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觉的三大特点,哪个最重要?
姐姐上小一之后,发现了一些做作业方面的问题。通过七感测试发现,姐姐的触觉分数很低,需要做一些这方面的提升。于是这段时间就重点就触觉进行了学习。
什么是触觉?
当我们闭上眼睛摸石头,对石头的感受可能是凉凉的、滑滑的、长长的。睁开眼睛前后,也会有不太一样的感受,如摸到的感觉比睁开眼睛看到的要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牙齿有龋齿,我们用舌头去舔这个洞,会感觉这个洞很大,实际上是极小的一个洞。
在与石头感知的同时,不仅感知到石头,还感知到石头与手接触的部分。同理,对自己的身体只有通过接触和感知,才能了解自己的身体。
我们每个人都大致体会到自己的后背在什么位置,但是后背究竟在什么位置,没有一个精确的概念。当拿石头碰触后背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可能会感受到石头划在脊柱右上侧,并且这个感受会维持一段时间。
只有当身体被碰触的时候 ,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才有一个想象。只有通过碰触,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的物质身体。 镜子是完全不一样的,能看到任何东西,对自己的身体的感受和感知只有通过碰触才能获得。我们生命的开始,就是通过深入的强烈的碰触开始,如自然生产孩子从头到脚都会受到产道的挤压。
我们生命的开始,就是通过强烈的碰触体验来感知自己的身体。但是这些对于生命是不够的,在出生之后我们要获得成千上完的碰触来获得对身体存在的感知。
触觉的特点 :
1、 存在:对身体存在的感知 。了解到自己身体的存在,需要持续的触碰,如洗澡、换尿布、涂油、抚触、拥抱等。只有通过触觉,才能感知自己身体的存在,其他感官不存在这种能力。
2、 身体图,对自己身体图景的认识 。孩子的身体通过碰触,如爬行时,与家具、地板等其他物体的碰触,在内心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图景的认识。通过碰触,孩子会在内心形成自己的身体图景,如身高和体重一生变化,通过与他物发生碰撞,身体图景就不断的修改。如在孩子长高时,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四肢迅速变长,有些孩子表现得不够灵活,就是身体图景未及时更新。有个妈妈说她怀孕期间,身体发生变化,内心图景未变,走路会碰到物体。碰撞让我们对身体图景进行更新、补充。
3、 边界,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孩子三岁左右一系列的碰触,对身体形成边界,内外的差别,自己与他人的差别等。这些是非意识的体验,而是情感的体验。边界的形成让孩子形成我不再是世界的一部分的概念,我在身体里,外面是他人。如果孩子碰到桌子,问他哪里痛,他不指自己的头,而指桌子,说明孩子并未与世界分离开。
基于对边界的体验,孩子画画也有变化。3岁前,孩子画画的形状基本上是龙卷风形状的,这是运动机能的自然体现。三岁之后的画,会是一个闭合的圆,不留有空闲,是完整的空间,这就是孩子的我。
孩子在三岁左右能否形成边界感,在自己的闭合世界、家里是否安全很重要。这期间最重要的是安全感。只有在自己的身体里感觉像是在自己的家里,他才能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
如果孩子在自己的身体里感觉不到舒适、安全,就会表现出超级活跃、有攻击性的样子。这种孩子并不是真正的有攻击性,而是通过身体的碰触来寻找边界。孩子在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只是没有找到良好的方式,导致其他的孩子不能接受。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敞开的房间里,到处都是洞或者缝隙,会有什么感受,肯定会感到害怕,因为任何人或物体都可以进来。这些活跃的孩子也是,在自己的身体里,到处都是洞和缝隙,他会感觉到不安全,就会变得很活跃,到处寻找。就像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如果把口系好,它会安静的呆在那里,如果不系上口,它就会出溜一下蹿到别处。
孩子也是一样,需要一个完美的、完整的、闭合的边界 。
如果孩子在关键期,错过了创造完整的、闭合的边界的最佳时期,可以弥补吗?下一篇接着讲。
词语 触觉
拼音chù jué 注音ㄔㄨˋ ㄐㄩㄝˊ
词性名词
基本解释
◎ 触觉 chùjué
(1) [tactile sensation]∶皮肤、毛发等与物体接触时所产生的感觉
(2) [touch reception]∶动物在接触固态物体时所引起的感觉
引证解释皮肤、毛发与物体接触时的感觉。比喻敏锐的感觉。 徐兴业 《金瓯缺》第十九章:“太学生触觉灵敏,反应迅速,对社会舆论往往起着带头作用。”
颤动的意思:1、指短暂而频繁地振动;2、轻轻的抖动。
词目:颤动
拼音:chàn dòng
近义词: 抖动、振动、颤抖
反义词: 平静
释义:
1、指短暂而频繁地振动
2、轻轻的抖动。
例句:
1、我们都感觉到了地震时的颤动。
2、树叶在微风中颤动。
希望能帮到你,满意望采纳哦。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