞,就会生病。

在生活中,面对创伤时采取的防御,通常会过度增加和降低某些气轮的活动,造成了气轮能量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的情况,造成发展不均衡。对大多数人来说,正常开放的气轮,呈顺时针方向画圆转动,逆时针运转或者阻塞则为关闭。下层气轮式上层气轮的基础,如果下层的气轮发展不完全、不平衡,可能会损害上层气轮。

例如,第一气轮与物质世界的生活有关,从衣食住行到繁衍后代,都属于第一气轮范围。第一轮能量不足,较不重视肉体和物质生活,可以说倾向于“不食人间烟火”;若充电过度,墨守陈规,注重现实,喜欢“拥有”,追求有保障的生活。再结合第四章的人格结构来看,分裂性、口腔型及控制型的第一气轮能量倾向于不足,忍吞型及刻板型倾向于过度。

市面上有一些气轮(脉轮)的测试,书中介绍:气轮(脉轮)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气轮并不是类似开关那样只有开合两种状态,也不是某一个气轮能量高就代表“好”。均衡调节脉轮状态,需要深入解读自身:“我是谁”、“我的创伤”以及“我变成了谁”。

极少人会跑去琢磨如何疗愈自己。走向疗愈之路,许多人是生活上遇到了极大痛苦和挫折,比如投资失败、失去亲人、婚姻破裂、突发疾病等,痛苦到无法逃避的地步才开始琢磨。

我们对于“治疗”相对熟悉,对于“疗愈”则觉得陌生,难道不需要找医生,不需要吃药,自己就可以疗愈吗?作者在书中对疗愈和治疗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

书中前几个章节,从不同层面解答了“我”、“能量”和“疗愈”的关系。自我的疗愈,并不是只在某一个层面的疗愈,比如,只在肉体上或者情绪上,是要在四个次元上,同步进行,因为能量会因共振而互相影响。

把疗愈放在四个次元共同作用的能量场中,就有机会把自身从固化的人格结构中拉出来,重新连接高层自我。

比如环境、社会或他人,会认为世界欠我的,所经历的不幸遭遇是命运的不公或他人的恶意。这样的视角不调整,就无法生出改变的力量,看不见自身疗愈和创造的力量。

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曾经迷失的“我们”。

自性和本性在佛学意义上没有区别,实际上指的都是一个概念。

自性,是佛教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佛教中各个派别都讲自性,但赋予的内涵不一样。早期佛教中的自性,是本质的含义。再后来还有自性的空有之争。比如,《大智度论》卷四六说:“自性有二种:一者,如世间法(中)地坚性等;二者,圣人(所)知如、法性[界]、实际”。

现在人们一般讲的自性是禅宗主张的概念,禅宗的特点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为我人现前一念之妄心;“性”是生起心的相本,是心的本原。在禅宗的语境中,本来面目、本性、佛性、自性等都是一个意思。

本性这个词在佛教典籍中出现的比较晚,早期的佛教典籍中不使用“本性”这个词。这个现象也说明,“本性”在佛教理论体系中,不是区别于“自性”的一个独立概念。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