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号是怎么来的
中国在四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建国开朝、兴亡更替,出现过很多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号。中国历史上,究竟有过那些国号?这些国号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朝代是一回事么?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这样写道:中国人过去,曾经用许多不同的称号来称呼自己的国家,将来或许还会。就像目前朱姓家族当权,国家就被称为“明”。
我们知道人有姓名,国有国号,什么是国号呢?顾名思义,国号就是国家的称号。我们以我们最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国号为例。
一方面,产生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的国号,在昭告全世界是在1949年10月1号。那么大家知道吗?在1949年的6月15号,在北平召开的新政协筹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呼出的口号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到了6月19号,在新政协筹会的,第四小组的讨论当中,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先生提出,人们和民主有重复之嫌,到了9月27号,新政协的一次全会,通过决议,改北平为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
二方面,语词结构。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实际是有几个部分组成,中华,相当于人的姓名当中的名。国,相当于姓名当中的姓。人们共和,是国的修饰成分,说明了我们国家的性质。不是王国,比方欧洲的挪威、丹麦、瑞典都叫王国,有王室的。不是合众国,比方美利坚合众国。不是联邦共和国,比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我们是人们共和国,这是我们国家的性质。
我们谈国号,主要谈的国号的专名,也就是中华,为什么叫中华?最简单的最直接的意思,是指中华民族,中国人们。但是我们追根溯源,事情就非常复杂了,中华=中国+华夏。两个词之间各取一个字,组成中华。
中国的中,最初是指旗子,在甲骨文就有,画的就是一面旗子,统治者有事情了,在高处竖起一面大旗,周围的人看到这个旗子之后,纷纷赶过来,围绕在旗子周围,接受统治者的命令,旗子是居中的,所以旗子和中发展成了一个地理概念。
国,最初的写法是或者的或,口字代表一个城池,国从造字方法上说,它是指一个人扛着一个叫“戈”的武器,去保卫城池。
中和国加在一起,最初的意思是指位于中间的城池,最早的中国指洛阳,洛阳到现在还号称天下之中。洛阳的东面是原来商朝的发源地,洛阳的西面是夏朝的发源地,而洛阳位于中间,周朝的时候把洛阳称为中国。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并且以中国作为正式简称之前,中国古代没有那个朝代叫做中国。中国这个词在古代并不是国号,是一个模糊的文化概念,华夏民族、汉民族、以及讲究诗书礼乐的,这些势力所建立的政权,可以习称为中国,是一个复杂的民族概念。
华夏,从字面意义来理解,指向花意义美丽的夏,华就是花,在古代可以通用的。延伸到文化上,华夏就是说特别有文化的那个夏。
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世袭制国家的国号,距今已经超过四千年了。夏,这个国号来源于一个昆虫,什么昆虫我们以后再说。
我们简单的分析了一下,就有这么多既有学问又很有趣的方面,这就是国号的魅力和奥秘。
按照惯例,统治者在建立一个国家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确立国号,由此可见国号的政治标志意义非同寻常。中国历史悠久绵长,随着朝代的更替,国号也在不断地变换,按照一般的理解,朝代的名称似乎就是国号。那么,我们经常用来作为历史纪年的朝代名称,与国号是否有区别?如果有的话,我们又该怎样去甄别呢?
按照一般的理解,朝代就是国号,朝代:是指建立这个国号帝王家族的统治时代。国号:是指帝王家族统治时代的国家称号。中国历史上不断的改朝换代,也就不断的出现新的国号,朝代很多,国号也很多,为了便于记忆,就有人编了朝代歌,其实朝代歌并不等于国号歌。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朝代歌存在的问题:
1、统称:这首歌里各种概念混用,比如: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是对一段时期,或者一批国家的统称,即不是朝代也不是国号。
2、习称:西周和东周是后人的习惯称呼,因为都城分别在西边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和东边的洛阳,所以习称西周、东周,这是一个连续的朝代,国号就叫周,周既是朝代也是国号。但要细细说起,国号的周和朝代的周,有一点小差别,朝代的称周朝,延续时间大约800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作为国号的周,所谓的周国,时间还要长,900多年,它经历了一个变化,从商朝西部的藩属小国,到灭商以后的天下共号,经过了一个转变过程。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北宋、南宋,西晋、东晋,西汉、东汉。
3、合称:两汉,指的是西汉和东汉,也叫前汉和后汉。二晋,指的是西晋和东晋,东、西、前、后这些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国号,本来叫汉或者晋。
4、简称:比如:元、明、清,全称是大元、大明、大清。
5、误称:比如:三分魏、蜀、吴,三国是:魏、汉、吴。蜀是他人对刘备的贬称。
6、漏称:漏掉了王莽的新朝(9年-23年),和武曌的周朝(690年-705年)。
中国历史上的国号都是什么意思,我们肯定就更难说清楚了,比方说刘邦的汉国号,一般认为来自,项羽封刘邦为汉王。项羽封刘邦是因为汉的都城在汉中。为什么叫汉中?因为汉水,为什么叫汉水?因为水流的声音,汉,又是怎么从国号变成了民族的称呼?
再比如:朱元璋国号大明,普遍说法是朱元璋明武功高强的教教主张无忌手下的大将,朱元璋打天下也靠的是明教中人,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大明国号是和宗教有关,但不是明教,而是佛教,在佛教里,阿弥陀佛又称为诸佛光明之王,简称明王。朱元璋自居为佛教的明王,所以建国以后,国号大明。
面对中国这么复杂、这么众多、这么有趣的国号,我们不可能全部说遍。我们选说一些传统史学所认为的统一王朝的国号,一共十四个,夏、商、周、秦、汉、新、晋、隋、唐、周、宋、元、明、清。这些国号是历史上的典型国号,和代表国号,他们指代国家的地位远比其他的所指代得高,影响大的,持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作为相应历史时期的代称,是中国历史学用来纪年的符号。
从公元265年-420年,那时的中国可以称为晋,从1644年-1911年,那时的中国可以称为大清,这就叫纪年,就是相应历史时期的代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以这十四个作为代称的时间有多长?有3300多年,如果把5000年中国史比成老人的话,那么在5000年的岁月里,曾经有3300多年叫过这十四个名字,这就是统一王朝国号的重要。
自古以来,人们大多喜欢用美好的字眼,作为陪伴孩子一生的名字,在一个王朝诞生之初,统治者也会使用吉祥的字眼,作为国家的大号,即国运长久,永盛不衰的美好愿望,俯视历史多数统一王朝国号,暗合了、强大的、伟大的,但是事与愿违,名不副实的例子也不少,那么这十四的统一的王朝,与它代表的国号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为什么说说国号以外还要说王朝?道理很简单,国号是名,王朝是实。这种名实关系,就好像毛和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说王朝怎么说国号。
统一王朝,大多数是名实相符的,由国号可以看出王朝的特点,由王朝可以印证国号的取义。比方说秦国号,秦是因为养马立国的,秦国也是马上得天下,马上失天下的政权,理解整个秦史的话,一个关键字“马”,而秦又是喂马的饲料,里面关系我们就看出来了。
比如:象银河一样浩瀚悠久相关的汉国号,指正的正是伟大的、悠久的汉朝,来源于大哉乾元得大元国号,蒙古族的。代表的王朝正是疆域极其广阔,信仰长生天的大元王朝,
也有一些名实不符的国号,比如说一切求新的新国号,指代得是一切复旧的新朝,拥有巍巍高大意思的晋朝,晋国号,指代得是道德形象比较低的晋朝,力图走出短促宿命的隋朝,隋国号,终究没有走出。隋朝短命的命运,我们把新、晋、隋这些国号,和历史进行对比也是很有意思的。
说起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形象,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给全面、确切、统一的结论,胡阿祥将统一的十四个朝代进行比较,分别用一句话阐述了自己对这十四个统一王朝特点的定位。
这十四个统一王朝,我们都可以用一句话,来定位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特点,或者地位,这也和国号有关:
代表着中国创世纪的夏,是最模糊不清的王朝。
玄鸟生出的商,是最玄妙、最神秘、最迷信的王朝。
以重农为特征的周,是最被称道,最受尊敬的王朝。
以统一和残暴而著称的秦,是最让人感慨的王朝。
汉,是最相信天命得王朝。
新,最没有地位的王朝。
晋,道德评价最差的王朝。
隋,国号最受到嘲讽的王朝。
唐,获得赞美最多的王朝。
周,最尴尬、最无奈的王朝。
宋,最讲究文化,最斯文的王朝。
大元,最金戈铁马的王朝。
大明,皇帝最为集权的王朝。
大清,精神力量最显著的王朝。
这些联系着国号的王朝的定位,都显示了这些统一王朝,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通过联系和比较,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历史。比方说,我们说统一王朝,没有分裂那来的统一?我们回顾交替出现的统一和分裂,能让我们感受到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大势所趋,归根到底还是合。我们说一个国号的诞生过程,还要说他的消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会说到开国大帝的崛起和成功,说到亡国之君的残暴和孱弱,这些凭什么得到天下,又因为什么失去天下,为什么有的王朝长命,有的短命。为什么无论长命还是短命,都走不出治乱兴衰的历史规律,这里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
国号:
夏:据《史记》引帝王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是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的。
商: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号。其后裔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之称。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牧马有功,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秦(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一说秦州清水县谷名)。后来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改国号为“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又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魏: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备为汉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国号“汉”意味着是东汉的延续,又因其占据益州,俗称蜀地,其政权历史上也称“蜀汉”。
吴:孙权占据扬、荆、交,地处长江中下游一带,春秋时的吴国就建于此,曹魏也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其位处江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其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并逼令魏帝禅让,自立为皇帝,国号称“晋”,定都洛阳。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晋朝,因其在洛阳东面,史分为“西晋”和“东晋”。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夺为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北周八柱国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隋代周后,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后,李渊自称“唐王”,后废隋帝杨侑遂建“唐”朝。
辽:辽原称“契丹”,后因其居于辽河上游之故,遂称“辽”,“辽”字在契丹语是镔铁的意思。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即位,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定都汴梁(今开封),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便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又因其
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侧,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念作“安出虎”。另据《辽史》记载,由于女真长期受制于契丹,故完颜阿骨打立国时,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的意思,以其镔铁虽坚终亦变坏,而金不变不坏,取“金”为国号,以示压倒过“辽”。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为号,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还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明太祖朱元璋是继承郭子兴的元末起义军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其首领韩山童自称“明王”(其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便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至于改变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补:
王莽原被封为新都候,所以国号叫“新”。
五胡十六国:
先说汉(赵),刘渊(匈奴)声称自己是汉室甥亲(汉代有公主和亲匈奴),所以继承汉祚,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祀之,所以称汉
再说成,李雄在益州(今四川成都)自称成都王,后称帝,故号成
苻健遂攻占长安,据有关陇(故秦地)。是以称为秦
羌族贵族姚苌于北地(今陕西富平县)自称秦王,后称帝,占长安,号不变
国仁据陇西并领秦,河二州牧,所以亦称秦
鲜卑慕容起于东北,华北,(故燕地)是以称燕
张氏领凉州刺史,据凉州,称凉
吕光经营西域入据凉州,亦称凉
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入据张掖,自称凉王
李氏据敦煌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并设官建号,发兵攻下玉门以西各城,控制了西域,称西凉
石勒据河北(故赵地),319年称赵王,后称帝
年号:
在中国,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均会改变“年号”纪年,称为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进行多次改元。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梁的“干化”年号、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