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古代宫廷介绍,例如宫女住在什么地方,后宫有哪些宫殿

乐乐1年前 (2023-12-20)阅读数 14#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宫女中国

宫女住在内务府,或者住在自己的主子的宫殿里,具体在那里要看宫女的级别。

后宫的宫殿主要有翊坤宫,储秀宫,延禧宫,景阳宫,毓庆宫。

扩展资料:

宫女:

宫女,又通称宫人,按其职责和地位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宫中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人,其地位较高授予官职者被称为女官。

一类是在宫中服劳役而被役使的侍婢、织婢等。宫女,泛指被选入宫中供帝王声色享用的女子。大致上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礼法允许,历代沿制的嫔妃类。

宫殿介绍:

1、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

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院落。

2、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

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

内务府:

内务府,清代官署名,掌宫廷事务。长官称总管大臣,无定员,由满族王公或满族大臣兼充,秩从二品,乾隆时改正二品。

会稽司掌本府出纳;掌仪司掌本府祭祀及太监品级;都虞司掌武职铨选;慎刑司掌本府刑名;营造司掌本府缮修;庆丰司掌牛羊牺牡;钱粮衙门掌皇庄租赋;内管领处掌应中宫差务;官房租库掌收房。

养心殿造办事处掌制造器作;中正殿各司员掌喇嘛唪经;武英殿修书处掌监刊书籍;雍和、宁寿二宫司员掌陈设汜埽及考查宫监勤惰;御书处掌镌摹御书;御茶膳房掌供饮食;御药房掌药物;牺牲所掌牧养黝牛;总理工程处掌行营工作。

又府外所属上驷院掌宫廷所用马匹,武备院掌宫廷所用兵器、鞍辔、甲胄、被具等,奉宸苑掌有关园囿事务。

内务府自成系统,与外廷职官无涉,所属机构达五十处以上,职官三千余人,上三旗包衣之政及宫禁事务,全由其主管。

古代宫廷介绍,例如宫女住在什么地方,后宫有哪些宫殿

百度百科-宫女

百度百科-北京故宫

百度百科-内务府

寺,庙,阁,殿这些建筑区别:

一、寺

“寺”在古代汉语里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本义:古代官署的名称。秦以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如:大理寺。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倍受历代王朝重视,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统治,并且对民众有教化作用,因此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团居住、学习、修行的场所称为“寺”。

二、庙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

二、阁

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楼阁。滕王阁。

五、殿

殿,堂之高大者也——《说文古本考》。指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

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

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