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的“咏”到底是哪个字?
咏春
是这样的,“咏”字汉字简体字,它的繁体字是“咏”,连笔通常写做“讠永”。所以有“讠永春”这种写法。
还有,咏春和永春是有区别的,在《武林》中曾有论述。简单的说,咏春和永春都属于南拳,但是咏春是严三娘(据说名“咏春”)所创,永春是南少林拳的一种。
古代的诗歌是要吟诵的:“吟”对应的是近体诗,即我们熟知的律诗和绝句,“诵”则对应格律并不那么精严的古体诗和文。
春节期间,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收获好评无数,并在豆瓣收获了9.4的高分。节目“和诗以歌”,将古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如果说去年大火的《中国诗词大会》是以文字和知识呈现诗词的丰富性,那么,《经典咏流传》则可说是调动起观众的听觉和感受,来深度体验诗词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吟诵才是诗歌正确打开方式
在古文中,“咏”就是“永”,通过歌咏其义,“以长其言”,用特别的表现和传播形式,赋予诗文时间上的“增量”。
不过,《经典咏流传》的“流传”方式并不“经典”,它用一种“唱”的方法重新表现诗词,正像主持人撒贝宁在第一季中介绍所说,这是一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用来“唱”的是词,音乐居于第一位,文字为辅;而诗却是要吟诵的:“吟”对应的是近体诗,即我们熟知的律诗和绝句,“诵”则对应格律并不那么精严的古体诗和文。
我们学习唐诗,读《唐诗三百首》,一定会听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诵既是学习和揣摩前人诗作的方式,也是创作和发表自己诗作的方式。
可见“作诗”和“吟诗”的区别本来就不明显,而从吟读他人之诗到吟出自我之诗,也是厚积薄发、自然而成的结果。
平仄是写作、吟诵诗歌的基础
诗是极为精致凝练的抒情文学,它们调动起人们的多种感官,调节人们的不同情感。不少希望学习吟诵或写诗的朋友都表示,分清平仄是入门的一大难题,其中尤以北人为甚,原因就在于北方方言如今已经很少保留有入声字了。
现代汉语中将普通话的音节高低变化分为四个声调,称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对应的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而在中古时期,汉语声调的分类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其中平声后来就分化为上述的阴平和阳平,除了平声属于“平”外,其他三类上声、去声和入声都属于“仄”。
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入声渐渐消失,演变派入平、上、去三个声调中,这一现象被称为“入派三声”,比如“白”字,在古代(和现代一些地域的方言中)属于入声字,今天用普通话读起来,显然属于平声字(阳平,第二声)了。
如今现代人和外国人对中国语言特征的认知,集中在四声和平仄上——其实,诗词吟诵的关窍,也不过就是分辨四声和平仄,特别是仄中的入声字。
前人曾作“分四声法”,用以帮助辨明字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吟诵“千人千腔”,但要声情并茂
在吟诵中,要把入声字急、迫、短、促的特点表现出来,最为关键,否则至多只能算是念、读而已。
除了要明确体现入声字的特点外,“平长仄短”也是吟诵的重要原则,亦要遵守“依字行腔”,根据字的读音吟诵,押韵之字按平水韵发音。
因为吟诵多是口耳相传,吟诵的语音与各地方言关系密切,流传过程中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故有“千人千调”之说。
今天人们常说的“唐调”,影响最广,传者最众,所指即是唐文治先生(1865—1954)吟诵调,为唐先生据桐城派古文理论创造的一种吟诵之法。
台湾成功大学王伟勇教授留心各地各家吟诵调,每次来内地演讲,常会演示若干吟诵调。
与王先生不同,不久前在网络爆红的中科院半导体所陈涌海研究员弹唱《将进酒》,则是以音乐为主的“唱”,文字的特征未得关注和体现,但给人带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经典咏流传》的诗歌表达形式虽然是流行唱法,与吟诵还有很大区别,但至少让人们懂得,诗歌其实还有很多表达形式,实际上现代的读诗只是古代诗歌表达的变调;以歌唱的形式表现诗歌,也是向优质的传统文化致敬。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